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银花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68-6268
目的: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对化疗药物的注入也有很多要求。如化疗药物外渗;化疗时药液无法定量输注;化疗药物输注时间掌握不精确,及化疗过程中患者无意识抬高手臂引起回血或输液器打折引起输液不滴,最终引起针头堵塞。结论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持续定量注入的化疗药物,在输液过程中的要求就更为严苛。虽然,外科手术后使用的镇痛泵因其各方面优点现在也已经应用到肿瘤化疗方面来了,但是医护人员及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各种担心并没有减少。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镇痛泵认识的不断加深,各种担心就会减少,以至最终消除。在此,就镇痛泵在肿瘤化疗应用中的优缺点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救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救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5例化疗后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老年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通过给予保护性隔离、强有力的抗菌药物、造血生长因子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等措施,使14例(93.33%)患者救治成功,发热症状在3~儿d得到控制。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时,在应用强有力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防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并应积极控制局部感染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白细胞恢复,加强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静脉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最主要给药途径,临床上为了有效地控制肿瘤,反复多次大剂量的多疗程静脉化疗已成为抗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而多年来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采用普通针穿刺、套管针留置的外周静脉输液,常因反复穿刺使皮肤静脉出现静脉炎、静脉萎缩、变细、脆性增加、弹性下降,浅静脉受到破坏,以及因操作不慎而致使化疗药物外漏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延缓了治疗或被迫中断治疗,同时也是护理纠纷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俊杰 《中国保健》2010,(8):111-111
大量研究证实化疗药物对操作人员可能产生潜在的职业危害。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执行化疗、处理化疗药物渗出、处理化疗病人的污染物及排泄物时,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或经口吞食三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损害,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据抽查显示,肿瘤科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明显高于非肿瘤科护士。目前,综合性医院许多科室均收治肿瘤病人,护士接触化疗药物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肿瘤与营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肿瘤与营养的关系,为肿瘤病人营养提供基础。方法 回顾性复习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献20余篇。结果 50%恶性肿瘤病人存在蛋白营养不良。肿瘤病人的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使用脂肪乳时应慎重;在蛋白质供谢中某种特定氨基酸(asparagine天冬酰氨酸methionine蛋氨酸)作为必需氨基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及牛磺酸浓度低,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和化疗的耐受性;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提高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力。体外试验肿瘤细胞,应用hGH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使静止期细胞群进入增殖周期,为提高肿瘤对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的敏感性提供了基础。结论 对第1例肿瘤病人都应该进行营养评价并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肿瘤患者静脉化疗药物外渗进行观察及原因分析,提出化疗药物外渗防治措施,降低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损伤.方法 对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记录、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出现护理药物外渗的原因包括整体护理健康知识宣教落实不够,护士操作不当及责任心不强等.结论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专业技能训练,以达到减少肿瘤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及护理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法与其他治疗法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疗法相结合,使以往无法根治的肿瘤有了被攻克的希望,部分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但由于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免要损害人体正常细胞;在遏制肿瘤细胞毒素的同时,也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心脏和血液循环障碍。化疗可导致一系列异常反应,许多病人难以承受化疗的痛苦,甚至因此而中断治疗。对于化疗病人机体出现的异常反应和病人表现的痛苦,医生们传统的做法是让病人卧床休息,从各方面悉心照顾病人,并侧重于从心理疏…  相似文献   

8.
冯梅 《药物与人》2008,(6):30-31
肿瘤局部化疗的目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或灌注到肿瘤病灶区域,目的是增加抗肿瘤药物与肿瘤组织接触时间,同时也可减少全身毒副反应。临床采用局部化疗时,医生会综合考虑肿瘤的类别、所处的部位、肿瘤组织血液供应、患者身体状况等。 将抗肿瘤药物以液体状态作局部化疗的有腔内化疗和鞘内化疗有两种,其他的还有血管介入化疗。最近我国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植入剂问世,给世界局部化疗药填补了一个重大空白。进入到21世纪初,局部化疗已经不是传统的将液体,的抗肿瘤药物注射或灌注到肿瘤病灶区域内,而是直接将固体的药物植入到肿瘤病灶内,造成肿瘤坏死或失去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
化疗已成为继手术之后治疗恶性肿瘤重要方法之一,多数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一定的损害,恶心呕吐已成为使用化疗药物后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导致胃液、体液丢失,严重时导致电解质紊乱,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终止化疗给病人带来极大地痛苦。为了使化疗顺利进行,除了使用化疗药物外,如何改善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问题已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重点,现将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分析和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 收集2018年7-12月在深圳市某医院肿瘤专科病房中使用G-CSF的58例肿瘤化疗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信息、G-CSF用药情况,通过建立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对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G-CSF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肿瘤患者G-CSF的DUE标准包括药物使用指征、给药过程和使用后监测三部分内容。该院肿瘤患者使用G-CSF总体合理,给药过程和使用后监测符合标准率均在94.5%以上。但9.2%初次化疗评估为中高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风险患者未进行一级预防,属于使用不足;14.4%再次化疗评估为低FN风险且前次化疗未出现FN的患者,无指征预防性使用G-CSF,属于使用过度;32.2%治疗性使用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检验结果未低于指南建议的水平,属于使用过度。结论 新建DUE标准可用于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G-CSF的使用合理性,为规范化管理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合理使用G-CS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在肿瘤住院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住院肿瘤化疗病人在入院时、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有全程计划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有全程的计划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病人对化疗的认识及对化疗毒副反应的自我应对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住院肿瘤化疗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在肿瘤住院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住院肿瘤化疗病人在入院时、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有全程计划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有全程的计划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病人对化疗的认识及对化疗毒副反应的自我应对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住院肿瘤化疗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治疗手段在临床中越来越不可缺。但化疗过程中由于药物对消化道的损伤,病人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消化道反应和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这对癌症病人的康复和治疗的正常进行都极为不利,因此应做好化疗病人的饮食护理。  相似文献   

14.
肿瘤病人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病人痛苦及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而锁骨下静脉穿刺解除了反复浅静脉的穿刺对静脉的损伤及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同时可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有效地解决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血管损伤和疼痛.提高舒适程度及工作效率,主要适应症为需要长期或持续化疗、静脉全营养者。  相似文献   

15.
江涛 《健康大视野》2007,15(2):111-112
肿瘤科的护士除了具备一般临床科室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外,其主要的暴露危险因素是抗肿瘤药物。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使许多肿瘤病人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但化疗药物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威胁,而且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长期以来化疗药物对医务人员的损害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就是肿瘤科的医务人员知道常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和防护措施的也只是占53.2%。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制定严格的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相似文献   

16.
对首次化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首次化疗病人治疗前的紧张、恐惧心理和治疗中出现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时所产生的烦躁、焦虑、甚至拒绝治疗的情绪变化特点,我科从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143例首次化疗的病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取得了病人依从心理和行动上的配合,保证了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护士化疗防护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使许多肿瘤病人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化疗药物有近期及远期的毒性,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使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受到职业性损害;另一方面用药病人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也可对医护人员及周围环境产生危害。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但多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医院的化疗防护现状及医务人员对化疗药物防护的认识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祁康宁  刘东军 《现代保健》2010,(27):140-141
目的减少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药物损伤的发生,探讨PICC的应用。方法23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结果经临床观察,穿刺成功率为95%,治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1例,穿刺点出血2例,无1例出现皮下硬结。结论PICC置管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的好方法,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韦秀芹 《工企医刊》2009,22(5):59-60
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对血管壁刺激性非常大,常可引起静脉炎或栓塞性静脉炎,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一旦发生渗漏,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轻度红斑,局部疼痛,肿胀,局部组织坏死,严重者甚至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关节,为了保护静脉和药物外渗,主张从中心静脉给药,由于中心静脉给药不仅所需费用高,而且深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我院在化疗过程中一般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洪霞  程江萍 《工企医刊》2004,17(4):103-104
深静脉置管正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抢救危重病人,减少患者因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反复穿刺的痛苦,我科对肿瘤病人长期化疗血管破坏严重的患者,采用美国AROW公司生产的单腔静脉导管进行深静脉置管,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定期给予化疗药物,避免了穿刺失败及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