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显微解剖,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喉上神经外侧支的保护方法。方法解剖10具(20侧)尸头标本,平均年龄(54.43±4.08)岁。于手术显微镜下找到颈动脉鞘,在其内部探查迷走神经主干,并向上分离至喉上神经起点;然后沿喉上神经向下分离,仔细辨认喉上神经走行至其分叉部,再向下分离喉上神经外侧支至咽下缩肌表面,穿人咽下缩肌之前测量外侧支厚度。分别分离二腹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显露以二腹肌后腹下缘为上界、颈外动脉内侧缘为外侧界、甲状腺上动脉上缘为下界的解剖三角区域,观察并统计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概率,测量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至乳突尖、下颌骨角和颈动脉分叉部间的距离。结果共10具(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厚度为(0.93±0.83)mm(0.72-1.15mm),其中1侧出现在解剖三角区域外,其余19侧均位于解剖三角区域内,出现概率为19/20;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位于下颌骨角后方(0.34±0.96)cm(.1.62-2.43cm)、下方(1.28±0.93)cm(-1.33~3.42cm),乳突尖前方(2.84±1.09)cm(0.51~5.14cm)、下方(4.51±0.76)cm(2.82-6.39cm),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1.64±0.89)cm(0.57.3.78cm,19/20)。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以下颌骨角、乳突尖和颈动脉分叉部作为解剖标志,对于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颈动脉分叉区神经结构进行系统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颈动脉分叉区颈丛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的走行、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测量其间距,明确其空间分布关系.结果 耳大神经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到乳突尖的距离为(27.5±5.4) mm.颈横神经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到乳突尖的距离为(54.0±6.3) mm.舌下神经与颈拌上根分叉点到颈动脉分叉凹陷部最低点的距离为(8.2±5.0) mm.喉上神经分叉点与颈动脉分叉部凹陷最低点的距离为(8.1±4.2) mm.结论 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解剖研究为指导手术操作、保护神经、降低手术并发症提供参考,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肘部尺神经的伴行供养血管,尺侧上副动脉灌注尺神经的长度,肘部前内侧深筋膜血供情况,为临床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20具无外伤、无畸形的福尔马林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手标本及5具无外伤、无畸形的成人新鲜尸体,对肘管结构进行观察,观察肘部尺神经分支及其血供,测量对尺神经血液供应的血管与神经伴行长度及垂直距离。并将红色乳胶经新鲜尸体的手标本动脉中灌注,模拟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对新鲜标本进行手术操作,测量尺神经可前置的最大距离。深筋膜动脉采肘动脉灌注墨汁和尺神经级织切片的方法观察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内部血供营养的长度。结果 (1)尺神经外部血供观察:尺神经的营养血管腋部、内侧肌间隔后方、尺神经沟、前臂部主要由尺侧上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后支及尺侧下副动脉供应。三支动脉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为15.0cm、5.0cm和5.5cm,起点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5.5cm、6.0cm和5.5cm。(2)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内部血供营养范围:自尺侧上副动脉灌注墨汁后,20例标本中有5侧上肢尺神经由腋部到腕部全长墨染,分别于腕部、手背支、腋部,神经外膜上纵行血管网清晰可见。结论行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时至少应保留尺侧上副动脉或尺侧下副动脉。应依据任意皮瓣原则进行深筋膜瓣的制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头颅解剖研究结果,为后颅凹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和观察后颅凹蛛网膜解剖结构。结果后颅凹蛛网膜包括Liliequist膜、基底动脉分叉蛛网膜、后穿蛛网膜、动眼神经外侧蛛网膜、中脑-脑桥内侧蛛网膜、中脑-脑桥外侧蛛网膜、基底蛛网膜、脑桥腹侧蛛网膜、脑桥-延髓内侧蛛网膜、脑桥-延髓外侧蛛网膜、小脑-脑桥蛛网膜、小脑-延髓腹侧蛛网膜、小脑上蛛网膜、小脑前中央蛛网膜、小脑-延髓背侧蛛网膜、小脑后下动脉蛛网膜和小脑蚓部背侧蛛网膜,这些结构均与脑干、颅神经及血管关系密切。结论(1)后颅凹蛛网膜可分为颅底蛛网膜、凸面蛛网膜和小梁蛛网膜;(2)颅神经蛛网膜鞘为手术中分离、保护颅神经提供了可靠的解剖界面;(3)对蛛网膜及其小梁必须采取锐性分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喉外分支的解剖显露特点,分析其促进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甲状腺术的226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及喉返神经解剖显露方式,总结归纳患者术中喉返神经喉外分支的解剖显露特点。结果 226例患者成功显露喉返神经共402侧,其中显露喉返神经喉外分支比例为28.11%(113/402)。在解剖显露特点上,左侧喉返神经喉外分支叉点至入喉处及甲状腺下极的距离均大于右侧喉返神经分支叉点(P均0.05);95侧(84.07%)喉返神经喉外分支呈树枝状,18侧(15.93%)喉返神经喉外分支与分支之间或与交感神经间相互吻合成袢状;喉外分支中以Ⅲ支型和Ⅳ支型为主(P0.05);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喉返神经于甲状腺下动脉的两分支间穿行及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为主(P0.05);喉返神经喉外分支的发出部位主要以甲状腺下极平面之上为主(P0.05)。结论总结归纳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喉外分支的解剖显露特点能够为术中安全解剖喉返神经,避免喉返神经损伤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 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 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 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首位死亡和致残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70%~8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1])。大量研究发现,颈动脉分叉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其中以颈动脉分叉部附近,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2 cm内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总动脉~([2]),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神经内镜下侧脑室脉络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8例(16侧)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的脉络丛形态及其供血动脉的走形,测量各部位脉络丛的宽度、到中线的距离及其供血动脉的管径,并确定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结果 侧脑室内的大部分脉络丛集中在三角部和颞角;其脉络点、颞凸点和三角部至中线距离分别是(25.6±2.0)mm,(32.2±1.1)mm,(29.1±1.3)mm;脉络丛颞部、球部、体部宽度不同[(6.40+0.64)mm、(13.53±1.03)mm、(3.70±0.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脉络丛由根部血管供血,突出的脉络球由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供血:神经内镜下双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是枕外粗隆上5 cm、旁开3 cm,穿刺方向指向同侧眼球.结论 神经内镜下双侧脑事后角最佳穿刺点入路行脉络从手术有利于最大面积的烧灼脉络丛组织,手术中可烧灼或离断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以阻断颞部脉络丛外侧份及脉络丛球部供血,不会影响丘脑、室管膜下及颞叶等重要功能区域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内颅神经血液供应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减少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时损伤海绵窦内颅神经血供而研究这些颅神经的血液供应解剖。方法 50具成人尸体海绵窦标本,在解剖显微镜下解剖和分析。结果(1)90侧(占90%)的标本示动眼神经由颈内动脉的下外侧动脉分支供血;(2)滑车神经近段有74例(占74%)的标本示其接受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有26例(占26%)标本示其接受脑膜垂体动脉分支天幕动脉的供血,滑车神经远段主要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3)在Dorellos管区域,外展神经近段接受脑膜背侧动脉的血供,中段及远段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4)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三叉神经节的内侧部由下外侧动脉和天幕动脉的分支供血,中部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外侧部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或由脑膜中动脉供血。结论 下外侧动脉在海绵窦内颅神经供血中起重要作用。术中我们应保护这些血供,就可减少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入路下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为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10个成人尸体头颅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及其穿支动脉的显露情况。结果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范围(1.88±0.26)c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0.77±0.15)c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0.66±0.17)cm。前交通动脉的穿支数(3.10±1.20)支;A1的穿支数(6.35±2.18)支;Heubner返动脉平均(1.20±0.62)支,其中11/24起源于ACoA水平,8/24源于A2,5/24源于A1。结论眶上孔、额骨颧突、前床突、视神经及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是眶上锁孔入路的解剖标志;眶上锁孔入路对于Willis环前循环及其穿支动脉显露良好,适用于Willis环前循环部位的动脉瘤手术。  相似文献   

12.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 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 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最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 17.8±0.3) 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累及迷路动脉的病变在内镜下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结合神经内镜和显微镜技术,在8具(16侧)尸头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解剖,观察、测量并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管径、变异、行程和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结果迷路动脉可分为单支型和多支型;迷路动脉数量每侧为1~3支,其中7侧为单支,8侧为双支,1侧为3支;14侧起于小脑前下动脉,2侧起于基底动脉,未见有起于小脑后下动脉者。迷路动脉的管径为0.1~0.28mm,平均(0.18±0.05)mm。结论本研究为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和微血管减压术中保护蜗神经、迷路动脉和保留残余听力、微血管充分减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显微解剖观察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与岩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模拟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对15 例(30 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骨窗范围设计为2.00 cm × 2.50 cm,于4 ~ 24 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和解剖结构,打开颅盖骨、剔除硬脑膜和大脑组织,显露小脑幕和脑干,通过显微镜解剖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观察分析相关解剖学变异.结果 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可较好地显露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岩静脉和小脑上动脉.约36.67%(11/30)标本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15 例标本内听道上结节形态变异较大,阻挡了对Meckel憩室的显露.其中单干型岩静脉24 侧,双干型岩静脉6 侧;约22.22%(8/36)岩静脉在内听道内侧缘外侧部汇入岩上窦,63.89%(23/36)在内听道内侧缘与Meckel 憩室处三叉神经外侧缘之间汇入岩上窦,13.89%(5/36)于三叉神经外侧缘以内汇入岩上窦.三叉神经与岩静脉相对位置关系分为无接触型、接触型、属支"骑跨"型、蛛网膜粘连型和贯穿神经型.结论 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与三叉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血管.岩静脉是微血管减压术中必须显露的血管结构,其位置、形态、分支和静脉回流区域存在明显变异,个体化处理岩静脉,有助于手术视野的显露,减少静脉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正喉上神经损伤是一种甲状腺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5%左右,其中喉上神经外侧支(EBSLN)损伤后可诱发同侧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声音嘶哑以及音调降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我院在甲状腺手术中实施喉上神经外侧支监测、定位和保护,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01—2014-01甲状腺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模型中量化比较经颞下入路与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尖部的显微解剖学特征。方法利用15例(30侧)尸头CT和MRI影像构建岩尖部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上分别选取颞骨颧突根部上缘和乳突尖部为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记点,颅底上选择岩尖部为显露标记点,以开颅和显露标记点连线为轴线作圆柱模拟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颞下入路手术路径经过颅中窝底和颞叶到达岩尖部,磨开岩骨后显露内耳道、面神经和迷路,向前显露三叉神经、岩上窦和海绵窦。经乙状窦前入路经乳突磨除岩骨,经面神经垂直段向深部依次显露颈静脉球、后组脑神经、听骨链、迷路和颈内动脉,路径到达内耳道时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和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岩尖部时包含小脑上动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三叉神经和部分颞叶。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中骨性结构、面听神经复合体、迷路和静脉体积均大于经颞下入路(P=0.000),颞叶、三叉神经和听骨链体积均小于经颞下入路(P=0.000)。经乙状窦前入路中包含后组脑神经体积为(32.38±2.86)mm~3、包含颅底动脉体积为(262.74±16.93)mm~3,经颞下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经乙状窦前入路对岩骨周围和岩骨内结构的显露范围多于经颞下入路,对重要结构保护较好;经颞下入路经过颞叶到达岩尖部,适用于治疗累及岩骨并将颞叶向上推挤的颅中窝病变。  相似文献   

17.
上颌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上颌动脉(MA)与颈内动脉(ICA)搭桥的可行性.方法 5具成人尸头行双侧解剖,解剖颞浅动脉(STA)、MA、颈外动脉(ECA)、ICA并测量其血管外径;额颞瓣开颅,显露ICA床突上段并测量其外径;在蝶骨上磨一骨孔,测量MA与ICA之间距离以及ECA和ICA起始段到ICA床突上段之间距离,比较所测得数据和移植物行走路径.结果 MA血管外径(2.66±0.20)mm大于STA分叉部的血管外径(1.92±0.15)mm.MA与ICA之间的距离(4.69±0.34)cm小于ECA、ICA起始段与ICA床突上段之间的距离(17.76±0.47)cm和(18.11±0.51)cm.结论 MA与ICA之间搭桥在解剖上是可行的,具有移植血管短、路径直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眶上锁孔入路对国人Heubner返动脉(RAH)的内镜与显微镜下解剖。方法对11具(22侧)标本模拟眶上锁孔入路对RAH行显微镜下与内镜下解剖,观察并测量其走行、长度、管径及分支等。结果共见RAH31支,每侧1 ̄3支;RA H起始点多见于大脑前动脉(ACA)的前交通动脉(ACoA)分叉2m m范围内;起始部常与A CAA1段平行伴行,多呈袢状走行于A1的上方或前方;其管径及走行方向发生变异时易被误认为ACA。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可观察到RAH,其出现恒定,但起源处、管径、数目及走行可有变异。内镜下更有利于观察。临床上从ACA下后壁解剖可减少损伤RAH。  相似文献   

19.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16例(32侧)成人尸体头湿标本,15例干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乳突尖、环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枕骨髁及枕下三角都是重要的术中解剖标志。椎动脉第三段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是术中显露椎动脉时重要的出血来源。切除枕骨髁后内侧1/3,外科术野可扩大(15±1)°,切除1/2时术野扩大(18±1)°。应用此入路解剖学研究结果治疗枕骨大孔腹侧肿瘤5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关系复杂,但可在不牵拉脑干的基础上充分显露枕骨大孔区腹侧,枕骨髁的切除范围仅限于其后内侧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后颅窝手术和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保护延髓腹外侧部血管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 1 0下解剖测量 40侧成人延髓腹外侧区营养动脉的来源、位置、毗邻和外径等。结果 平均每例标本解剖出 0 2mm以上的营养动脉 6 9支 :来源于小脑下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分别为 2 1支 (30 4% )、1 75支 (2 5 4% )、1 65支 (2 3 9% )和 1 4支 (2 0 3 % ) ;延髓腹外侧区营养动脉在起始处的外径与距前正中沟的距离分别为 0 5± 0 2mm ,0 6± 0 2mm ,0 7±0 2mm和 0 6± 0 2mm与 8 7± 2 9mm ,6 4± 2 3mm ,7 9± 3 1mm和 1 0 3± 1 7mm ;长度为 6 0±2 0mm ,9 9± 3 2mm ,8 3± 2 6mm和 7 6± 3 3mm ;入脑处距前庭蜗神经根内下方的距离为 5 9±2 3mm ,7 8± 2 9mm ,8 4± 3 5mm和 1 0 0± 3 3mm。结论 延髓腹外侧区的血供来自于小脑下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 ,在脑桥小脑三角区和岩 斜区手术时 ,应注意保护由它们向延髓腹外侧区 (生命中枢 )发出的营养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