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320层容积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脂坏死核心和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分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单侧颈动脉狭窄(50%~99%)并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共37例。分别于术前1周行320层容积CTA和高分辨力MRI检查,结合多对比MRI信号特点,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分型标准分为Ⅳ~Ⅴ型斑块(脂质斑块)组和Ⅵ型斑块(出血斑块)组;比较脂质斑块与出血斑块CT值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1例共217层扫描层面,脂质斑块88层、出血斑块129层。脂质斑块组脂质核和出血斑块组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07±26.84)和(97.17±35.82)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结论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可以帮助区分斑块内成分,识别出血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之易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颈动脉MRI和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共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颈动脉MRI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析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共检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次,Ⅳ~Ⅴ型5例次、Ⅵ型8例次、Ⅶ型1例次、Ⅷ型1例次。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管壁切应力(79.86±57.83)Pa、静态压(-7586.81±9313.83)Pa、血流速度(2.76±1.81)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块周围管壁切应力呈不均匀升高、静态压不均匀下降,斑块邻近血流为层流、呈喷射状,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颈动脉MRI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血流动力学因素可以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脑梗死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 脑梗死组发现2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患病组颈动脉IMT[(1.12±0.29)mm]和对照组IMT[(0.76±0.1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不仅为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监测和检出潜在脑梗死危险人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85例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IMT),并根据测量结果分为单纯急性脑出血组28例,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2例及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5例,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hs-CRP、HbAlc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单纯急性脑出血组、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分别为(0.78±0.12)、(2.54±0.62)、(3.69±1.04)、(10.39±2.15)mg/L和(4.18±0.32)%、(5.32±0.45)%、(5.78±0.68)%、(6.99±0.74)%。单纯急性脑出血组hs-CRP和HbA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水平均高于单纯急性脑出血组(P0.05),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均高于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hs-CRP、HbA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类型斑块相比,软斑患者hs-CRP、HbAlc水平较高(P0.05)。结论机体炎性反应水平及HbAlc异常可能是引起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彩超在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与帕金森综合征(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VPS患者30例,VPS 1型15例作为VPS 1型组,VPS 2型15例作为VPS 2型组,另外同期选取老年PD患者30例作为PD组。对三组患者行头颈部CTA、颈动脉彩超、MRI检查,分析颈动脉病变、梗死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梗死灶部位上比较(P 0.05);VPS 1型组、VPS 2型组患者与PD组患者在有无颈动脉斑块溃疡、内-中膜(IMT)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成、有无脑梗死、梗死面积、梗死数目上比较(P 0.05);VPS 1型组、VPS 2型组患者在有无颈动脉斑块溃疡、内-中膜(IMT)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成、有无脑梗死、梗死面积、梗死数目上比较(P 0.05)。结论头颈部CTA、颈动脉彩超可作为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犤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犦,比较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9例共98支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26支,中度狭窄32支,重度狭窄19支,闭塞9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符合率为96.94%(95/98),其中闭塞和重度狭窄符合率为100%(28/28),轻度和中度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6.15%(25/26)和93.75%(30/32)。CT血管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89±113)HU,纤维斑块(51±19)HU,软斑块(6±28)HU。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更为直观、确切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有望取代脑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同期98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通过颈动脉彩超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根据其值将脑梗死组分为3个亚组(正常组、轻度粥样硬化组、重度粥样硬化组),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全自动生化仪器检测HbA1c、hs-CRP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HbA1c、hs-CRP水平[(4.8±0.3)%vs(5.9±0.6)%;(0.78±0.11) mg/Lvs(3.25±0.72) 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粥样硬化组HbA1c水平[(5.1±0.5)%]明显高于正常组[(4.3±0.3)%],重度粥样硬化组HbA1c、hs-CRP水平[(7.1±0.9)%;(1.37±1.5)mg/L]高于正常组、轻度粥样硬化组[(1.11±1.1) mg/L;(1.02±0.3) mg/L].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IMT值与HbA1c、hs-CRP水平及二者乘积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37,P=0.000;r=0.215,P=0.000; r=0.729,P=0.000). 结论 糖耐量异常和炎症的联合作用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11—2017-01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7例,运用CT冠状动脉造影(CTA)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其中合并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者81例(观察组),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或轻度狭窄者66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比对照组多、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783,P0.05);以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6分为阳性指标,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5.8%;以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8分为阳性指标,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61.8%,特异性为87.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较好地反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可早期发现病变,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4—2015-08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检测,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7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斑块多为脂质型,形状规则,内膜厚度(0.68±0.34)mm;观察组多为钙化型斑块,形状多表现不规则,内膜厚度(1.45±0.38)mm。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形态和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5,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特征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9~10月开滦集团公司在职高级管理人员475例进行健康体检,测定血清TBIL水平,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n=111)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n=364)。观察两组间血清TBIL水平是否具有差异;同时将血清TBIL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TBIL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2.61±5.17 μmol/L vs 13.83±5.31 μmol/L,P =0.033)。②不同血清TBIL水平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但随着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现逐渐减低趋势。③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高四分位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显著低于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低四分位者[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在0.23~0.81之间]。④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TBIL仍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高水平TBIL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核因子-κB(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方法收集54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作为颈动脉斑块组,其依据术前螺旋CTA检查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组(A1组,n=21)、混合斑组(A2组,n=15)、硬斑组(A3组,n=18)。收集25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及其血清作为对照组(B组,n=25)。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MGB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颈动脉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F-κB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软斑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软斑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混合斑及硬斑组(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NF-κB含量与HMGB1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表达(r=0.721,P<0.05)。结论 HMGB1和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预测人颈动脉斑块病变情况及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方法纳入经颈部血管彩超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和(或)混合斑患者60例(实验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受试者血清VEGF的含量。将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钙化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别测定VEGF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VEGF含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295±60)pg/mL,健康体检者为(137±37)pg/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较钙化性斑块组、多发性斑块组较单发性斑块组VEGF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VEGF明显升高,这可能和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洛伐他汀组口服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8周及 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1)治疗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4.20±3.77) 明显低于治疗前(4.77±2.31)及对照组(6.86±1.89)(均P<0.05);(2)治疗8周时,洛伐他汀组血清CRP水平[(6.37±2.16)mg/L]明显低于治疗前 [(16.35±5.18)mg/L] 及对照组[(16.30±4.84)mg/L](均P<0.05);(3)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8周及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长期服用洛伐他汀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其基因C1562T多态性与维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36例维族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MMP-9基因C1562T的多态性。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的患者有108例(易损斑块组),颈动脉斑块呈高回声的患者有128例(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357.83±32.64)ng/m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304.47±38.91)ng/ml](P0.01)。两组MMP-9基因C1562T基因型CC、CT、TT的比例和等位基因C、T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MMP-9水平可能与维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而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维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行颈动脉超声常规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将不同性质斑块的弹性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54例患者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低回声斑块62个,混合回声斑块44个,强回声斑块1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混合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斑块B/A比值1.86±0.63,混合回声斑块B/A比值7.61±2.80,强回声斑块斑块B/A比值40.4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弹性评分、斑块类型与B/A比值、弹性评分与B/A比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硬度,不同组织声学特性斑块的弹性应变率不同,为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44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70例非脑梗死者10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33%,2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 内动脉角(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gle,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探讨ICAA与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 方法 入组2011年11月-2012年6月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HR-MRI 检查,获得每 例患者左右侧ICAA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资料。根据ICAA大小的中位数将颈动脉分为ICAA≥35°组 和ICAA<35°组,比较两组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特点。分别以左右侧颈动脉粥样 硬化各斑块成分总量为因变量,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共有86例患者的162支颈动脉图像纳入最终分析,其中ICAA≥35°组78支,ICAA<35°组84支, 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支(92.3%)vs 47支(56.0%),P<0.01]及易损斑块检出率 [34支(43.6%)vs 13支(15.5%),P =0.03)]均较ICAA<3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A≥35°组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坏死核心[59支(75.6%)vs 31支(36.9%),P <0.01)]及斑块内出血[(21 支(26.9%)vs 10支(11.9%),P =0.02)]的检出率高。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钙化成分总量(B 0.35,95%CI 0.21~1.65,P =0.01)及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成分总量 (B 0.34,95%CI 0.30~2.32,P =0.01)的危险因素,ICAA非平面角(B 0.37,95%CI 1.23~7.33,P =0.01) 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颈外动脉非平面角(B 0.33, 95%CI 0.20~2.07,P =0.02)是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 结论 随着ICAA角度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ICAA大者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检出率也高。ICA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ICA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 生有关,但并非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病理成分在高分辨率磁共振上的影像学表现。方法22例(24侧血管)病人颈动脉狭窄,术前1周行高分辨率MRI(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检查斑块形态并记录影像。术后切除的粥样硬化斑块在体外行MRI检查并记录影像。将体内外斑块MRI影像与病理切片相匹配,分析体内外斑块的纤维组织、脂质核、钙化、出血及血栓的MRI影像学表现。结果体内斑块中的钙化、纤维组织、陈旧出血与血栓、脂质成分在T1加权相(T1W)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等信号、极高信号,在质子加权相(PDW)上分别为极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高信号,在T2加权相(T2W)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高信号、高信号。体外斑块MRI检查结果与体内斑块检查结果相符合。在T1W及PDW上能够很好的分辨钙化及厚的纤维帽。结论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MRI可以初步区分斑块成分,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及观察斑块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