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对冠心病的认识冠心病,是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文献中虽然无此病名,但是根据本病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却有很多类似之处。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最早的古典医学文献《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二部著作)中已有类似本病的描述: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则有“痛如以锥鍼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中、下三脘发生疼痛的病证。胃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古代所谓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并非今之“心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这就是很好的说明。胃脘痛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  相似文献   

3.
胸痹是指以胸膺部闷塞及疼痛为主的病证。祖国医籍对于胸痹心痛的记载甚多。《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同篇还有“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明确将胸痹作为独立疾病提出,  相似文献   

5.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50-750
胸痹的症状是胸部痞塞不通,因不通而作痛,兼伴有气短是也。早在《内经》就有详尽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谓:“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灵枢·厥病》又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胸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相似文献   

6.
谢光模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33-133
胃痛即胃脘痛,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等。古人对胃病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辨证论治胃痛的准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心痛也。”  相似文献   

7.
真心痛系中医学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心肌梗塞。为心脏病的急症,目前在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发病的头几个小时内,死亡最多。该病首见于《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真心痛是指突然“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圣济总录》)疼痛如绞、如灼、如刺,痛引肩胛或臂内,心悸而惕,短气或气急,面色苍白,口唇青暗,四肢不温,烦满腹胀,脉伏或沉细弱;有的伴有心悸气  相似文献   

8.
补法在老年冠心病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细,甚至栓塞,引起心肌血液供应障碍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临床上以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胸闷和呼吸不畅为其主要症状,久之可导致心肌的梗塞和坏死,出现危象或发生猝死。在中医典籍中对上述症状的描述是很多的。《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说:“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难经·六十难》  相似文献   

9.
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属于中医学的脾心痛、结胸等证候范畴。在我国最古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灵枢厥痛篇》记载有“痛如银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症状描写颇为相似。近年临床观察到,中医中药对此病辨治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病因病机 胰腺,中医称为膵脏。它的功能属于肝、脾二脏。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大多由于饮食不节(尤以暴饮暴食,甘肥太过,醇酒厚味,生冷不洁为甚),外感风寒湿邪,或者蛔虫内扰,积滞壅塞;或情志不畅,以致肝、胆、脾、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现象,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对其症状的认识早有记载。如《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说明了心痛是心脏疾患较常见的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及《圣济总录·心痛总论》中说:“心病者心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包络之痛,痛于两乳中,鸠尾之间,即膻中也”。此乃对疼痛发生和放射部位作了较详细地描写。在《灵枢、厥气篇》中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属于中医的“真心痛”“胸痹”“膈痛”“心痹”等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类似的记述,远在《内经》著作前,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胸痛,心痛等血瘀证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8~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医家所著的《内经》里对本病有较类似的论述,描述“心痛者、胸中痛,胁支痛,膺背甲间痛,两臂内痛”《素问脏器法时论》,又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所论的“胸痹心痛”证,系指胸闷、胸痛和心窝部疼痛的症状而言,它包括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炎、肺脓疡、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多种疾病在内。胸痹、心痛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肋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胆囊炎的病因是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郁怒过度皆伤于胆,胆气不疏,胆失通降之职,从而导致胆用不及,胆液郁滞。胆体受损,故形成慢性胆囊炎。本病的证状,如《灵枢,胀论》曰:“胆脓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说明胆胀病是胁下痛而胀闷,口苦,时常叹气。《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  相似文献   

14.
“左病针右、右病针左”为针灸疗法中针刺取穴方法之一,但在临床上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内经》里就有专论了。“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这两段文字分别见于《缪刺论》与《调经论》。其大体意思是:邪气侵袭到经脉,左侧邪气盛则右侧发病,右侧邪气盛则左侧发病;身体感到疼痛而九候脉象没有异常的,可选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缪刺法治疗,若疼痛在左侧而右侧经脉有病的,可选用左病刺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治验     
胃脘痛之名来源于《内经》,所谓“民病胃当心而痛”.后世又称胃痛.本病首先要与胸痛(真心痛)作出鉴别.盖“心在胸中,胸痛的位置在心(窝)之上.胃脘痛则在心之下”,胃脘痛还兼有“或满或胀,或呕吐,或不能食……”等症,但总以心口痛为主症.《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  相似文献   

16.
王本起 《海南医学》1997,(2):118-119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在我国四十岁以上的人发病较多。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的名词,在祖国医学里无这样的病名,但在中医书籍中有关“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瘀血痛”的记载类似冠心病所出现的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如《素向脏气法时论》:心痛者,胸中痛助支满胁下痛。《素向举痛论》有……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的记载,这些记载都与现代医学中所描述心绞痛的部位以及放射疼痛的部位很相似。同时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一书中有专门一节论述胸痹心痛,如“胸痹之痛,喘、息、咳,胸背痛,短气”,“胸痹…  相似文献   

17.
正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效果显著。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较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较早认识到胃痛发病与肝郁有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  相似文献   

18.
刺络疗法是以针刺人体一定穴位或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为“络刺”,如《素问·刺法论》说:“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灵枢经》则称为“刺络脉”,如《灵枢·经脉篇》说:“故诸刺络脉者,必剌其结上甚血者”。其它如“赞  相似文献   

19.
病名、病因的探讨一般而言,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伤酒”、“胁痛”、“酒癖”等论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则属“酒癖”、“酒臌”等病范畴。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中记载的酒疸就类似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病(ALD)。中医学认为,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肝脾损伤,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为本病发病之关键,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酒精性脂肪肝:证属肝气郁结。病机演变多为“伤酒”阶段,纵酒首先伤及脾胃,连及肝木,肝脾同病,而致脘胁胀满或痛。此阶段可归纳为酒伤肝脾,聚…  相似文献   

20.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