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及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对食管内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与黏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不同时期食管上皮p53、p21、p16等基因的表达。结果:反流组食管组织中p53基因表达显著高于C组,并随病程延长而明显增强,胆汁反流组表达又强于胃液反流组;各组不同时期p16表达无明显差异;p21表达D组、DG组较C组为低。且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食管内胃及十二指肠反流物均可改变食管上皮p53、p21基因的表达,而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作用更明显。这些基因的改变可能参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胃及十二指肠食管反流对致癌剂诱发大鼠食管肿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3种动物模型: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术后均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于26周取出食管进行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各反流组出现严重食管粘膜损害,病变较对照组明显加重且发生率高,病变严重程度D组〉D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导致食管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在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不同手术方式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及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动物模型。于不同病程分批取得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光镜及电镜研究。结果:大体及光镜下见各实验组出现程度不等的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上疫高度增生,D组病变最重、发病率最高,DG组次之,G组最轻。电镜下见G组表层细胞脱落,细胞间隙增宽,桥粒减少;D组损害较严重,细胞表面微褶明显减少、不规则,细胞膜不连续,细胞器变性;DG组兼见以上两种改变。结论:胃及十二指肠反流均可造成明显食管粘膜损伤。但不同的反流物引起的上疫病变表现及程度均有差别,在RE发生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41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33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十二指肠胃反流检测。结果①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增加(P〈0.01)。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DGR较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严重(P〈0.05)。③DGR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DGR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对DGR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胆汁反流对大鼠食管粘膜炎症损伤和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胆汁反流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损伤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以手术制造的十二指肠胃食管混合反流(DGER)大鼠模型为基础,制备DGER(A组)模型;DGER+Losec Mupus制剂灌注造成单纯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B组)模型;DGER十胆管接扎造成无胆汁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C组)模型。观察9周后各组大鼠食管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食管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观察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三组均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炎症以A组最重,其次为B组,C组最轻。A、B两组均见Barrett’s食管发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Barrett’s食管发生;细胞凋亡结果示A组凋亡指数最高,其后依次为B组和C组(P〈0.01);各组Fas蛋白表达均阴性。结论 不含胆汁的DGER所致食管损伤最轻,胆酸可能与Barrett’s食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病理组的凋亡情况均增加,但与Fas系统无关。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组疾病。食管症状包括典型反流综合征(烧心、反流和反流胸痛综合征);食管外症状包括咽部异物感、咳嗽、声嘶、咽喉炎等。  相似文献   

7.
郝荣贵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7):564-564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近年来,通过对食管pH值的连续监测,发现48%~79%的酸反流异常者有反流性食管炎,最近研究认为本病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岁~6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女发病率无差异。现将我院2002年3月-2008年3月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RE的6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亦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  相似文献   

9.
马靖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0):17-18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典型反流症状,或引起咳嗽、声嘶等食管外症状而不伴反流症状.它是引起慢性咳嗽(咳嗽持续≥8周)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占10%~40%;慢性咳嗽也可以是GERD的惟一表现,占43%~75%.GERD引起的慢性咳嗽被称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的表达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74例,其中低反流组42例,高反流组32例,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电子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动素的表达并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低反流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对照组低(F=17.85、70.96,q=3.56~16.84,P〈0.05)。化生性萎缩、非化生性萎缩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浅表性胃炎组低(F=8.11、8.93,q=3.05~5.8I,P〈0.05)。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高于胃窦(t=14.85~30.65,P〈0.01)。高、低反流组化生性萎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3=13.061、4.031,P〈0.05);随着胆汁反流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下降(χ^2=3.95i~9.386,P〈0.05)。结论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分泌失调可能在胆汁反流中起作用。胆汁反流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胆汁反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  相似文献   

11.
贲门癌组织中P53、P16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P16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贲门癌组织中P53、P16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30例正常人贲门粘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贲门癌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6.7%,较正常对照组(13.2%)明显增高;贲门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1.6%,较正常对照组(79.2%)降低;贲门癌组织中P21^WA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21.6%,较正常对照组(43.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贲门癌组织中至少有一项基因表达改变。且多发生2种以上基因表达改变。结论:P53、P16和P21^WAF-1蛋白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基因改变的累积可能是贲门癌发生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以提高模型制备的质量及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对照组(n=20)、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组(n=47,食管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单纯胃食管反流(GER)组(n=20,幽门部分缝扎 贲门肌切开术改行胃底食管吻合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ER)组(n=21,空肠食管吻合术改行胆总管开口远侧十二指肠与食管吻合术),分别制备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GERD动物模型.术后对动物持续喂养观察及测量体质量,并对非预期死亡动物随即进行尸体解剖;存活动物分批于术后1、2、3、4个月处死进行食管病理分析.结果:麻醉意外死亡3只.术后非预期死亡26只(24.1%),其中DGER组死亡18只(38.3%),GER组1只(5%),DER组死亡7只(33.3%).SO组中动物未见死亡.尸解分析死亡原因有梗阻、感染、窒息、出血、吻合口瘘和穿孔等.各模型组存活动物均可见不同程度病变形成,且术后生存质量良好.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慢性GERD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质量及病变形成率高,但术后动物死亡率亦较高.要制备符合研究需要的慢性GERD动物模型,不但要选择合理的术式以保证模型质量,还要采取一定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非预期死亡率,以提高模型制备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左卡尼汀对多西他赛抑制肺癌细胞NCI-H520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实验将NCI-H520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左卡尼汀组,多西他赛组以及联合用药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目标蛋白P21,P53,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不同单药组(左卡尼汀组和多西他赛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增强,细胞增殖率分别由(95.5±3.97)%和(65.73±2.22)%下降到(54.4±1.67)%,P<0.01,镜下细胞密度下降。联合用药使G1/G0期细胞分别由(67.21±6.0)%和(11.52±0.89)%下降到(3.98±0.42)%,P<0.05。G2/M期细胞分别由(11.84±5.05)%和(54.91±2.38)%上升到(64.56±0.9)%,P<0.05。周期相关蛋白P21,P53的表达量增加,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实验组之间的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24 h时,联合用药组中,左卡尼汀可能通过上调P21,P53的蛋白表达来增强细胞的G2/M期阻滞,进而增强多西他赛对NCI-H52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53、P21蛋白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NKTL)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62例NK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取62例NKTL组织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P53、P21、Ki67蛋白的表达,TUNEL法原位凋亡检测,计算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结果 P53、P21蛋白在NKTL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9.03%、58.06%.P53和P21在Ann Arbor Ⅰ、Ⅱ、Ⅲ、Ⅳ期患者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9.57%、75.00%、86.67%、100.00%和47.83%、56.25%、60.00%、87.50%,随着肿瘤进展,二者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P21二者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467,P<0.05),其阴性表达组预后好于阳性表达组(P<0.05);P53蛋白表达是独立预后因素.随着P53、P21蛋白表达强度的增加,PI亦逐渐升高,它们均与PI呈正相关(r=0.177,0.184,P<0.05),而与AI无关联性(P>0.05).结论 P53、P21蛋白表达与NKT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Ki67表达,可作为评估该病患者肿瘤细胞增殖、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胃癌组织中P16,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表达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癌组织和癌旁黏膜组织、19例胃正常组织中P16,P53蛋白表达产物和PC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21%(12/57),明显低于癌旁黏膜组织60%(34/57)和胃正常组织89%(17/19,P〈0.05);P53蛋白与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1%(46/57)和93%(53/57),明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42%(24/57),61%(35/57)和胃正常组织0%(0/19,P〈0.05).P16,P5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P〉0.05).结论:老年胃患者P16,P53蛋白和PCNA的异常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中起一定作用,研究他们的动态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P21和MDM2蛋白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维族宫颈癌组织和40例维族正常宫颈组织中P53、P21和MDM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8.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5%(P<0.01);P21蛋白阳性表达率96.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5.0%(P<0.01);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9.2%(31/7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0%(P<0.01).结论:P53、P21和MDM2蛋白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53、P16和c-erbB-2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LSAB)检测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P53、P16和c-erbB-2蛋白表达。结果:P53、P16和c-erbB-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1.6%、35%和58.33%,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33%、88.33%和21.67%,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P53和c-erbB-2与肝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16蛋白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显著差异(P<0.05)。P16、c-erbB-2和P53均与转移有关。P53蛋白表达与c-erbB-2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协同性(P<0.05),与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5)。结论:肿瘤的多因素分析比单因素分析更有价值,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P53、P16蛋白的表达异常及协调作用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管状胃成形对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方法:将93例确诊食管癌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胃食管吻合术患者根据术式分为传统手术组47例和管状胃手术组46例,术后观察胃食管返流症状情况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情况。结果:传统手术组有16例(34.04%)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烧灼感、嗳气和反酸等临床症状,而管状胃手术组有6例(13.04%),组间比较,P<0.05;管状胃手术组反流次数、反流百分率和最长反流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管状胃成形术能够明显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在保证手术疗效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