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
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而血流
动力学因素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得到证实。包括管壁应力、压力等动脉血流动力学参
数的综合作用是斑块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毋庸置疑。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个体化医疗观念的不断深入,临床对影像学检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中,准确、快捷是首要的;而对非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准确和全面则是下一步治疗和预防的基础。本期的几篇研究论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在引起脑卒中的众多原因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影像学关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同侧大脑半球卒中率相对较低,这提示临床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卒中复发密切相关。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卒中预防在于识别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筛查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从而使其从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中获益,然而目前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缺乏个体化治疗。近年来,新型影像学技术如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RMRI)等,可以检测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量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无创性HRMRI可以根据颈动脉斑块特征准确预测同侧脑卒中风险,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病理成分在高分辨率磁共振上的影像学表现。方法22例(24侧血管)病人颈动脉狭窄,术前1周行高分辨率MRI(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检查斑块形态并记录影像。术后切除的粥样硬化斑块在体外行MRI检查并记录影像。将体内外斑块MRI影像与病理切片相匹配,分析体内外斑块的纤维组织、脂质核、钙化、出血及血栓的MRI影像学表现。结果体内斑块中的钙化、纤维组织、陈旧出血与血栓、脂质成分在T1加权相(T1W)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等信号、极高信号,在质子加权相(PDW)上分别为极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高信号,在T2加权相(T2W)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高信号、高信号。体外斑块MRI检查结果与体内斑块检查结果相符合。在T1W及PDW上能够很好的分辨钙化及厚的纤维帽。结论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MRI可以初步区分斑块成分,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及观察斑块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结合MRA血管影像显示并分析在体颈动脉分叉的血流动力状态。方法选取2005年间3例志愿者,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TRIO型3.0T磁共振仪,行颈动脉CEMRA检查,并行最大强度投影和表面遮盖重建,同时扫描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采用CFD方法计算并显示该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1)3例志愿者6条颈动脉分叉的血流速度平均值范围为0.03~0.56 m/s,颈外动脉内侧壁和颈内动脉外侧壁可见一高血流速度区域,范围分别为0.06~0.54 m/s和0.03~0.73 m/s,球部可见低血流速度区,范围为0.02~0.18 m/s;颈动脉分叉区及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近端均可见血液涡流与回流,其形态随心动周期的时相而变化,在收缩中晚期,上述区域的涡流与回流尤为显著。随着血流向颈内和颈外动脉远端流向,该涡流与回流逐渐消失。(2)血流绝对压、动态压、静态压和总压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1 080.50~101 353.30 Pa、0.90~215.81 Pa、-244.45~28.33 Pa和-28.65~29.23 Pa;(3)管壁切应力平均值范围为0.37~9.21 Pa,在颈动脉球部发现大范围的低切应力区,大小为0.23~0.28 Pa,颈外动脉外侧壁及颈内动脉内侧壁区存在一小范围低切应力区,分别为0.37~0.42 Pa和0.32~0.37 Pa。在分叉顶部呈高切应力。结论应用CFD方法结合MRA血管影像技术能计算并显示颈动脉分叉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并可显示血液的分流、涡流反流及切应力和压力等的时空分布情况,实现了颈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个体化测定,是结合计算机学、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等的交叉学科技术,具有快捷、简便、准确和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缺血性卒中为其最常见的临床发病类型。因此,及时识别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即显得愈发重要。颈动脉MR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对显示斑块形态和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价和分层,进而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并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是一项理想的、非侵入性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检查方式,可以从斑块负荷、斑块成分、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更好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
且因其对斑块转归检测的有效性及敏感性,成为临床新药物疗效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完全动脉闭塞或下游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现有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标准并不能对斑块的成分与结构进行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无创性定量评估对于脑卒中的危险分级十分重要。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定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 他汀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但目前临床上缺少评价他汀治疗对斑块影响的 无创性影像检查技术。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作 为一项新兴组织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组织一致性,能够准确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判定及 定量分析斑块内各组分(包括纤维帽、富含脂质核心、钙化及出血等),通过选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 铁作为对比剂还可以评价斑块内炎症水平。本文就HR-MRI评价他汀治疗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国外,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药物、颈动脉狭窄的介入及手术治疗已经成为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而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由于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流受阻程度技术成熟,可靠而无创,为广大临床医生所采用。目前国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了解其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工作。一、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中,方法有:颈部杂音听诊、脑血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和致残的疾病。近年来人们逐渐认为易损斑块是发生脑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诊断现状和运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严重程度的新进展,以期为发现高危人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脑梗死疾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总干的内膜中层厚度(CCA-IMT)、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及脑梗死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RI和颈总动脉的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动脉ED、SR和颈总动脉PS、ED及S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SR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颈总动脉SR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IMT、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MRI对26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T_1WI增强成像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分析狭窄程度、狭窄率及斑块的成分,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检验MRI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I对轻度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性84.6%(22/26),特异性为91.7%;中度狭窄分别为73.3%(11/15)、88.6%;重度狭窄分别为100%(7/7)、95.3%;闭塞分别为100%(2/2)、100%。一致性检验系数Kappa值=0.783。MRI检出的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厚度、脂核/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且可根据信号特点分析斑块组成成分,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诊断易损斑块,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局部血液动力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局部血液动力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和性质有重要影响。影响局部血液动力学的因素有颈动脉分叉结构、颈动脉三维结构及血流脉动等。另外,斑块造成狭窄后,引起远端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破坏远端管壁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20层容积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脂坏死核心和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分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单侧颈动脉狭窄(50%~99%)并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共37例。分别于术前1周行320层容积CTA和高分辨力MRI检查,结合多对比MRI信号特点,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分型标准分为Ⅳ~Ⅴ型斑块(脂质斑块)组和Ⅵ型斑块(出血斑块)组;比较脂质斑块与出血斑块CT值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1例共217层扫描层面,脂质斑块88层、出血斑块129层。脂质斑块组脂质核和出血斑块组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07±26.84)和(97.17±35.82)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结论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可以帮助区分斑块内成分,识别出血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之易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26例 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24例非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XS 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应变成像及运动特点。 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不同回声斑块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XS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的轴向 和横向运动速度、轴向和横向位移、应变均较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斑块近心 端肩峰运动较远心端肩峰明显,其横向移动速度([ 0.25±0.07)cm/s vs(0.15±0.05)cm/s]和位移 ([ 0.28±0.10)mm vs(0.17±0.05)mm]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部应变([ 2.75±1.01)%]较近心端 肩峰([ 4.43±1.08)%]和远心端肩峰([ 4.23±1.24)%]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运动较明显,斑块易损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超声检测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MRA扫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检验MRA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A对轻度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闭塞均为100%。MRA和DSA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结论 MRA对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判断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判断颈动脉狭窄较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