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病学》五版教材若干问题的商榷(续完)萧德发,陈宝国(江西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330006)关键词《温病学》,理论探讨14关于增液承气汤与增液汤临证鉴别运用问题增液承气汤方出吴瑭《温病条辨》,由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加大黄、芒硝组成。《教材》用以...  相似文献   

2.
自60年代编写第一版《温病学讲义》以来,经过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不断进行修订补充,形成了目前通用的《温病学》五版教材。毫无疑问,这在继承、发扬、整理、提高祖国医学宝库中的温病学说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中医药防治急性外感热病的作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温病学的内容,多是综合诸家之说,这就难免在教材中出现挂漏和偏颇之处。现就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各院校的老师一起商榷,并祈指教。1 温病学科的性质问题二版和四版《温病学》教材,曾指出温病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但五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却在  相似文献   

3.
4 关于温病营分证中“口干不甚渴饮”一症的病机解释温病过程中出现“口干反不甚渴饮”,是温邪进入营血分的一个特异性的症状。关于此症的病机解释,目前尚有争议,《教材》在“温病的辨证”章中,认为“营热蒸腾则口干不甚渴饮”,此释是据吴鞠通《温病条辨·上·十五·自注》中,“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而提出来的。然按此推论,既然营热可蒸腾营阴上潮于口,那么气热亦可蒸腾气分的津液上潮,何以又大渴引饮?这种病机解释显然难以自圆其说。此外尚有“胃气衰败”说、“机体失代偿”说,并有从临床角度观察分析的“神志异常”说等等,我们认为都欠圆通,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  相似文献   

4.
6 关于“辛凉三剂”的划分标准问题所谓“辛凉三剂”,是指《温病条辨》治疗上焦太阴温病的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而言,原文对轻、平、重剂的解释语焉不详,教材则在“风温”章对辛凉轻、平剂作了如下说明:“本方(指桑菊饮)与银翘散俱为辛凉解表方剂,均可运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  相似文献   

5.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用大量的,详实的材料,引经据典,旁证搏引,从源到流,阐述了新感与伏邪应导源于《内经》,底定于王叔和,巢元方,命名于汪石山,吴又可,发展完善于秦之桢,沈宗淦,叶霖,刘吉人诸家的观点,以与温病学商榷。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的阳明腑实证以津液辨证为纲:转属阳明的主要因素是阴亏津伤,而津液外泄是阳明腑实的主要病机,验汗问便是阳明腑实的主要诊断方法。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确立了津液辨证的体系,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创立和温病保津理论的产生,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医学教学资源库是医学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但医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效果不尽人意。《温病学》课程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温病学》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办法与教学素材,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实践应用表明,《温病学》教学资源库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体现教改意识。  相似文献   

9.
谈温病肠道病变的三焦定位——兼同《温病学》新版规划教材的一点商榷董锡玑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韦大文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温病学说下焦大肠病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在其所著《温病条辨》中...  相似文献   

10.
妇科从脾阴论治内容,《中医妇科学》(五版)未作适当介绍,因而使中医妇科脾阴证治理论与方法在教材中缺略,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有关脾胃证治知识。本根据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及其临床验证,对妇科病证的脾阴虚脉困证治作了初步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用大量的、详实的材料,引经据典,旁证博引,从源到流,阐述了新感与伏邪应导源于《内经》,底定于王叔和、巢元方,命名于汪石山、吴又可,发展完善于秦之桢、沈宗淦、叶霖、刘吉人诸家的观点,以与温病学(五版教材)商榷。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以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成为概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温病学》教材(第五版,下同)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中有一些内容并不是温病共同的本质特点,使温病概念欠准确,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商榷。一、关于温病的定义何为温病?历代医家并无确切定义,《温病学》教材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相似文献   

13.
屈强 《光明中医》2010,25(4):570-572
<正>湿温是指夏秋雨湿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见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晋王叔和《脉经》简略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宋代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PBL教学法的《温病学》教学实践与探索。方法:随机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2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模式和单纯L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学生填写问卷调查表。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学生综合成绩有较明显提升。结论:PBL教学法较LBL教学法存在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略称“心包腑实”)和单纯阳明腑实(略称“单纯腑实”)均可引起神昏。前者既有痰热阻窍,又见腑实熏扰,故以神昏、便秘为其特征。后者除燥结于肠外,因胃热乘心,亦可出现神昏。古人曾有“自古神昏,皆属胃家”之论。至于两者的鉴别,六版教材及有关《温病学》教材均认定是“舌蹇而言语不利”。对此,笔者持有异议。虽似嫌失谨,然神昏乃危重之证,及时准确地判定其所致原因.对于救治病人至关重要。故就此问题与有关教材商榷,略述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虚实病机进行了考察,认为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虚实病机可以统一起来,即"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为实,"正气虚损"为虚,"邪实"与"正虚"同时存在,根据邪气与正气的对比关系确定为"实中挟虚"或"虚中挟实";对"阴阳俱盛"是否存在进行了推理,根据中医"从化"理论,初步认为可以有"阴偏盛"和"阳偏盛",但不会有"阴阳俱盛"病机之存在;对"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进行了思考,认为这对病机其实是"实中挟虚"病机,而非单纯实证;并提出"阳胜"到何时会出现"阴病","阴胜"到何时会出现"阳病"的疑问.  相似文献   

18.
对五版《方剂学》教材关于四逆散方义的不同看法丁舸指导:谢文光(江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330006)关键词四逆散,理论探讨自高等医学院校五版《方剂学》教材运用以来,不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材的质量,均属上乘,深受广大师生好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  相似文献   

19.
《尚论篇》《尚论后篇》对温病学的贡献与后世影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约公元1585-1664年),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因新建曾名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喻氏治学伤寒,在理论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打破成规;实践中重视治法的确立,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伤寒的研究方法,倡导“三纲鼎立”学说和重订伤寒论突出治法是其对(伤寒论)的两大贡献。此外,喻昌在(尚论篇)和  相似文献   

20.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是一部较早研究《伤寒论》而有一定影响的医学著作,该书在理、法、方、药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有相当的补充和发辉。庞氏毕生致力于《伤求论》的研究,阐《伤寒论》理论之未发,补《伤寒论》证治之不足。所著《伤寒总病论》设专篇研究温病,别温病于伤采,独树一帜,在冶疗外感热病方面,他大胆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以“羽翼伤寒”,为促进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庞安时是创立温病学说的杰出代表,其医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