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谢性肌病是以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为特征的一组肌肉病,主要包括糖和(或)糖原、脂肪、线粒体代谢障碍3种类型。不同代谢性肌病之间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明确诊断相对困难,需依靠发病年龄、家族史、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血清酶学指标、肌肉组织活检和基因学分析综合判断。本文从神经电生理学角度对代谢性肌病常规肌电图表现,以及新兴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技术和发展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广大神经科医师对代谢性肌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代谢性肌病之临床治疗方案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其循证治疗制定最佳方案。方法以代谢性肌病(metabolic myopathy)、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pathv)、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eases)、内分泌性肌病(endocrine myopathy)、药物毒性肌病(drug toxicity myopathy)、治疗(treatment)等中英文词汇为检索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英国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Key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数据库中有关代谢性肌病(包括线粒体肌病、脂质沉积性肌病、糖原贮积病、内分泌性肌病、药物毒性肌病)治疗相关临床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和病例观察研究,采用Jadad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经筛选共纳入28篇文献(临床指南6篇、系统评价5篇、随机对照试验10篇、临床对照试验7篇),其中23篇为高质量文献(≥4分)、5篇为低质量文献(〈4分)。对其治疗原则、不同方法获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显示:(1)糖原贮积病主要采用α-葡糖苷酶替代治疗,同时进食高蛋白饮食,运动前服用少量果糖,逐渐减少患者体力活动。(2)脂质沉积性肌病可补充肉碱,运动前或运动时补充碳水化合物,日常低脂饮食。(3)线粒体肌病可予辅酶Q10、B族维生素、维生素K、维生素C等,适当的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可以更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性。(4)内分泌性肌病需首先治疗原发病。(5)药物毒性肌病需停用致病药物。结论代谢性肌病多为遗传性疾病,其治疗的根本出路是基因治疗;内分泌性肌病和药物毒性肌病需治疗原发病或停用致病药物。鉴于此,需借助循证医学方法为代谢性肌病提供最佳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代谢性肌病之临床治疗方案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其循证治疗制定最佳方案。方法以代谢性肌病(metabolic myopathy)、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eases)、内分泌性肌病(endocrinemyopathy)、药物毒性肌病(drug toxicity myopathy)、治疗(treatment)等中英文词汇为检索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英国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Key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数据库中有关代谢性肌病(包括线粒体肌病、脂质沉积性肌病、糖原贮积病、内分泌性肌病、药物毒性肌病)治疗相关临床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和病例观察研究,采用Jadad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经筛选共纳入28篇文献(临床指南6篇、系统评价5篇、随机对照试验10篇、临床对照试验7篇),其中23篇为高质量文献(≥4分)、5篇为低质量文献(4分)。对其治疗原则、不同方法获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显示:(1)糖原贮积病主要采用α-葡糖苷酶替代治疗,同时进食高蛋白饮食,运动前服用少量果糖,逐渐减少患者体力活动。(2)脂质沉积性肌病可补充肉碱,运动前或运动时补充碳水化合物,日常低脂饮食。(3)线粒体肌病可予辅酶Q10、B族维生素、维生素K、维生素C等,适当的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可以更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性。(4)内分泌性肌病需首先治疗原发病。(5)药物毒性肌病需停用致病药物。结论代谢性肌病多为遗传性疾病,其治疗的根本出路是基因治疗;内分泌性肌病和药物毒性肌病需治疗原发病或停用致病药物。鉴于此,需借助循证医学方法为代谢性肌病提供最佳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4.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线粒体脂肪酸转运和β氧化缺陷导致脂质在肌纤维内沉积而引起的一类代谢性肌病.既往国内报道的大量资料,多是基于肌肉病理诊断的临床总结,较少涉及生化及分子遗传学领域[1-3].  相似文献   

5.
代谢性肌病是一组常被临床误诊的骨骼肌疾病,需要进行病理学和酶学检查加以确诊。许多遗传性或获得性骨骼肌疾病都与代谢异常有关。遗传性蛋白质代谢异常可以是蛋白质缺乏导致的肌营养不良症,也可以是蛋白质异常增多导致的蛋白聚集性肌病。代谢性肌病是一组以骨骼肌糖原和脂肪代谢异常为主的疾病。与线粒体基因以及核基因异常有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胃肠肌病二例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报道2例以胃肠道功能异常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病,探讨本病的诊断规律。方法 2例男性患者分别为13岁和6岁,在6岁和4岁5个月时起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和持续性肌无力,无眼外肌瘫痪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无异常,对2例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和线粒体基因检查。结果 肌肉活检证实2例患者的骨骼肌存在大量典型的不整红边纤维和琥珀酸脱氢酶深染的肌纤维,肌纤维内糖原和脂肪滴增多。电镜检查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巨大线粒体,部分线粒体内出现环状排列的嵴或类结晶包涵体,肌纤维内糖原和脂肪滴增多。基因检查示2例患者分别存在线粒体基因3243点突变和3271点突变。结论 胃肠道功能异常和肌无力可以作为主要临床症状组合出现在线粒体病中,由于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于以前报道的线粒体脑肌病,应诊断为线粒体胃肠肌病,可能属于线粒体病一个新的临床病理亚型。在寻找儿童慢性胃肠功能异常的病因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肌肉中长链脂肪酸代谢障碍所致脂质在肌纤维内沉积引起的一种肌肉疾病,临床以发作性肌无力、易疲劳和运动不耐受为特点,为病理性综合征,属于脂肪酸氧化障碍(fatty acid oxidation disorder)范畴.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肌病与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系统线粒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7例确诊为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实验室与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诊断为线粒体肌病3例,线粒体脑肌病4例;其中2例患者血乳酸水平升高;7例患者肌电图均有异常发现,肌肉活检均有特征性的改变;4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头部影像学均有异常改变。结论线粒体病主要累及肌肉及中枢神经系统,诊断要求多种手段结合,以临床和病理表现为主,近年来基因方面的研究及影像学诊断发展迅速,目前对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糖原累积病(glu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基因缺陷导致糖原代谢中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引起机体能量代谢障碍和糖原在组织中过多沉积,引起的一类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脏、骨骼肌、脑是糖原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GSD主要受累器官,其它受累器官还有脾脏、心脏、肾脏和小肠等。糖原累积病根据酶缺陷及转运体的不同,已分为十六型,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多表现为运动不耐受、肌无力、运动诱发的肌肉疼痛及肌痉挛,严重时可出现横纹肌溶解,伴肌红蛋白尿等,  相似文献   

10.
糖原贮积病Ⅱ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性肌病,以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萎缩、无力为特征,依靠临床病史、酸性α-葡糖苷酶(GAA)活性检测和GAA基因突变分析可以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可使患者在疾病早期即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拟就该病基因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中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诊断率,有助于治疗。方法对15例临床上确诊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从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脂质沉积性肌病是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疲劳性肌无力,以近端肌肉为主(14例);激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5例);肌电图上呈肌源性损害(13例);抗线粒体抗体(AMA)免疫组化染色还可见到受损肌纤维内大量线粒体聚集;电镜下可见脂肪滴成串堆积在骨骼肌纤维中。结论脂质沉积性肌病在诊断上主要依靠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化检测;激素及维生素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2.
4例临床误诊的肌糖原累积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糖原累积病的鉴别诊断与病理特点。方法通过分析4例临床误诊病例的症状和光镜、电镜下的改变, 提出诊断肌糖原累积病的注意事项。结果肌糖原累积病常表现为肌无力、运动后肌肉疼痛,有的伴有肌肥大,CPK增高,可被误诊为肌营养不良和多发性肌炎;光镜见4例病例肌纤维内均有大小不等的空泡,电镜下见大量糖原聚积,部分病例还可见肌纤维坏死、吞噬及再生等现象,个别出现大量脂质沉积或线粒体形态学改变。结论肌肉活检观察肌纤维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改变对于确诊肌糖原累积病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糖原累积病(GSD)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SD患者EMG、骨骼肌病理、肝脏病理及二代测序结果。结果GSD慢性起病、波动性,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累及膈肌可发生呼吸困难。EMG多为肌源性损害,偶可正常或神经源性损害。骨骼肌活检可见肌纤维胞浆内出现空泡(糖原流失)及嗜碱性颗粒物(糖原蓄积);PAS染色示空泡内异常糖原颗粒沉积。电镜示肌原纤维间糖原贮积伴溶酶体或髓样小体形成。4例患者行肝脏活检示肝细胞肿胀,呈植物细胞壁样镶嵌状排列;胞质内见红色粉尘样物,PAS强阳性证实为糖原。6例患者行二代测序,5例发现GAA杂合突变。7例患者病情迅速进展,5年内死亡;7例缓慢进展,存活5~9年;4例失访。结论(1)GSD早期仅有单纯肌无力症状或低血糖、EMG缺少特异性,多系统受累伴有呼吸困难、肝肿大等提示本病。(2)肌肉和肝脏病理出现大量PAS染色阳性的糖原颗粒对确诊GSD有重要作用。肌活检空泡肌纤维抗线粒体抗体增高提示GSD伴发线粒体代谢紊乱。Dysferlin蛋白免疫组化呈斑片状肌膜和肌质染色,提示钙介导的肌膜融合修复受损可引起继发性肌膜受损。(3)GA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Pompe病(GSDⅡ型)。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肌病伴脂质沉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了解线粒体肌病与脂质累积性肌病的关系 ,我们观察了 2 9例线粒体肌病和 36例脂质累积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改变 ,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 ,对 6 5线粒体肌病和脂质累积性肌病的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观察。结果 :2 9例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肌脑病肌肉活检中 ,12例伴有脂滴轻 -中度增多。 36例脂质累积性肌病中 ,绝大多数表现为单纯肌病 ,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 ,9例肌肉活检除脂滴大量堆积在纤维内以外 ,有不典型的 RRF。结论 :部分线粒体肌病和脂质累积性肌病的肌肉组织中可见线粒体异常和脂滴增多并存 ,说明线粒体异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脂肪代谢障碍。脂肪代谢障碍是导致肌肉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病是一组线粒体基因或细胞核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并由此引起多系统损害的疾病,以需氧量较高的脑和肌肉受累为主[1,2]。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肌阵挛性癫疒间伴肌肉破碎红纤维(MERRF)综合征、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和以眼  相似文献   

16.
脂质代谢性肌病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脂质代谢性肌病的病理,讨论此病与线粒体细胞病的关系。方法对16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脂质代谢性肌病进行临床和肌肉病理检查,对油红O染色片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16例病人的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的脂肪滴,5例出现不整红边纤维。脂肪滴所占肌纤维的平均面积为(17±6)%,肌纤维内脂肪滴颗粒平均数为237±37。电镜下脂肪滴在肌纤维内和间质细胞内也明显增多。在8例病人可见线粒体内类结晶样包涵体。结论脂质代谢性肌病为全身系统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正常成人肌肉存在肌磷酸化酶同工酶,其基因位于染色体11q13。该基因的遗传性缺失可引发一种典型的代谢性肌病--McArdle病,该病的特征为20-30岁起病,表现为运动不耐受、疲劳、肌痛及运动时肌肉痉挛,有时有反复发作的肌红蛋白尿。分子异质性研究已证实在该病的基因编码区和接合位点上有多种不同的突变,欧美人中最常见的是位于1号外显子上第49位密码子(R49X)的无意义突变。  相似文献   

18.
为方便临床医师了解神经肌肉病的最新进展,笔者对2013年1月-2014年2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收录的神经肌肉病相关文章进行筛选并整理,从临床诊断和治疗角度提纲挈领地介绍糖原贮积病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研究背景和最新研究亮点,并附相应参考文献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方便临床医师了解神经肌肉病的最新进展,笔者对2013年1月-2014年2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收录的神经肌肉病相关文章进行筛选并整理,从临床诊断和治疗角度提纲挈领地介绍糖原贮积病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研究背景和最新研究亮点,并附相应参考文献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为糖原代谢障碍导致糖原在肝脏、肌肉、肾脏 等组织器官中贮积所致的一组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酶缺陷不同,至少可分为12型,以GSD1型最常 见,GSD1早期可继发显著的高脂血症,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远期并发症,这些 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卒中风险。本文依据GSD1合并卒中的病例报告,探讨GSD1卒 中发生的相关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GSD1患者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的高危人群; 其二认为GSD1有显著高脂血症而卒中发病率小,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本文从以上两方面 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