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强  赵宝东  王冬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3):61-63,F0003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糖诱导的原代培养的大鼠乳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10在锦州医学院科技实验中心细胞培养实验室进行。将原代培养7d的大鼠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模型组:换含0.5mmol/L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继续培养48h,建立了缺氧缺糖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⑧神经生长因子5,50,100μg/L组:提前24h加入5,50,100μg/L的神经生长因子,同前造模。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损害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5μg/L组高于正常对照组[(47.08&;#177;13.27)%,(39.01&;#177;11.08)%。(4.08&;#177;2.45)%,P〈0.01]。神经生长因子50,100μg/L组低于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5μg/L组[(15.09&;#177;5.68)%,(10.56&;#177;4.72)%,P〈0.01]。②细胞形态:模型组TUNEL染色发现大量阳性细胞,细胞形态亦有明显损伤变化。神经生长因子50,100μg/L组细胞形态结构损伤减轻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缺氧缺糖造成的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对缺氧缺糖引起的小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的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小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脑变性疾病的提供新的措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3-03在锦州医学院科技楼实验室完成。以原代培养的新生SD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建立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谷氨酸(500μmol/L)作用5min可诱导小脑神经细胞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受损细胞在G1峰前出现一个G1亚峰,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50.2%及45.7%,通过荧光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细胞核出现染色体聚集,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亦有明显差异,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受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外源性NGF能够减轻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小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脑变性疾病的提供新的措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3-03在锦州医学院科技楼实验室完成。以原代培养的新生SD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建立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谷氨酸(500μmol/L)作用5min可诱导小脑神经细胞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受损细胞在G1峰前出现一个G1亚峰,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50.2%及45.7%,通过荧光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细胞核出现染色体聚集,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亦有明显差异,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受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外源性NGF能够减轻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缺血性脑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TUNEL方法原位标记DNA片段,观察脑室内注射NGF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使用NGF后3日海马CA1区TUNEL阳性神经细胞数为锥体细胞总数的13.9%±11.6%,与缺血对照组(21.3%±13.7%)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外源性NGF对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原代培养的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进行缺氧缺糖再给氧处理,观察党参总皂苷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含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进行缺氧缺糖处理造模,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和PI原位双染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坏死、凋亡细胞百分率,APO-BRDU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Fluo-3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评价药效。结果:细胞存活率:与模型组[(19.69&;#177;5.80)%]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39.21&;#177;12.21)%],0.052mg/L组[(37.9l&;#177;4.67)%]能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P&;lt;0.001);细胞坏死率:与模型组[(44.99&;#177;12.81)%]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15.66&;#177;4.67)%],0.052mg/L组[(23、98&;#177;4.04)%]和0.0052mg/L组[(20.50&;#177;5.19)%]能显著降低细胞坏死率(P&;lt;0.001);原位双染法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17.44&;#177;4.82)%]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10.58&;#177;2.04)%],0.052mg/L组[(11.61&;#177;2.35)%]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lt;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8.55&;#177;3.84)%]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3.85&;#177;1.92)%],0.0052mg/L组[(3.45&;#177;2.22)%]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lt;0.05);细胞内Ca^2+平均荧光值,与模型组(47.37&;#177;9.68)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23.56&;#177;13.19)能显著降低细胞内Ca^2+平均荧光值(P&;lt;0.05),表明党参总皂苷能明显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结论:党参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过程均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有关,提示党参总皂苷是党参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效应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原代培养的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进行缺氧缺糖再给氧处理,观察党参总皂苷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含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进行缺氧缺糖处理造模,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42和PI原位双染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坏死、凋亡细胞百分率,APO-BRDU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Fluo-3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评价药效。结果:细胞存活率:与模型组犤(19.69±5.80)%犦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39.21±12.21)%,0.052mg/L组犤(犦犤(37.91±4.67)%犦能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P<0.001);细胞坏死率:与模型组犤(44.99±12.81)%犦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犤(15.66±4.67)%犦,0.052mg/L组犤(23.98±4.04)%犦和0.0052mg/L组犤(20.50±5.19)%犦能显著降低细胞坏死率P<0.001);原位双染法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犤(17.44±4.82)%犦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犤(10.58±2.04)%犦,0.052mg/L组犤(11.61±2.35)%犦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犤(8.55±3.84)%犦比较党参总皂苷0.52mg/L组犤(3.85±1.92)%犦,0.0052mg/L组犤(3.45±2.22)%犦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细胞内Ca2+平均荧光值,与模型组(4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穴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电针组,每组8只。用凝闭-侧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TUNEL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SO-P法进行观察。结果:缺血组及缺血+电针组中每个脑片1000个神经细胞中凋亡细胞数目分别为676&;#177;12及326&;#177;15,缺血+电针组中,大脑皮质梗死区内TUNEL染色阳性细胞较缺血组显著减少(P&;lt;0.01);缺血+电针组中NGF、受体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均较缺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强(P&;lt;0.01)。结论: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可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NGF受体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 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人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人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缺氧缺血+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 Hz,持续10 min,1次/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 d,缺氧缺血+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⑧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215;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 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 d,缺氧缺血+针刺≈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 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 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针刺Ⅱ组(P〈0.01)。⑧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 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背景:细胞凋亡是脑缺氧缺血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体外试验表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zowth factor,NGF)缺乏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研究NGF对HIBD的保护作用,为用NGF治疗新生儿HIBD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与材料:7dSD大鼠40只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约14~18g,雌雄不拘,饲养于屏障环境的SPF级实验动物。干预:4JD只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两组:HIBD模型对照组20只,NGF治疗组在大鼠缺氧缺血后即刻腹腔注射NGF。主要观察指标:观察NGF对HIBD模型的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死亡率、左右脑质量影响,并用原位缺口末梢标记(in situ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NGF对缺氧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HIBD模型NGF治疗组体质量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治疗组实验过程中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IBD模型NGF治疗组与对照组健侧(右侧)脑质量相近,但治疗组患侧(左侧)脑质量[(0.57&;#177;0.02)g]明显重与对照组[(0.42&;#177;0.1)g,P&;lt;0.01];治疗组左右脑质量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左右脑质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TUNEL染色所见阳性凋亡细胞,其凋亡特征为胞体缩小、核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NGF治疗组阳性细胞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1)。结论:NGF治疗减轻了缺氧缺血后脑萎缩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位。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外周型苯二氮[艹卓]受体(PBR)是一种由169个氨基酸组成的线粒体外膜蛋白,是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PTP)的重要组成部分。PBR基因敲除鼠在发育早期死亡,提示PBR在细胞中扮演了极重要的作用。有关PBR抗缺氧性保护作用正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此作为重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参麦注射液对天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以缺氧/缺糖再给氧为模型,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内Ca2+浓度,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坏死百分率.结果缺氧/缺糖5h后再给氧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并显著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和LDH的释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参麦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神经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百分率,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减少LDH的释放,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拮抗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坐骨神经损伤的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外源性短暂给予较大剂量神经生长因子后,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该促进作用在早期较为明显,晚期则不明显,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进入体内的途径、方式、活性持续时间有关;损伤神经近侧端的再生修复好于远侧端,可能与其有利于接受胞体对再生修复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李芳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84-185
背景:被动吸烟致对胚胎神经系统发育影响的报道比较少见,并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以往实验证明,被动吸烟可致仔鼠海马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减少,学习能力下降。小脑皮质也是胚胎期神经生长因子水平较高的部位之一,被动吸烟也可能降低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牛磺酸在哺乳类动物的脑内含量丰富,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选择性储存和释放牛磺酸,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活动,牛磺酸的合成和摄人受阻可能导致其功能异常。因此推测胚体内一定水平的牛磺酸与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具有相关性,而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含量的减少可能是仔鼠脑损伤的原因之一,故设计此实验。 目的:探索被动吸烟对仔鼠所致脑损害机制及牛磺酸的干预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1—03/2001-12在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选Wistar雌性大鼠21只,体质量150-210g,采用编号随机分组方法分为3组,每组7只:被动吸烟组,被动吸烟+牛磺酸组,正常对照组。3组大鼠均于受孕的第2天起进行处理至自然分娩。被动吸烟组给予连续实验性吸烟,每日吸烟前用生理盐水0.65mL/只灌胃;被动吸烟+牛磺酸组于每日吸烟前用牛磺酸500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不予吸烟,每日用生理盐水0.65mL/只灌胃。 方法:各组孕鼠分娩的仔鼠称量体质量后断头法处死,分离出脑并称重,在沸生理盐水中煮5min。再分离出小脑,用免疫放射测定法测神经生长因子含量。以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变化为指标观察被动吸烟及牛磺酸对其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仔鼠体质量、脑质量和小脑神经生长因子蛋白的比较。 结果:21只孕鼠的147只仔鼠检测数据进人结果分析。被动吸烟组仔鼠的体质量、脑质量和小脑神经生长因子蛋白水平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和被动吸烟+牛磺酸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01);被动吸烟+牛磺酸组仔鼠的3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被动吸烟可能是导致仔鼠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下降的因素;牛磺酸可能对被动吸烟所致仔鼠脑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被动吸烟致对胚胎神经系统发育影响的报道比较少见,并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以往实验证明,被动吸烟可致仔鼠海马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减少,学习能力下降。小脑皮质也是胚胎期神经生长因子水平较高的部位之一,被动吸烟也可能降低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牛磺酸在哺乳类动物的脑内含量丰富,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选择性储存和释放牛磺酸,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活动,牛磺酸的合成和摄入受阻可能导致其功能异常。因此推测胚体内一定水平的牛磺酸与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具有相关性,而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含量的减少可能是仔鼠脑损伤的原因之一,故设计此实验。目的:探索被动吸烟对仔鼠所致脑损害机制及牛磺酸的干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3/2001-12在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选Wistar雌性大鼠21只,体质量150~210g,采用编号随机分组方法分为3组,每组7只:被动吸烟组,被动吸烟 牛磺酸组,正常对照组。3组大鼠均于受孕的第2天起进行处理至自然分娩。被动吸烟组给予连续实验性吸烟,每日吸烟前用生理盐水0.65mL/只灌胃;被动吸烟 牛磺酸组于每日吸烟前用牛磺酸500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不予吸烟,每日用生理盐水0.65mL/只灌胃。方法:各组孕鼠分娩的仔鼠称量体质量后断头法处死,分离出脑并称重,在沸生理盐水中煮5min。再分离出小脑,用免疫放射测定法测神经生长因子含量。以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变化为指标观察被动吸烟及牛磺酸对其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仔鼠体质量、脑质量和小脑神经生长因子蛋白的比较。结果:21只孕鼠的147只仔鼠检测数据进入结果分析。被动吸烟组仔鼠的体质量、脑质量和小脑神经生长因子蛋白水平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和被动吸烟 牛磺酸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01);被动吸烟 牛磺酸组仔鼠的3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被动吸烟可能是导致仔鼠小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下降的因素;牛磺酸可能对被动吸烟所致仔鼠脑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猪、熊胆粉的主要成分猪去氧胆酸及牛磺熊去氧胆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给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7/2002-08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以含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液模拟造成缺氧缺糖再给氧损伤,随机分为正常培养对照组,缺氧缺糖再给氧组,猪去氧胆酸3.125,1.563,0.781μmol/L浓度组,牛磺熊去氧胆3.125,1.563,0.781μmol/L浓度组。应用锥虫蓝染色测定细胞死亡率,应用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应用以Hoechst33342和碘化丙啶原位双染法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结果:①细胞死亡率:猪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3.125,1.563,0.781μmol/L浓度组细胞死亡率均明显低于缺氧缺糖再给氧组犤(34.1±7.1)%,(32.8±8.2)%,(29.4±9.8)%,(27.7±6.9)%,(26.8±9.4)%,(26.2±11.1)%,(71.2±9.2)%,P<0.001犦。②乳酸脱氢酶漏出率:猪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3.125,1.563,0.781μmol/L浓度组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均明显低于缺氧缺糖再给氧组犤(46.6±5.6)%,(49.8±5.3)%,(47.0±4.0)%,(48.5±2.7)%,(44.1±4.3)%,(40.2±7.5)%,(66.4±7.6)%,P<0.001犦。③细胞存活率:猪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3.125,1.563,0.78  相似文献   

17.
LV Yun-bo  曾秋棠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764-276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健康SD大鼠,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再通的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和药物(依达拉秦)组(n=10)。检测各组3h后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局部凋亡相关因子Bcl-2、Fas的表达,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中反映氧化损伤程度的MDA明显升高(P〈0.01),抗氧化酶SOD则明显减少(P〈0.01),Fas含量升高(P〈0、01),Bcl-2含量明显减少(P〈0、01);药物组较I/R组MDA含量明显减少(P〈0.01),SOD活性显著增加(P〈0.01),Fas含量明显降低(P〈0,05),Bcl-2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依达拉奉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和Fas介导的细胞凋亡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能性,为神经再生及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传至第5代,诱导前2h先用含1μg/L转化生长因子及2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以促进细胞分裂,然后用神经生长因子(NGF)作诱导剂,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中间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特异性标志物。结果:诱导后2h,部分细胞的形态已发生改变,12h后大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特征,而目NF,NSE等特异性抗体呈阳性表达,而GFAP抗体表达呈阴性。结论:TGF-β和NGF能将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