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乙经》载百会穴是“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即距前发际后5尺,后发际前7寸处.但现在流行的取穴法采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或“两耳尖直上联线与前后正中线之交点”。仅用此法取穴,常会偏离《甲乙经》的规定位置。关于颅骨的凹陷处一般与旋毛部位相一致。前人可能因有人的旋毛偏斜,此时取穴则不应拘于旋毛中央,于是补充说明此穴“直两耳尖”这是说本穴在两耳尖联线之中点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浅论百会     
1 百会的定位白会属督脉,《针灸甲乙经》对其部位有明确的记载,即“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后世医家对之并无太大异议,在现行统编教材中亦以此为据,取之“正坐,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但骨度分寸与简便  相似文献   

3.
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巅上等 ,是临床常用要穴 ,应用范围广 ,疗效显著 ,临床中可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他穴应用。百会穴的定位最早载于《针灸甲乙经》 ,“在前顶后 1.5寸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容指”。《神应论》认为在“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处” ,《十四经发挥》云其为“直两耳间 ,可容豆” ,以上定位法今天临床仍在应用。叶氏〔1〕研究表面定位方法虽不同 ,但准确性并无歧异。头为诸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认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类经图翼》提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手足少阳和足厥阴之会。现代研究〔2〕表面百会穴浅表分布着丰…  相似文献   

4.
《针灸大成》是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汇编的针灸学巨著,该书具有享誉世界的影响力,书中对于百会穴的定位有“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在顶中陷中”、“直两耳尖”、“顶中央旋毛中”、“顶之巅”等描述,分别对应着参照前后发际、头顶生理凹陷、两耳尖直上连线交点和发旋位置来定位百会穴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以上条文的具体分析来探究百会穴的定位与取穴,以期协助临床取得更佳疗效。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似文献   

5.
百会穴属督脉,为临床常用穴位之一。百会穴的位置,古籍旱有记载。按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百会穴距前发际为五寸。而头部之骨度分寸,则据《灵枢·骨度》篇曰:“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目前临床常用的百会穴定位方法是:患者正坐,头部呈自然水平位,取两耳尖之最高点与水平面垂直向上连线与头顶前后正中线之交点,为百会穴。但我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发现这种定位方法与百会穴按折量法之实际位置偏差甚大,因此进行了本项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6.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足乔)之会。一、风池穴定位:古代文献对本穴定位的叙述不尽一致,如《素问·气府论》王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甲乙经》:“在颞颧后发际陷者中。”《资生经》:“在脑后发际陷中。”《明堂》:“与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如二寸为定穴。”  相似文献   

7.
百会穴浅谈     
百会穴,出自《甲乙经》,亦名三阳,又名巅上、五会、天满,属督脉。其位“在前预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经》)。现通常定位在头顶部正中线上,前顶直后一寸五分,或当神庭与脑户连线之中点处。其简易取穴方法乃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交点处。百会穴临床应用相当广泛。《黄帝内经太素》二十六卷云:“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百会灸之”。《千金要方》曰:“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风府”等等。据有关资料报道:百会透曲鬓,治疗脑血管偏瘫500例,其有效率为95%;前顶透百会,百会透后顶,后顶透强间穴,治疗高血压,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百会透通天,配合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116例,有效率为100%;百会透角孙,治疗肩周炎30例,有效率亦为100%;  相似文献   

8.
归来、气冲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归来、气冲的部位,在现行《针灸学》、《腧穴学》的叙述中分别定作天枢下四寸、五寸,与历代医家记载多不一致。现据古代有关文献考证分析,以就正于同道。一、关于归来欲知归来的具体位置,必须首先探明临床可行的腹部骨度直寸。骨度法的最早记载见于《灵枢·骨度》,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灵枢·骨度》骨度的长短能否作为现行临床取穴的依据,考《内经》无腹部孔穴定位的具体记载。《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最早详细记述腹部腧穴的定位,《甲乙》之后的针灸医籍多从其说。《甲乙》无明确的腹部直寸的文字可查,但从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却能窥其一斑。如:中极在脐下四寸,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虽没有讲明曲骨就是在横骨的上缘,但《甲乙》  相似文献   

9.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10.
<正>百会穴为督脉之腧穴,位于巅顶之上。其不但是临床常用之要穴,且为头部腧穴定位的基准穴,故其定位尤其重要。虽然关于百会穴的定位取穴,《腧穴学》述之甚详,但笔者仍发现不少临床医师定取百会穴时往往出错,位置前移。故不揣简陋,对百会穴的定位取穴作一探讨,望高明者正之。1与发际的关系所谓发际是指头发生长的边缘部位,其位于面额者称为前发际,位于项部者称为后发际。古人很早就将发际作为临床定位的体表标志,《灵枢·骨度》:"发  相似文献   

11.
灸百会降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具有降低动脉血压的治疗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这些方法均需患者来院治疗,不象药物可以自己服用那样方便,从而给针灸治疗高血压病造成一定困难.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多年来探索一种使用艾条,采用雀啄灸法,对于只为治疗高血压病者,可以在家自灸,通过实践,初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今小结于下。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性5人,女性5人。均在40岁以上。病程一年以内者1人,3~8年者3人,10~20年者6人。Ⅱ期病者1人,Ⅲ期病者9人。合并半身不遂7人,冠心病3人,脑动脉硬化1人.治疗方法1.百会穴定位:《甲乙经》“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针灸大成》“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  相似文献   

12.
风池穴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风池穴归属于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足乔)之会。 1.定穴位置:古代文献对本穴定位的叙述不尽一致,如《素问·气府论》王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甲乙经》:“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资生经》:“在脑空后发际陷中”;《明堂》:“与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二寸为定穴”;《折衷》:“在督脉瘖门旁,直发际”;《针灸大成》与《聚英》均谓:“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等等。笔者的临床定穴位置是:耳后、与耳垂相平,发际边缘的凹陷中。 2.进针方向:针尖宜交叉朝向颧骨渐次进入。即针患者左侧的风池穴,针尖宜朝向其右侧的颧骨;针右侧的风池穴,针尖宜朝向其左侧的颧骨进入,可针至1.2~1.5寸之间的深度,针刺感应可从颞颥部向上放射至前额或眼区。如已针至上述深度,而针感仍未能达到放射目的者,则可将针稍稍提起,向左右不同方向慢慢寻找,有时触及到枕骨的后缘,则针感也可向上放射。  相似文献   

13.
百会穴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会穴位于后发际直上7寸,或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宛宛中。百会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这五条经脉之所会,故有“三阳五会”之称。《资生经》云:“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百会穴属督脉,统督诸  相似文献   

14.
1.从膝中至外踝最高点的骨度分寸是:A.15寸 B.16寸 C.17寸D.18寸 E.19寸2.从眉心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A.18寸 B.17寸 C.16寸D.15寸 E.12寸3.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A.督俞 B.心俞 C.膈俞D.胆俞 E.肝俞4.太白穴的定位是:A.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相似文献   

15.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顶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风池穴在临床眼病治疗中运用极为广泛,本文试从风池穴的穴性和临床运用对其进行初步探讨。1 穴性探讨 风池穴最早见于《灵枢·热病》,属于少阳胆经经穴。《经穴释义汇解》日:“穴在颞颥后发际陷中,穴处似池,为治风之要穴,故名风池。”《医经理解》曰:“风池,在脑空后,大筋外发际陷中,夹风府旁二寸,风所从入之地也”;《经穴命名浅解》曰:“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利,风池穴在颞颥发际陷者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历代文献详细记载了该穴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中脘(《甲乙》),一名太仓《《灵枢》)。穴位取法:(骨曷)骭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为脐上四寸(《素问》)。俞穴特性:腑会(《难经》),胃募(《甲乙》),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甲乙》),足太阴之结穴(《灵枢·根结》)。临床应用:(一)《资生》:“初不知灸中朊等穴以壮脾胃,亦惑之甚也”。《循经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人体项部骨度分寸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探讨项部腧穴的定位方法,确定项部长度基本单位"寸"的相对数值。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际测量,测量100例受试者双侧完骨穴、双侧完骨、双侧天柱穴之间的弧形距离和大椎穴至后发际的距离,根据经典文献对骨度折量寸的记载,折算4种方法"寸"的相对数值。结果:大椎穴至后发际间距与双侧天柱穴间距折算成"寸"的数值差异巨大,双侧完骨穴间距与双侧完骨的间距折算成"寸"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双侧完骨穴间距与双侧天柱穴间距折算成"寸"的数值更为接近。结论:骨度法"直寸"和"横寸"差异巨大,对于项部,双侧完骨穴间距作为"九寸"折算成"横寸"的数值更加接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8.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同身寸,下同)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1]几类定位方法中骨度分寸定位法相对更精确,在临床与教学中广为推崇。骨度分寸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2]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3]所以中医针灸学中的“寸”在每个人身上都彼此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1曲骨穴文献研究1.1曲骨穴穴名及定位曲骨一名,首见于西晋·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曲骨有两个含义,一是穴名,即归于任脉的曲骨穴;二是骨名,指耻骨,古代文献又称之为“横骨”。曲骨穴中的“曲”意为弯曲,“骨”指耻骨,其骨形弯曲,穴在骨上中央,故名曲骨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箕门穴定位描述的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并确定最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且准确的箕门穴定位及其邻近穴位的定位。方法查找文献、书籍,通过文献和古籍分析,探求箕门穴定位描述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局部解剖数据验证定位。结果 49本中有13本,对箕门定位关键词为"血海上6寸",首见于明代《针灸问对》。其出现原因可能与对针灸铜人大腿部骨度分寸的目测与量度出现偏差有关。解剖数据则支持新版国标对箕门穴定位的描述。结论箕门穴定位出现差异可能与明代出现的大腿部骨度分寸变化有关,新国标定位和最初《针灸甲乙经》中定位描述匹配,与解剖数据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