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伤寒论》103条(《伤寒论讲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1964年版。下引各条同)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仲景立论,意指只要见到柴胡汤证的一个证,而不必强求其他证候全备,便可使用小柴胡汤。然而,仲景没有明确提出但见一证便是究竟是指何证,因而引起历代医家的争议和不同认识。有指小柴胡汤方后或然诸证(《注解伤寒论》成无已);再为口苦、咽干、目眩证(《伤寒后条辨》程郊倩);有单指往  相似文献   

2.
大柴胡汤证在仲景书中有四条,一是《伤寒论》的第106条、140条、170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的第12条。这四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此四条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第106条说:“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太阳病传入少阳,虽迁延多日,既经过误下,又服了小柴胡汤,少阳病仍不解者,是邪热内涉阳明,实热内结,形成少阳与阳明兼病之证。少阳之邪波及阳明,实热壅胃,腑气阻滞,故见“呕不止”和“心下急”(上腹部胀满拘急疼痛)。“郁郁微烦”是少阳气机郁结之象,说明此证以郁郁为重,微烦并非烦之轻微,而是气郁热遏于内,使内心郁闷而烦,但烦扰之象外显反微。以上三症,是小柴胡汤证“胸胁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103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根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二版教材《伤寒论讲义》所编号码,以下所引原文号码同此)古今一直存有争议。小柴胡汤主治病证多,应用范围广,这就要求确立柴胡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110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应当如何理解,历代医家纷然。笔者殚思竭虑,偶获一得,敢忘卓陋,略陈微见于下。一但见一证便是,是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审证标准“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既是少阳病的审证标准,也是临床使用小柴胡汤的重要原则。临床使用小柴胡汤时,可不必如原文96条必须具备四大主证和七个或然证。96条所述之证,是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少阳篇》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意指凡柴胡正证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其中一证即可投小柴胡汤,不必诸证悉具。“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是指疾病的某一类主要症状或体征,而非某...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101条写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俗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而张仲景于柴胡剂群中柴胡用量达半斤之多,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张仲景何出此言、何出此举?况且,作为少阳病百病之宗的小柴胡汤证有四大主证: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少阳病有三大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证还有7个或然证。小柴胡汤是当今仍然在广泛应用的千年古方之一,临床时,究竟见到哪一证便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呢?搜集了部分古今医家及伤寒论注家对此条文的见解,以期探求……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0 1条曰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汪苓友曰 :“柴胡证者 ,谓邪入少阳 ,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 ,谓或口苦 ,或咽干目眩 ,或耳聋无闻 ,或胁下硬满 ,或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等便宜与柴胡证。故曰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 ,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注解伤寒论》成无己曰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 ,医便以药下之 ,若柴胡证仍在者 ,虽下之不为逆 ,可复与柴胡汤和解之。”徐大椿在《伤寒约编》中曰 :“柴胡为枢机之剂 ,凡邪气不全在表 ,未全入里者 ,皆可用 ,故证不必悉具 ,而方亦有…  相似文献   

8.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见于《伤寒论》原文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段原文主要论述了小柴胡汤临床审证方法及使用标准. 1 何谓柴胡证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证的代表方剂,也是《伤寒论》中柴胡类的代表方,为和解诸方之首.小柴胡汤方见于《伤寒论》原文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提出了少阳受邪,病居于半表半里,而主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称为柴胡四大证.  相似文献   

9.
刘兵  王见 《河南中医》2012,32(4):415-416
大柴胡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相似文献   

10.
对于《伤寒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的见解莫衷一是,见仁见智。本文介绍张雪亮教授对《伤寒论》第101条的独到见解。通过梳理原文,前后对比、论证,此句并非辨柴胡证的要点,其核心为抓主证。“伤寒中风,有柴胡证”,是指柴胡证和其他方证同时并存,他证轻微。“一证”是指柴胡证,并非临证时某个单一症状,以柴胡证为主证,他证为次证时,用小柴胡汤就可解决问题。因小柴胡汤外可解表,内可扶正,调达气机又可辅助解决里实问题,故能“不必悉具”。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说明仲景设小柴胡汤非为一证专方,也说明小柴胡汤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统编《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质量较高,实用性强,然也不可避免存在着某些不足。《讲义》中,把小柴胡汤证归属于少阳病本证,而大柴胡汤证则归属于少阳病兼变证。对此,笔者认为分清汤证及汤方的辈分,是准确掌握汤证和认识汤方功效的基础。兹就大柴胡汤证是否可以归属少阳病兼变证的问题,陈述一下个人的不同意见和理由。1《伤寒论》原文可以确切推论大、小柴胡汤本属并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一书,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笔者初学时觉深奥难懂,每每望洋兴叹。特别是《太阳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第101条)一条,觉困惑尤多,参阅诸注解书籍,又见仁见智,争议颇多。如《注解伤寒论》认为,但见一证是七个或所有证中但见一证便可运用小柴胡汤;《伤寒论译释》认为“此条说但见一证便是,应当是在往来寒热症候的基础上,再见到其他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有证之一的,便可确定它为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14.
学中医原著许多疑难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对此,许多学生感到苦恼.笔者通过实践体会到:入—出—入是学好中医原著的有效方法.“入”,指知难而进,先读进去再说.如《伤寒论》第103条(条文依新辑宋本《伤寒论》,下同)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后注:“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若从“一方加大黄二两” 看,大柴胡汤应有两个方;若从“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看,大柴胡汤应为一个方.显然,大黄的有无,是个难点,仅在《伤寒论》内解决不了,必须跳出《伤寒论》寻求解决.“出”,指跳出含有难点的书籍,结合各家论述,分析难点.仍以大柴胡汤有无大黄为例,“出”来结合历代医家论述可以发现:大  相似文献   

15.
略论少阳病与柴胡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柴胡证 ?仲师书中凡用小柴胡汤主治者皆为柴胡证。2 5 1条 (本条与下文所引条文号码均以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温病学教研组校注 .伤寒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83.为准 )云 :“得病二三日 ,脉弱 ,无太阳、柴胡证。”此条“无太阳、柴胡证”在重庆出版社 1 95 5年版新辑宋本《伤寒论》以及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6 4年版的《伤寒论释义》中则表述为“无太阳柴胡证”。这里仲师强调无“太阳柴胡证”。如“太阳病 ,十日以去……设胸满胁痛者”、“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即为“太阳…  相似文献   

16.
我读“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临证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验案,从抓主症、辨病位的角度,对《伤寒论》中“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作出解读,认为该条文虽言小柴胡汤证的辨治要领,若连同《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来理解,则该条文显然是仲景举例示人,体现其辨证论治、圆机活法指导临床的思维内核。  相似文献   

17.
<正> 东汉张仲景撰《伤寒论》,为中医辨证之楷模,记载方剂113方,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然意理深奥,众说不一,今就小柴胡汤考辨如下:1 小柴胡汤主证辨 《伤寒论》第103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但见一证便是”历代医家说法不一。成无己云:“是指或然证一证便是。”刘楝云:“凡柴胡杨正证中,往来寒热,一证也。胸胁苦满,一证也。默默不欲饮食,一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101条写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或伤寒论注家对此"一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搜集了部分古今医家及伤寒论注家对此条文的见解,并列举分析了张仲景临证时运用小柴胡汤的17个条文,认为张仲景条文中的"一证"即柴胡证有13种情形,它们都是一个个包含许多症状的证候群,而后世许多医家、注家却简单片面地将"一证"或柴胡证理解为一个个单一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小柴胡汤证的相关条文看出,小柴胡汤证不能等同于少阳病,小柴胡汤不能简单地视为少阳病主方,半表半里不能理解为小柴胡汤证病位而主要是指在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少阳、阳明、太阴、少阴或厥阴病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101条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虽然是对小柴胡汤主证而言,但后世医家引申其义,运用于临床辨证,已不局限于小柴胡汤证。例如,曹颖甫治一人,神思恍惚,歌唱无序,腹不胀满,亦不拒按,饮食二便悉如常人。曹氏初凭“阙上热气”辨为阳明腑实而用大承气汤;继凭“两胁胀痛”辨为:少阳病而用小柴胡汤;后凭“常苦自汗”辨为太阳表虚而用桂枝加龙牡汤。其弟子按曰:“顾饮食二便如常,腹不痛,亦不拒按,谁复有胆,敢用承气? 乃吾师独以阙上热气之故,遂尔放胆用之,殆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意乎?”(《经方实验录》)从上可以看出,临床辨证时,引申这种“但见一证便是”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