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共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中度狭窄(30%~69%)35例、重度狭窄(70%~99%)16例、完全闭塞2例。结果其中50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24个月,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例声音嘶哑、3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同时存在严重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临床治疗困难且风险很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2020年5—7月收治2例双侧颈动脉近闭塞性狭窄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 其中例1患者一期行左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二期同时行右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例2患者一期行右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二期同时行左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并安全出院。一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二期同时行对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双侧颈动脉近闭塞性狭窄同时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追踪 3例高龄老年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后临床缺血发作症状、颈动脉超声、头颅及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变化。结果  2例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 2、5年内缺血发作缓解 ,颈动脉检查狭窄消失 ,1例患者术后 1个月切除部位形成血栓再次出现狭窄。结论 老年人症状性高度颈动脉狭窄者可从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4年来58例TIA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16例,其中狭窄<50%者8例经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后,TIA终止;狭窄>70%者8例,其中1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及1例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7例患者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治疗效果良好,随访3~20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颈动脉狭窄是TIA发作的重要原因,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及患者的预后,为长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3例中,2例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例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并血管补片成形术;18例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2例术中同时应用环形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显著。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特别是应用环形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DSA颈动脉造影证实,其中右侧者9例,左侧者7例;双侧者2例。20侧颈动脉狭窄均程度为:狭窄程度70%~99%者12侧;30%~69%者8侧,其中狭窄程度为40%者1侧。结果18例施行20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疗效好者16例,中等者1例,差者1例,其中2例双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后疗效均好。术后经3个月至2.5年的随访,手术后全部患者无脑卒中发生,并且脑缺血表现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膜显微切除术疗效观察(附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经验。颈动脉狭窄70%-99%18例,30%~69%6例。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1例,切口出血1例。随访1~54个月,生存率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术后2年分别为92.3%和0,术后4年分别为79.1%和0。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再狭窄2例,狭窄程度为50%-60%。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共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左侧狭窄35例(53.85%)、右侧30例(46.15%);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中度狭窄17例(26.15%)、重度狭窄48例(73.85%),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观察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均未使用转流管,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30 min,均未使用补片,达Ⅰ期缝合。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其中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麻木,对症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舌咽神经损伤,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1例术后12个月颈动脉再狭窄率50%,但无症状临床,予保守治疗;1例术后4个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院后经对症治疗恢复;1例术后9个月死亡,原因不明。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监测、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严密观察可以保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 3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99%)患者共实施400例次(双侧狭窄44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分别采用标准式(120例次)、外翻式(255例次)和补片式(25例次)术式,其中368例次未行术中转流。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2例术后出现缺血性卒中(4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1例)、癫发作(2例)、术后再闭塞(2例)、再狭窄(1例)和切口血肿(1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6个月,无一例出现脑卒中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成熟的医疗团队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成功的意义至关重要。于围手术期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56例162侧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采取CEA治疗,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CEA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为4.3%,脑卒中发生率为1.9%.结论 CEA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0侧,标准术式25侧,外翻术式65侧,分析两种术式的特点,评价其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动脉阻断时间为:标准式为13.4 -48.2 min,外翻式为14.5 - 31.2 min.术后患者均复查颅颈CTA,必要时复查颅脑CT,显示手术侧颈动脉形态正常.采用标准式中2例2侧术后出现术侧脑梗死灶,另有2例2侧术后11个月出现吻合口区域粥样斑块形成、再狭窄;外翻式中1例1侧术后14个月出现再狭窄;8例8侧颈内动脉狭窄伴扭曲者采用外翻式后扭曲消失.结论 标准式及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两种手术方式各有特点,应根据手术者的习惯、熟练程度以及患者病变、影像、解剖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均为症状性狭窄,伴有溃疡斑块。结果 9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狭窄明显解除,血流通畅,术中阻断时间为20~30 min;术后有并发症,其中颈部切口周围轻度肿胀青紫5例,血肿形成3例,声音嘶哑4例,耳后皮肤麻木5例,同侧症状性脑梗死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3例,过度灌注脑出血1例,局部血栓导致颈动脉闭塞2例,无严重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再狭窄3例,1例行球囊扩张术,其他2例继续随访中。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的、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式,也是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完全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疗效与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颈动脉狭窄并行CEA的病例资料,术前病人均行头颈CTA、颈部血管超声,采用全身麻醉,术中非补片外翻式剥脱,并行TCD脑血流量与栓子监测。结果 术后复查头颈CTA、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脑血流灌注成像,52例颈动脉狭窄均解除、血流通畅,手术总时长(125±13) min。术中转流15例(28.8%),用时(28±6) min。术后发生声音嘶哑6例(11.5%),脑过度灌注1例(1.9%),耳后感觉麻痹3例(5.8%),皮下血肿2例(3.9%),脑梗死2例(3.8%,其中死亡1例)。随访3~6个月,再狭窄1例(1.9%)。结论 CEA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前全面检查评估,术者精细操作,术中运用TCD检测,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临床特点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下治疗脑血流过度灌注之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8月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行TCD监测的60例(63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TCD监测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流过度灌注或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结果术后7 d三维CTA检查显示,60例(63例次)患者颈动脉狭窄完全解除,术后30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轻度缺血性卒中(1例次占1.59%)、心肌梗死(1例次占1.59%)、声音嘶哑(1例次占1.59%),无脑出血和死亡病例。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4例次(6.35%),持续1~3 d,其中1例次(1.59%)为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为精神亢奋,幻觉和睡眠障碍。术后视力明显改善3例次占4.76%,其中1例次发生脑血流过度灌注。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TCD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术中和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及时根据TCD监测结果控制血压异常变化,是减少术后脑出血并发症之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月—2017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随访和预后。结果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区渗血; 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因并发症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后随访1~36个月,6例患者手术部位出现轻度再狭窄,经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安全性。方法 3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完成407例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于术后30 d评价手术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30 d内不良事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07例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0 d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42%(18/407)、次要并发症24.08%(98/4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吸烟(P=0.039)和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P=0.001)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30 d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积累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技巧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吸烟和入院时mRS评分≥3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CEA治疗的21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均取胸锁乳突肌前斜切口,行标准式或外翻式CEA,其中1例双侧狭窄病人分次手术。结果 21例共进行22次CEA,其中20次标准式CEA,2次外翻式;21次术后狭窄血管即刻通畅,颅内供血明显改善;1次因存在同侧颈内动脉远端发育不良致术后血流改善不明显。术后出现脑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小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对症处理好转。术后随访3~15个月,未发现脑卒中、动脉再狭窄。结论 基层医院开展CEA需详备预案、稳妥实施,成熟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