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膜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骨膜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进而促进该部位愈合.[方法]48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膜游离并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中骨-肌腱结点中,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骨膜.在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较早.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8周骨-肌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以从松质骨再生和骨-肌腱愈合接点纤维软骨带的再生为特征,较对照组迅速,提示早期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膜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增加细胞基质合成,促进新生骨和纤维软骨移行带形成,促进其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神经束后大段组织工程骨的长期成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单纯组织工程骨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股神经肌支);C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隐神经);D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每只动物均在左侧股骨制作长1.5 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术后1、3、6、12个月行大体观察、X线和组织学定量观察成骨情况. 结果 术后1、3、6个月时,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或联合植入两种神经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时,各组骨再生情况基本一致,但新生骨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吸收,其外观较正常股骨细,新生骨组织与兔股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 结论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可促进成骨,而植入运动神经未见促进作用;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兔大段骨缺损;该实验新生骨组织的吸收可能与模型的制作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成功的关键是移植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的牢固愈合,从而恢复韧带的功能。本实验通过影像学观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复合小牛脱蛋白松质骨(deproteined bone,DPB)对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即PRP+DPB组(实验组)9只、PRP组(对照组1)9只、DPB组(对照组2)9只、单纯重建组(空白组)9只,每只兔均取自体单股半腱肌移植重建双膝ACL。实验组在骨隧道中填塞PRP+DPB复合物,对照组1在骨隧道中填塞PRP,对照组2在骨隧道中填塞DPB,空白组不填塞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Micro-CT扫描,测量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mg/cm3)及骨隧道关节侧入口处的直径大小,观察对比腱-骨愈合情况以及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在ACL重建后的各个时间点上,实验组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1、2和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2及空白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骨隧道扩大程度小于对照组1、2和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的骨隧道扩大程度小于对照组2及空白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的骨隧道扩大程度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可显著提高兔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的骨密度,预防骨隧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大颗粒聚乙烯对人工关节假体周围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制作松动人工关节的动物模型 ,了解大颗粒聚乙烯对实验动物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组织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 2 0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 .3~ 2 .7kg。从两侧膝关节向股骨置入钴 -铬 -钼棒 ,分别于术后 2、4、6、8及 10周向一侧膝关节腔内注射聚乙烯微粒 (直径 10 0 μm)悬液 1.5 ml(实验侧 ) ,向另一侧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 1.5 ml(对照侧 )。术后第 10周摄双下肢 X线片 ,了解假体周围是否有骨溶解和假体松动。术后第 12周处死动物。取 13只兔检查聚乙烯颗粒在关节囊分布情况 ,假体有否松动 ,周围有无新骨及界膜形成 ;取5只兔双侧股骨、膝关节囊作组织学检查 (实验过程中有 2只动物死亡 )。 结果  1肉眼观察 :实验侧有 4侧金属假体被新生骨组织覆盖 ,9侧被纤维膜覆盖 ;对照侧有 11侧金属假体被新生骨组织覆盖 ,2侧被纤维膜覆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2 X线片观察 :假体位于股骨髓腔远端 ,其周围未见明显新生骨组织和骨溶解征像。3组织学观察 :实验侧关节囊见大量异物颗粒被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包绕 ,假体近端髓腔周围见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组织或新生骨组织形成 ,未见异物颗粒和多核巨细胞 ,靠近关节面部分见异物颗粒被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包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珊瑚人工骨血管生成和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兔的骨髓中分离B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载入珊瑚人工骨,植入新西兰白兔桡骨干中段15 mm的骨缺损内,与未植入任何填充材料和仅植入珊瑚人工骨的实验动物相比较,使用放射学、微量CT和组织形态学等方法对骨缺损内新生血管和骨组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未植入填充材料的骨缺损全部形成典型的骨折不愈合表现;植入珊瑚骨后,骨缺损内的新骨形成增加但新生血管无明显改变,术后16周无一例完全愈合;植入BMSCs和珊瑚人工骨复合物的骨缺损内新生血管和骨组织均明显增多,术后16周2/3的骨缺损完全愈合。结论BMSCs可促进血管生成和对人工骨材料的爬行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异位成骨材料修复新西兰兔桡骨干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3只新西兰白兔(4周龄,体质量1.5 kg)作为实验动物。取新西兰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予碱性磷酸酶染色确认其成骨活性。取诱导后的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与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共培养,3天后植入4只新西兰白兔股骨骨膜旁。于植入后第8周收取异位成骨材料,行骨组织切片检查。取8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干骨缺损动物模型,并将其均分为实验组(4只)和对照组(4只),分别植入异位成骨材料和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修复骨缺损,于术后4、8、12周行手术侧X线摄片,术后12周取修复处骨,行组织切片检查。结果异位成骨植入第8周见植入物成骨完整,获取的成骨材料组织切片显示与股骨干骨细胞结构相似。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术后X线摄片显示,实验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修复处骨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新生骨与周边骨组织边界消失,融合度好,骨小梁密度高,新生血管较多。结论异位成骨材料可用于兔桡骨干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7.
神经植入对大段组织工程骨成骨影响的早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神经束对大段组织工程骨成骨的影响以及初步探讨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单纯组织工程骨组;B组,组织工程骨+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股神经肌支);C组,组织工程骨+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隐神经);D组,组织工程骨+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每只动物均在右侧股骨制备长1.5 cm的节段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新生骨组织定量观察成骨效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S-100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在组织工程骨内的分布,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而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与单纯组织工程骨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感觉神经植入与感觉、运动联合植入的成骨效果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神经肽类物质CGRP、S-100在C组与D组中的表达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在早期可促进成骨,而植入运动神经未见促进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植入的感觉神经在组织工程骨内分泌神经肽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复合骨折血肿人工骨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骨骼成熟的健康成年新西兰兔共48只,完全随机(随机数法)分为A、B、C、D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髂骨骨折,形成骨折块。A组将β-TCP支架置于骨折块外侧,于术后第4天取出附有血肿的支架材料植入对侧背阔肌下;B组造成骨折后缝合伤口,并直接将β-TCP支架植入背阔肌下;C组在骨折后缝合切口,4 d后再次切开,将骨折块植入背阔肌下;D组在造成骨折后直接取下骨折块植入背阔肌下。4周和8周后分批处死动物进行病理观察,定量分析新骨形成量。结果第4周,A组新生骨组织面积分数高于B、D组,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A组新生骨组织面积分数仍高于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新生骨的面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组术后第4、8周新生骨组织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骨复合骨折血肿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其成骨能力,可以形成成骨能力优于自体髂骨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外源性生长因子(BMP -2)作用下,使用胶原蛋白膜包裹经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藻酸钙凝胶形成的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白兔36只.手术造成两侧桡骨标准缺损后,左侧植入复合体,右侧空白对照.取自体BMSCs,经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后,与BMP -2、藻酸钙凝胶及胶原蛋白膜形成复合体修复骨缺损,于2、4、8、12周时行大体、X线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整个过程中可见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增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过量的结缔组织生长;X线早期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缺损区,分布均匀;免疫组织化学可见多个成骨中心,骨小梁排列有序,成熟骨替代完全,BMP分布持续时间长,且在新骨组织中分布范围大.[结论]复合体能修复骨缺损,并且能够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缺损区,为新骨生长提供空间;同时作为BMP的载体,能减少外溢,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材料植入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肝素-壳聚糖涂层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并测定其体外释放肝素抗凝效果;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依据观察时间不同随机分为6组(1、3、7、14、21、28 d),在桡骨中段(60侧)制作15 mm的骨膜与骨缺损模型;一侧植入复合肝素/壳聚糖脱细胞基质材料;另一侧植入单纯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进行自身对照.分别于术上述各时间点行CT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血容量(Blood volume BV)、血流量(Blood flow BF);标本取材行常规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计数新生血管数.[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复合材料组的BV及BF值均显著高于单纯材料组(P<0.05);复合材料组术后3~7 d材料微孔间出现新生血管并呈逐渐增多趋势;而单纯材料组2周后见周围有少量血管,材料逐渐吸收并纤维包裹.材料植入3 d后,CT灌注成像BV变化与组织血管数成正相关(r=0.78).[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及时地反映组织工程骨植入后初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情况,且具有无创、动态和可定量分析的优点.抗凝处理可显著改善材料植入后初始阶段的血液灌注及早期血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