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儿肠道内喂养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早产儿喂养质量是早产儿存活和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早产儿肠道内喂养的一些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当我以一个研究专家的身份在某护理单元中巡视的时候 ,有一位护士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肠道喂养袋每 2 4h必须更换 1次 ?”这个问题太及时了 ,从此我开始帮助护理部门采取循证医学的方法去研究肠道喂养 ,护士们也逐渐了解了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然而 ,我的研究结果却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反馈 ,某些护士和参与者的说法甚至令我惊讶。文献认为应做到每天更换肠道喂养袋 ,需要整个操作的过程是无菌的有时甚至需要达到外科手术的无菌标准。而目前很多设备上的所谓无菌技术 ,甚至将适当的洗手消毒与带无菌手套的基本环节都省略掉了。在旧…  相似文献   

3.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低出生体重儿(LBW)、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ELBW)的生命得到挽救.他们生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营养,其中喂养因素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极低体重儿(VLBW)肠道喂养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蕾  郭彤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1053-1053
目的加强口腔科感染的管理,防止和降低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针对口腔科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管理制度与防护措施。结果规范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及执行操作规则的自觉性,是降低交叉感染的关键。结论加强干休所口腔科规范管理,为老干部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批烧伤患者的早期护理管理及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策略。方法:对2007~2010年收治的8批56例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6例患者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护理,有序平稳的度过了休克期,提高了烧伤患者的救治水平,预防和控制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控制医源性感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联合袋鼠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肠道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1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发展性照顾联合袋鼠式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每日睡眠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干预前后生长发育状况(包括体质量、身长、头围等)。结果:干预后,试验组住院时间和胃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每日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试验组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低于对照组的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发展性照顾联合袋鼠式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加速其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8.
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1):5032-5033
口腔科疾病的诊疗、操作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感染病原菌的机率很大[1]。为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笔者针对我院口腔科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1医院性感染的危险因素1.1口腔诊疗操作由于口腔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口腔治疗操作时,高速运转的牙科手机能使患者的血液、唾液四处飞溅并气雾化,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不可避免地会污染医务人员的头、颈及面部;医生及使用的器械会接触患者的血液及唾液,如果患者有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入院后完善患者相关检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医院性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41例医源性感染患者中分布相对较广,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患者及检验科医护人员,分别占:56.10%及19.51%;41例患者医院性感染途径相对较多,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体液及粪便、血液,分别占:43.90%及29.70%;医源性感染疾病分布类型相对较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甲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戊型肝炎,分别占:29.27%、26.83%及14.63%。结论检验科医院性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处理,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在经历了SARS以后,国内外多次发生实验室感染的报道,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为防止医院感染,本文谈谈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1 工作环境的消毒,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的提高检验科包括抽血室、常规检验室、血液室、生化室、微生物室、免疫室、血库、基因诊断室等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内,每日要处理大量临床标本如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痰、脓液、胸腹水、胃液和脑脊液等。工作中每一环节都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果预防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医院感染。首先,工作人员手、试验台、水龙头、电话等污染较严重;其次,直接接触患者的抽血室台面、患者座凳、止血带、抽血小枕等污染也比较严重;抽血室消毒瓶盖不能及时关闭,有时较长时间暴露,其有效成分挥发,浓度达不到要求而致污染;再者病者患有呼吸道感染、肝炎等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寻预防控制的方法。方法选取本区域内87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以分析调查的方式分析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主要医源性感染疾病中,甲型肝炎有3人,乙型肝炎有1人,丙型肝炎0人,戊型肝炎1人,结核病2人,梅毒1人。占总人数的9.2%,主要感染方式有液体、粪便、血液及试剂等。结论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在工作中格外注意,除了具备必要的感染预防意识之外,更要做好工作中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防控方法。方法将2018年9月-2018年9月期间于本院感染科工作的60名出现院内感染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入组对象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概率,并对入组对象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剖析,针对其风险因素给予相关防控意见。结果60例研究对象中,因检验科医疗用品使用不当导致医源性感染者25例,占比为41.66%;防护工具使用不当导致医源性感染者16例,占比为26.66%;个人防护意识不足导致医源性感染者5例,占比为8.33%;检验科室内环境恶劣导致医源性感染者8例,占比为13.33%;检验操作行为不规范导致医源性感染者6例,占比为10.00%。结论提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其院感防护措施,进一步规范检验科器械、设施的使用擦护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我院为实际展开5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同时为上海职工医学院、空军及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医院,现有护士207人,设有18个护理单元,32个科室,开展专业39个。1994年8月院领导决定护理部由医务处分出,成为独立的职能机构。1994年9月护理部针对护理队伍存在的护士长队伍年龄老化,护士职称晋升难,分房难,队伍不稳定,基础护理质量滑坡等问题,向院党委提交了(我院护理工作及护理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调查报告,引起党委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预防血站实验室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技术培训。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废弃物的消毒处理、环境的消毒及报告单的消毒等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结果:通过上述措施和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了血站实验室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以预防血站实验室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0月-2008年8月,我们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肠道喂养和传统的延迟喂养相比较,探讨早期肠道喂养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以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肠源性感染与选择性肠道去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红卫 《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6-56,F003,26
自60年代已有学者推测创伤后顽固性休克可能与肠道内细菌及其毒素透过肠壁进人体循环有关。1979年Berg和Garlington提出“细菌移位”(Bacterialtranslocation)的概念[1],从而使重危病人肠源性感染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得以深入研究。大量资料证明,在休克、创伤、烧伤、应激、放疗或化疗等情况下,寄居在消化道部位的内源性细菌容易转移到机体其它部位致病,由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称肠源性感染,这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选择肠道去污染(Selectivedecontaminationofdigestivetract,SDD)是近年来才应用于临床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效果,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Up To Dat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筛,并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RR=0.42,95%CI(0.26,0.68),P=0.000 4],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MD=-2.46,95%CI(-3.46,-1.45),P<0.000 01],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RR=0.48,95%CI(0.36,0.64),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有效降低早产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早产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道准备流程优化方案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结肠镜诊疗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肠道准备流程,干预组采用肠道准备流程优化方案;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内镜下肠腔清洁程度.结果:干预组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9.
检验科由于需要接触患者临床标本,是具有潜在感染危险因素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也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1-2].因此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预防非常重要,有必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预防感染的发生. 1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 (1)标本自身的传染性:患者血液、尿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标本中都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检验科工作人员如未加保护,直接用手接触标本将会增加被感染的可能性,与空气传播相比更具危险性[3].(2)工作环境布局不合理:部分医院检验科布局不合理,工作面积狭小且各功能区域分布不明确,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检验科工作人员易发生医源性感染[4],一旦发生空气污染,其影响范围更广,造成危害也更大[5].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完善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方法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准则,对医院肠道门诊进行质量管理。结果提高了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使肠道门诊质量管理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结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保证开展肠道门诊,防止传染病流行及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