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逆行指根部岛状瓣治疗指端缺损的体会.方法:2005 ~2010年间本院接治食中环指端部分缺损患者共29例 34指,其中,清创后采用逆行指根部岛状瓣并指神经吻合治疗指端皮肤缺损,治疗后随访至6个月.结果:全部29例患者34指皮瓣存活,术后随访至6个月,指端外形良好,无明显骨外露,感染等情况发生.部分指端感觉恢复好.结论:逆行指根部岛状瓣治疗指端缺损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用踇甲皮瓣修复拇指甲床缺损同时用跖背筋膜蒂皮瓣修复供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番禺区中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3例拇指全甲床缺损患者和4例拇指甲床及远节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部分骨质缺损患者,共7例,清创后指骨外露,均用踇甲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用跖背筋膜蒂皮瓣修复。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7例踇甲皮瓣均成活,外形美观,指甲生长良好;供区皮瓣6例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形成水泡后结痂,结痂脱落后瘢痕愈合,7例穿鞋行走均无异常。结论:踇甲皮瓣修复拇指甲床缺损,供区用跖背筋膜蒂皮瓣修复可获得受区与供区良好的外观和功能,因此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指端侧方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与优势。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东莞市常平人民医院所收治指端侧方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通过修复,统计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总有效率90.83%;患者接受修复之后,120例患者实施皮瓣都成活,术后三个月进行随访,皮瓣血运良好,皮肤颜色正常,无暗色,其外观和正常皮肤一致,两点之间的分辨觉是4~5 mm,而且远指间关节屈伸活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患者指端侧方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修复指端缺损的创面长0.5~3 cm,可修复的创面大,无需植皮,无需进行骨短缩,住院时间短,可以提升效果,同时操作简单,运用于修复指端缺损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应用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皮瓣设计在第一掌骨背侧,以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背支为皮瓣的轴线.旋转点位于近节指骨中部指固有动脉发出的背支处,共修复拇指指端缺损40例.切取皮瓣面积大小1.5×2.0cm~2.0×5.0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美观,手指功能满意.结论: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足母)甲皮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踇)甲皮瓣作为供区皮瓣在组织修复中有广泛的适应证.(踇)甲皮瓣游离移植在造拇指术适应于拇指Ⅲ度缺损、拇指皮肤套脱状撕脱伤及拇指近节中1/3水平的缺损[1].我院自2004年9月以来,为21例患者施行(踇)甲皮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手术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指端缺损临床选择带指掌侧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局部顺行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东莞三局医院指端缺损患者42例,均接受带指掌侧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局部顺行皮瓣修复,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2例患者术后皮瓣都成功成活,术后1 d内5个掌侧旋转皮瓣、9个背侧旋转皮瓣有静脉危象表现,2个V-Y推进皮瓣、3个背侧旋转皮瓣有动脉危象表现,根据循环危象的情况进行有效处理。出现动脉危象的皮瓣4个部分坏死,1例存活。14个静脉危象皮瓣存活8个,部分坏死6个。结论:带指掌侧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局部顺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操作简单,器械要求不高,对供区没有明显影响,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拇指指端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2000年4月—2003年8月,笔者用中指皮瓣修复拇指末端(指腹、指端)缺失患者2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17~53岁。致伤原因:机械挤压伤13例,电锯伤8例;末节远端缺损伴指骨外露17例,末节指腹缺损4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V-Y推移皮瓣术治疗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2010年我科对30例(32指)缺损指端进行V-Y皮瓣修复,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8~52岁,平均37岁;左手8例,右手22例;其中挤压伤22指,切割伤10指;患指缺损创面(0.3 cm×0.9 cm~0.7 cm×1.2 cm);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6小时内就诊,就诊前均未接受特殊处理。结果:对所有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指端外形恢复尚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指关节屈伸功能近正常。结论:采用v-y推移皮瓣术治疗手指末节缺损手术简便易行,符合指端修复的就近原则,且术后患指感觉、功能、外形恢复理想,适用于临床上手指末节缺损创面的修复。颍上县人民医院骨科罗运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一蒂双叶邻指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近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一蒂双叶邻指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近节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6~50岁,中位数28岁。均合并拇指两侧指固有动脉及指固有神经的断裂及缺损,合并拇长屈肌腱断裂8例,合并拇指近节指骨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2.6 cm至4.8 cm×4.5 cm。受伤至治疗时间0.5~2 h,中位数1 h。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皮瓣成活、并发症发生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中位数7个月。创面均一期愈合。均无感染、皮瓣及植皮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皮瓣均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色泽正常。拇指屈伸及对掌、对指功能良好,指端感觉恢复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可2例。结论:采用一蒂双叶邻指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近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皮瓣外观与质地满意、手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对接受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的106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了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男70例,女36例;年龄2~71岁,中位数37岁;软组织缺损部位,手部24例、腕部8例、小腿49例、踝部12例、足部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 ×2.5 cm 至10.8 cm ×15.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2 h至7 d,中位数2 d。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拇甲瓣移植19例,指蹼游离皮瓣移植5例,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移植8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51例,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移植10例,足背游离皮瓣移植13例。10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中位数13个月;供区切口愈合;皮瓣均成活,外形、颜色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均无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实施舒适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血管危象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皮瓣成活和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Zhou JL  Xie Q  Deng ZZ 《针刺研究》2011,36(1):57-61
目的:观察综合刺营放血疗法治疗声带黏膜下出血(脏腑郁热证)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综合刺营放血疗法治疗(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拇指三商穴和耳轮三点放血),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治疗前后嗓音声学参数的变化及观察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愈显率为90%(27/30),对照组为60%(18/30),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嗓音声学各项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例患者治疗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安全性评价为1级。结论:综合刺营放血疗法治疗声带黏膜下出血疗效显著,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简便、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脉除湿中药治疗拇外翻温氏截骨术后前足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应用通脉除湿中药治疗拇外翻温氏截骨术后前足肿胀41例(63足),观察术后患者前足疼痛及肿胀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前足肿胀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经检验后,P=0.0170.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前足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经检验后,P=0.0220.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通脉除湿中药治疗拇外翻温氏截骨术后前足肿胀具有很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拇.指掌侧指动脉走行特点,在大鱼际肌处设计皮瓣,皮瓣皮肤结构与拇指指腹相似,将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结果:临床应用13例13指,皮辫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大鱼际肌岛状皮瓣逆行转移是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拇外翻患者拇趾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与拇外翻畸形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2007年1月~2009年5月期间治疗的162例(302足)拇外翻患者X线及临床检查,采用温建民等提出的分型标准进行拇外翻畸形分度,采用改良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年的诊断标准制定跖籽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为基础的跖籽关节炎分度自拟标准,根据专家分别评价汇总结果判定法来分别确定拇外翻患者跖籽关节炎程度及拇外翻畸形程度,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拇外翻患者中:23.94%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5.35%,中度跖籽关节炎占36.62%,重度跖籽关节炎占14.08%;在中度拇外翻患者中:15.44%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3.49%,中度跖籽关节炎占49.00%,重度跖籽关节炎占12.08%;在重度拇外翻患者中:7.32%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5.61%,中度跖籽关节炎占37.08%,重度跖籽关节炎占29.27%。经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轻、中、重度拇外翻与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拇外翻患者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与拇外翻畸形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中度拇外翻患者中跖籽关节炎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3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32例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术后1年的随访分析,2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其余的患者均已经愈合较好,而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结论:临床中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刺第二掌骨全息律穴对急性腓肠肌损伤的止痛效果。方法:对 32 例急性腓肠肌损伤患者行第二掌骨全息律穴针刺治疗,患者身心尽量放松,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的对面,左手托患者右手尺部,左手大拇指或右手大拇指循按第二掌骨外侧,找到最明显的压痛点,双侧取穴。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局部会有较强的麻、胀、重、酸感,有时可放射至患肢。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弹震刮搓增强针感,留针 10 m in,即可出针。出针时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治疗前后分别用 VAS 疼痛程度模拟量尺进行分析评估。结果:针刺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针刺第二掌骨全息律穴对急性腓肠肌损伤的止痛效果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0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例股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及带锁髓内针固定术治疗患儿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没有出现伤口感染、不愈合等情况,未发生手术导致的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和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与精心护理,以及正确的出院指导,是确保股骨干骨折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常规与超前镇痛在微创治疗拇趾外翻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行微创手术治疗的拇趾外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超前镇痛,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手术当天21:00、术后第1天和第2天8:00分别记录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天和第2天8:00分别记录患者术后的睡眠满意度、恶心呕吐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疼痛的VAS值,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的睡眠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基本相似。结论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超前镇痛较常规镇痛可以在微创治疗拇趾外翻手术后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湿性敷料与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肢体皮肤缺损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创伤后肢体皮肤缺损10例,应用湿性敷料及封闭负压引流术配合治疗。结果:10例患者中,6例1周后去除负压吸引敷料,发现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3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污染特别严重创面,行负压引流治疗2~3次,伤口处于上皮爬行期,预后良好。1例行皮瓣转移术,皮瓣成活,伤口愈合。结论:湿性敷料配合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术是治疗皮肤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拇外翻患者采用第1跖骨颈部微创截骨联合分趾垫和"8"字绷带外固定治疗后截骨端的稳定性和截骨愈合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取1位青年女性拇外翻患者,年龄28岁,身高168 cm,体质量62 kg,右足拇外翻角24°,第1、2跖骨间角13°。利用其右足CT扫描所获得的数据建立右足拇外翻骨骼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第1跖骨颈部微创截骨联合分趾垫和"8"字绷带外固定术,测定截骨端的Von Mises应力和位移。结果:截骨端X轴位移为0.261 mm,Y轴位移为0.078 mm,Z轴位移为-0.167 mm,截骨端总位移为0.293 mm;截骨端Von Mises应力为0.712 MPa,主要分布在截骨端的外侧边缘部位。结论:采用第1跖骨颈部微创截骨联合分趾垫和"8"字绷带外固定治疗拇外翻,截骨端之间位移小、应力适中,能使截骨端以软骨成骨的方式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