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为修正经络学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内经>、<难经>、<经络学>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冲脉循行上行四线下行一线,各线阴阳属性有待辨析;跷脉属并联支路,计入经脉总长是错误的;躯干部腹面与背面经脉条数不相等,全身阴性经脉与阴性经脉、阳性经脉与阳性经脉、阴性经脉与阳性经脉皆长度不等比例不同,经穴总数缺乏法度且阴阳经穴数量既不相等又不成比例,无法形成周期性节律和阴阳相贯串联流注;<灵枢·逆顺肥瘦>对十二经脉循行的描述未反映气血运行全貌.结论:客观存在的经脉数目、经脉长度、经脉循行分布、经穴总数及其各条经脉所属经穴数量等.较目前公认状况悬殊较大,现有经络学说有待探讨修正.  相似文献   

2.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沟通上下,联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枝,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相似文献   

3.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络学说,不仅是指经脉、络脉的形态,还涉及到脏腑、气血、阴阳等整体联系。在解释生理、病理方面,指导辨证治疗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故古人说:“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因此,经络学说历来被认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同脏象学说一起,被称为脏象——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但是,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其分布和形态与其整体的联系作用有何关系?等等许多疑点,长期以来未能明确,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故本文试对经络实质作一探讨。一、经脉之气可察经脉之体难见  相似文献   

5.
腕踝针区域划分与十四经分布、疗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踝针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连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是人体重要组织结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与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密切相联,是独立于神经、  相似文献   

6.
整体经络针刺法理论依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整体经络针刺法的取穴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立论依据。整体经络针刺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每次针刺一条经脉相关腧穴,十二次针刺完所有十二经脉相关腧穴作为一疗程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整体上疏通十二经脉,全面调整各经脉、脏腑、系统的功能,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辨证涉及多经脉、多脏腑、多系统,甚至十二经脉的病证。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和经络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帛书》与《黄帝内经》经脉理论的差异,从经脉数量、名称的演变来简述十二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重点阐述了十二经脉名称的命名原则,旨在为经络学说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借此启发医学工作者对经络学说和《黄帝内经》经脉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就指出了经络学说的重要性.在我国历代医家的著述中,亦多以经络学说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临床实际观察中,确有很多症象与经络学说相符合.如根据经络学说的原理而进行诊断,采用循经取穴法而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针刺后的某些传导感应现象,也很难用神经关系来解释.如针刺关元、中极,麻感达到阴茎龟头,按神经传导路线是说不通的;但如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长期以来一直在理论上和各科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记载,说明经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中的几个问题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与体表筋肉和皮肤连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则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经络学说的特点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通过十五络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络和调节作用,把人体脏腑、肢节、筋肉、皮肤联系起来,并以阴阳学说为论理工具,说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机体各部及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有机  相似文献   

11.
浅谈经络辨证的历史沿革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陆关键词经络辨证,医史文献经络辩证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对经脉循行路线、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及其经穴的作用、经脉病候和经络调节功能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近年来,这一理论体系的临床应用日...  相似文献   

12.
经络,是我国古代医家首先提出的,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备,大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内经》之前,已有经脉系统的概念。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上古医学帛书中,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其所载的交通上下的十一条经脉,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既没有内属脏腑的概念,也没有络脉的概念,但经脉系统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了。《内经》对经络有较系统的论述,已经形成了经络学说。《灵枢》的《经脉》、《经筋》和《脉度》等篇,详细记载了经络,已经体现了内  相似文献   

13.
罕见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与辨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耀春  王玉堂 《中国针灸》2000,20(5):285-286
早在 2 0 0 0多年前 ,《灵枢·经脉》就详尽记载了经脉循行、分布走向、经络与病候的关系、经脉的交叉交会、脏腑的络属关系。医疗实践证明 ,经络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客观存在的。直至高科技发展的今天 ,中外针灸学家仍在探索沿用。经络学说不仅与针灸学关系密切 ,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以及边缘科学工作者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学说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道 ,但在人类活体上发现沿经络走行的外在轨迹 ,并反映出相应的病候 ,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足少阴肾…  相似文献   

14.
<正>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理论的基本核心。因此,研究经络学说的理论,对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其重要的意义。下面,仅对经络学说的有关要点作如下阐述。一、经络的含义和具体内容:“经”有径之意,就是经脉,比喻经脉在人体如路径一般;“络”有网络之意,就是络脉,比喻细小的经脉象网络一致。不过经为主干,络为分支罢了。经络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的内容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  相似文献   

15.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解虚实,不可不通。"足以说明经络在辨证诊断、治疗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过程中的重要性。辨证循经取穴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将经络系统学说运用于临床治疗,现将辨证循经取穴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第九讲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的一种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与阴阳五行、脏象等学说,共同组成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它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秋天,仿佛迎来了关于"经脉""经络"的讨论、研究的收获季节。先是严健民先生的《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一书出版(序见本刊2011年1期),随后是刘澄中先生的《扁鹊经脉医学.经脉现象与经络实质研究六十年纵览》一书也将发排出版,寄来多篇书稿,同样望我能写上篇序。十月份,则是安徽中医学院和经络研究所举行  相似文献   

18.
从进化角度看经络实质——经络八干梯形神经系起源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指出人体存在着气血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道——经络,呈网络形式分布于全身;其中主干为经脉,上面有经典的穴位,最重要的经脉为基  相似文献   

19.
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本文通过古代文献、实验观察、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描述经脉脏腑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十二经脉流注与五腧穴气血流注学说中所存在的矛盾,笔者管见如下。1 产生有先后早在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十一经脉的记载,而且全为向心性分布,是经络学说体系的雏形。在经脉命名上以手足为始,延至今日,充分说明古人对经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