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大鼠海马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闭塞四条动脉,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态观察了海马CA2区在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2小时至3周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72小时至3周,海马CA2区域始终有散在迟发性神经细胞坏死的神经细胞凋亡存在。因此,结合实验后期细胞病变特点,我们尝试提出了一个缺血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和药物防治研究新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闭塞四条动脉,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态观察了海马CA1区在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2小时至3周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72小时至3周,海马CA1区始终有散在迟发性神经细胞坏死和神经细胞凋亡存在。因此.结合实验后期神经细胞病变特点,我们尝试提出了一个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和药物防治研究新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hrelin在脑缺血预处理(IPC)保护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UCP2 )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全脑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只进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大鼠在电凝椎动脉24 h后接受8 min的致死性缺血及再灌注)、IPC+I/R组(大鼠先给予3 min的短暂IPC,灌注72 h后,再给予致死性脑缺血8 min及再灌注)、I/R+ghrelin组(I/R+G组,大鼠在8 min致死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ghrelin 0.4 mg/kg,1次/d,连续注射3 d),I/R+0.9%氯化钠溶液组(I/R+N组,以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替代I/R+G组中的ghrelin)、对照+0.9%氯化钠溶液组(CON+N组,在CON组的基础上每天腹腔注射与I/R+G组中ghrelin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侧缺血再灌注后血浆ghrelin水平.大鼠注射ghrelin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Cal区神经元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海马Cal区Bcl-2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海马UCP2 mRNA表达.结果:致死性缺血再灌24 h后,IPC+ I/R组血浆ghrelin水平较CON组和I/R组显著升高(P值均<0.01),并且持续72 h(P值均<0.01).注射ghrelin后,I/R+G组存活神经元数目显著多于I/R+N组(P<0.01),但显著少于CON + N组(P<0.01),I/R+G组海马CAI区UCP2 mRNA表达显著多于CON+ N组和I/R+N组(P值均<0.01).结论:IPC能促进ghrelin释放,并通过ghrelin上调海马CAI区神经元UCP2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用电镜观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可出现;视网膜节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凝集成块状,线粒体空泡化,外节膜盘溶解。而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及再灌注时间延长,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越严重。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其结构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形态变化.方法:采用结扎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将大鼠分为Ⅰ、Ⅱ、Ⅲ三组.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改变,并采用Leica Qwin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的形态变化进行计量分析.结果:缺血再灌注各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均出现损伤,线粒体肿胀、外膜破坏,嵴断裂、溶解呈空泡状,缺血再灌注Ⅱ组线粒体的损伤较Ⅰ、Ⅲ组严重.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Ⅱ、Ⅲ组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和嵴膜表面密度明显减小(P<0.05),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显著增大(P<0.05);缺血再灌注Ⅰ组仅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增大(P<0.05),其余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可损伤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且与再灌注时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一氧化氮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采用大鼠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腹腔注射L-精氨酸或L-硝基精氨酸,取肝组织电镜观察,并应用图像立体计量分析技术,分别计算肝细胞线粒体的Vv,Sv,SS,NA,V^-、D^-,S^-及Nv8项立体学指标。结果发现,应用L-硝基精氨酸后,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破坏均较I/R组严重,而注射L-精氨酸后,线粒体的8项指标与I/R组无差异,提示,NO在大鼠肝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大鼠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单纯缺血组(ISC)、缺血再灌注1 h组(I/R1)、24 h组(I/R2)和72 h组(I/R3),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单纯缺血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见核内异染色质向核周聚集;缺血再灌注1 h时,内皮细胞肿胀明显,可见内皮细胞核固缩,管腔闭塞;再灌注24 h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减轻;再灌注72 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缺血-再灌注大鼠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有变化,内皮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提示胃黏膜毛细血管形态的改变与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成汤对大鼠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破坏以及细菌移位状况、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大成汤组,取回肠近端肠壁组织约1mm^3清洗、固定、切片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小肠黏膜上皮吸收细胞局部微绒毛、黏膜下组织、细胞膜、细胞连接均有不同程度破坏,基底膜附近见细菌,固有层见较多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大成汤治疗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镜下改变程度轻,微绒毛有的变长、变密、增生,不典型的高尔基复合体增多,细胞连接基本正常。结论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全,肠道细菌移位,大成汤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海马Fas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肢体挤压伤、断肢再植术患者康复中经由的病理转归过程。临床实践证明,肢体严重缺血后再灌注可引发多器官损伤。肾、肺等脏器是最易累及的靶器官,因此,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肾、肺等脏器上。本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大鼠肢体I-R后,海马锥体层神经元也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海马是学习、记忆及免疫调节的皮质中枢,其损伤可导致记忆障碍、免疫低下。据此认为,肢体I-R损伤对脑的影响不容忽视。Fas蛋白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脑I-R损伤的研究中发现,Fas蛋白与短暂脑缺血引发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Fas蛋白是否参与介导了肢体I-R后的海马损伤,尚无研究证实。本实验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测大鼠肢体I-R后海马区Fas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最终阐明肢体I-R引发脑损伤的机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1.
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SSTF预处理组(SST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假手术组.SSTF组和IR组大鼠制备IR动物模型,其中SSTF组于术前1周灌服不同剂量的SSTF(35mg、70mg、100mg.kg-1.d-1),而IR组只给予生理盐水.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SSTF各剂量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与IR组比较均较轻,且呈一定量效关系;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一定差异.结论: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SSTF稳定心肌细胞线粒体、肌原纤维和膜结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阻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进行缺血再灌注,于术后第1、7、15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海马组织EAA含量。结果:第1天模型大鼠Glu、Asp含量分别是:8.26±2.13、2.10±0.93μmol·g~(-1),第7天二者含量分别是:7.27±2.20、1.87±2.01μmol·g~(-1),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第15天二者含量分别是:9.36±2.24、1.42±1.21μmol·g~(-1),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使海马组织EAA异常释放,高浓度的EAA在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参麦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前10min静脉输注参麦注射液。大剂量(3.6ml/g)、小剂量组(0.9ML/G)和对照组(不用药物)的心电图变化、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0、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梗塞范围比、心室肌重量比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大剂量组心电图ST段抬高值(∑N-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雌激素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性组(F组)、雄性组(M组)、雌性卵巢切除组(O组)、雄性雌二醇组(E2组),每组15只,分别研究雌激素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水平作为评定肝损伤的指标.结果:F组的ALT、AST、AKP水平明显低于M组及O组(P<0.05);E2组的ALT、AST、AKP水平明显低于M组及O组(P<0.05).结论:雌激素对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鼠脑缺血再灌后海马组织SDH、CCO活力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uccinodenhydrogenase, 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 CCO)活力的动态变化.方法:在造成小鼠高脂血症基础上, 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脑海马组织线粒体,用生化法测定SDH、CCO活力.结果: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SDH活力在术后第1、7、15、30天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力一直处于低水平.CCO活力与SDH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SDH、CCO活力降低导致的能量代谢障碍是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八味沉香散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八味沉香散对实验性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在大鼠肾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八味沉香散对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含量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八味沉香散组MDA、SOD、GSH、GSH—Px与再灌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NO含量与再灌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肾组织病变较再灌组减轻。结论八味沉香散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黄芪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并给予环黄芪醇干预,评价大鼠的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并采用TTC染色法计算大鼠的脑梗死灶容积百分比。结果:环黄芪醇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脑梗死灶容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环黄芪醇能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D-半乳糖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的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D-半乳糖衰老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模型大鼠在90秒内穿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和在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下降(P<0.01);衰老大鼠海马NE、DA、5-HT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大鼠相比P<0.01).结论:D-半乳糖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下降,这可能是D-半乳糖致衰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