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利用HRP标记Wistar鼠的视细胞 ,观察移植的纯视细胞在受体的分布。 方法 30 %的HRP标记Wistar鼠视细胞 ,经外路途径移入皇家外科学院鼠 (RoyalCollegeofSurgeonRat,RCS)的视网膜下腔 ,术后 2周取RCS鼠眼做冰冻切片 ,组织化学染色法染色 ,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在视细胞移植术后 2周 ,移植视细胞存活 ,HRP标记的Wistar鼠纯视细胞层在RCS鼠视网膜内呈褐色 ,排列平覆。 结论 在RCS鼠视网膜内可以观察到移植的HRP标记的Wistar鼠纯视细胞 相似文献
2.
HRP方法和溃变方法是研究神经通路的有效方法.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将二方法结合应用,在中枢的不同部位损毁和导入HRP,然后在同一区内观察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而在同一区域神经组织内分别导入HRP与电解损毁后,在另一中枢区域内观察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本文作者经几年摸索,采用HRP逆行追踪与同区内延时电解损毁相结合的电镜方法,追踪皮质丘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融联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 材料和方法1.1 健康猫 16只,体重1.5~3.0Kg,雌雄不拘,以1%戊巴比妥钠(35mg/kg)腹腔注射麻醉,将猫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常规消毒开颅,暴露一侧脑皮质体感I区,直视下将CB-HRP(Sigma VI RZ3.0)2.0μl分10点注射于一侧体感I区皮质内.每点进针深度1.0~1.5mm,注射20分钟,留针20分钟,5小时后,用电极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风池穴的神经径路。方法:针灸组大鼠对风池穴行透刺法后,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对照组不行针灸,直接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于不同时间点,对脑、脊髓及神经节行连续冰冻切片。结果:针灸后第1天,HRP阳性神经元出现于双侧第1~4颈神经节及其对应的颈髓前角、面神经核内侧部和副面神经核。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阳性神经元密度减少,颜色变淡。对照组上述部位的HRP阳性神经元的面密度等较针灸组小。结论:风池穴可能通过面神经的耳后支、第2~3颈神经前支分别与面神经核群及副面神经核、颈髓和延髓前角神经元相联系而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5.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取国窝淋巴结作涂片,经该酶处理后显色,可清晰地定位抗体形成细胞-淋巴母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和特化的小淋巴细胞内的抗体成分。该方法简便、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6.
大鼠实验性急性高眼压期间视网膜节细胞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生理盐水加压注入大鼠眼前房,二道生理记录仪监测眼内压,制成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采用改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CO)组织化学法,研究高眼压对视网膜节细胞代谢的影响。实验动物依存活期分为0、3、7天3组,根据视网膜节细胞酶活性强度和结构变化,把CCO反应的节细胞分为3级,Ⅲ级及Ⅲ级以上的节细胞为高CCO活性细胞,作高CCO活性节细胞计数,并对各级CCO活性节细胞以显微光度计测定透光率。经自身配对t检验,表明各实验组高CCO活性节细胞数目下降;经方差分析还证明,3、7天组节细胞的酶活性有恢复趋势。对视网膜不同象限结果的比较表明,高眼压所致节细胞损害在视网膜颞侧较鼻侧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蓝斑神经元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无连续单一刺激(SPS)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PS刺激后1d、4d、7d、14d组和对照组,应用电镜酶化学术和RT-PCR方法观察蓝斑神经元CcO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法显示蓝斑神经元CcO于SPS刺激后1d开始升高,4d达到高峰,7d和14d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电镜酶细胞化学法显示CcO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蓝斑神经元线粒体膜,SPS刺激后可见CcO释放到胞浆中。结论SPS刺激引起CcO在PTSD大鼠蓝斑核神经元呈规律性过表达。 相似文献
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尾壳核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在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程尾壳核内的变化。方法:应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结合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和图像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0h,1h,6h)尾壳核内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形态变圆,树突缩短,形态学参数开始下降,缺血-再灌注中期(24h,48h,72h)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形态学参数较前有一过性升高,但随后仍持续降低,缺血-再灌注后期(1W)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继续下降,胞体浓缩,树突消失,细胞崩解,形态学参数降到最低,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尾壳核内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损伤较重,持续时间长,后期更为严重,这可能会影响尾壳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大鼠脊髓小脑前束起始细胞——脊髓边缘细胞突触形态学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大鼠小脑后,在脊髓L_1~L_3节段中的脊髓边缘细胞(SBC)得到逆行标记。对标记的SBC的突触联系进行电镜观察,并根据突触前区小泡形状及终扣形态,将这些终扣大致可分为6型,即S、F、Cf、T、G和P型。其中S和F型终扣根据其形态,各自又分为两个亚型,即细长型和圆型。S和F型分别含有球形及扁平型小泡;Cf型终扣含扁形小泡,突触前、后膜无明显特征,在突触后膜下有亚突触间隙;T型终扣含有清亮球形小泡,也可见大颗粒小泡,在突触后膜下可见致密体;G型终扣在突触前区内含有大颗粒小泡;P型是指附着在大S型终扣上的含有多样形小泡的终扣。S型、T型和G型突触后膜均比前膜明显增厚,呈不对称性。有关上述SBC突触终扣来源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酶组织化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追踪技术证实:1.硫胺素单磷酸酶(TMPase)阳性神经未梢见于鼠爪掌皮肤,多位于真皮深部,成束地或单个游离地散在于汗腺之间的结缔组织。它们纤细、呈棕黑色,其表面串珠样膨体清晰可辩,与无髓C类纤维相似。另有部分纤维无TMPase活性。在表皮未见到阳性未梢。2.HRP肋间神经注射后,在后根节有散在的HRP标记细胞,以中小型细胞为主,大型细胞少见。仅有少数中小型标记细胞具有TMPase活性,有的小于20μ。结果表明:爪掌皮肤含TMPase阳性纤维,胸部皮肤具有TMPase阳性神经支配,提示TMPase可能是皮肤神经内一种新的化学成分,与皮肤的某一感觉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切断一侧结状神经节近侧端的迷走神经和HRP注入伏核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电镜水平对孤束核向伏核投射的神经元是否接受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终末进行了研究。在孤束核内可见下列突触关系:(1)溃变轴突终末与HRP逆标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无标记正常轴突终末与HRP逆标胞体或树突分别形成轴-体或轴-树突触;(3)HRP顺标轴突终末与无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4)溃变轴突终末与无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由上述结果可知:孤束核向伏核投射的神经元接受迷走神经的初级传入终末;伏核神经元的下行终末与孤束核内的神经元之间有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小脑前核(桥核,下橄榄,外侧网状核,桥被盖网状核和旁正中网状核)中皮质纤维终末的溃变型及其与各核中的小脑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材料和方法:8只大鼠,用HRP逆行示记法和溃变电镜技术。结果:(1)溃变型有三种,电子致密型,微丝增生型以及电子透明型。(2)电子致密型溃变有三种不同形态,即含圆形清亮型小泡,含多形清亮型小泡和混合型小泡的三种终末,其中绝大多数溃变终末含圆形亮型小泡。(4)溃 相似文献
13.
14.
15.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与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技术对大鼠下边缘皮质(IL)与杏仁外侧核(La)和基底外侧核(BL)的相互纤维投射及其投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将HRP泳入一侧IL,在泳药同侧,BL的后部出现密集的标记细胞,BL的前部、La的腹内侧亚核和背外侧亚核也有较多标记细胞;将HRP泳入一侧La和BL.在双侧IL均可见到大量标记细胞;将HRP泳入一侧IL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技术、观察到同侧BL的前部有HRP—SOM(生长抑素)双标细胞.本实验证实IL的纤维投射参与基底外侧核一边缘系统环路(BL一LC).即所谓“记忆环路”,IL的传入投射含有SOM能神经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HRP微电泳技术,将HRP注射至豚鼠脑桥的腹侧被盖和背侧被盖,追踪其逆行传入投射。将HRP注射至脑桥腹侧被盖后,中脑上丘腹侧的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和网状结构交界处(MSR),具有较密集的标记神经元。此外,在下丘腹侧的楔状核(MLR)、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网状巨细胞核、前庭内和外侧核、蓝斑及其腹侧的网状结构部分以及脊髓颈膨大灰质,也观察到了标记细胞。将HRP注射至脑桥背侧被盖后,脑桥尾侧网状核和延髓巨细胞网状核的标记神经元较多,前庭内、外侧核和外侧楔束核也见到标记细胞,中脑部位仅在红核及其附近见到少量标记细胞。蓝斑及其腹侧的网状结构部分和脊髓灰质未见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7.
用HRP、荧光金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对大鼠终纹床核向结合臂旁核的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投射至结合臂旁核的终纹床核神经元几乎全部位于终纹床核前部,后部罕见。在终纹床核前部中投射神经元位于前背区、前外侧区及前腹侧区,其中以前外侧区中的细胞数目最多。标记细胞主要出现于BST的卵圆核及其腹侧邻近区、菱形核、大细胞核和纹旁核等处。 相似文献
18.
将HRP注入大鼠杏仁中央核(Ce)和基底外侧核(BL),发现在孤束迷走复合体(Sol/dmnx)尾段出现较多的逆行标记细胞。将WGA-HRP注入Sol/dmnx,在Ce和BL见到标记终末。用HRP逆行追踪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进行的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方法,发现从锥体交叉平面到最后区(AP)吻端平面,Sol/dmnx内有恒定的HRP逆行标记、TH样阳性和HRP/TH样双重标记的三种阳性神经元。双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连合核(solC)、内侧亚核(solM),少量的位于间位核(solI)、背侧亚核(solD)及dmnx的背侧缘等。闩至最后区平面较多。阳性细胞皆以小型为主,多为圆形、三角形,soll中的则为长梭形。双重标记细胞占TH样免疫阳性细胞总数的18.8%,占HRP逆标细胞总数的90%,同侧为主,对侧偶见。本文对其功能意义作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大鼠“延髓内脏带”向终纹床核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对内脏伤害性刺激的FOS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HRP注入大鼠一侧终纹床核,存活48小时,再将1%Formalin导入胃内造成内脏伤害刺激,存活2小时后,灌注取材.对延髓切片进行HRP是色和抗FOS(ABC法)、抗TH(PAP法)免疫组化反应的三重反应.在光镜下发现“延髓内脏带”内出现七种阳性细胞,包括HRP阳性、TH和FOS免疫反应阳性;TH/HRP、FOS/HRP、FOS/TH等双重阳性以及FOS/HRP/TH三重反应阳性细胞.这些阳性细胞主要见于内脏带背内侧部的孤束核,其次是腹外侧区的腹外侧网状核(VLR),中间部较少.TH和FOS免疫阳性细胞以及TH/FOS双重阳性细胞为双侧分布,HRP/FOS、HRP/TH以及HRP/TH/FOS阳性细胞也为双侧分布但以注射区同侧为多。 相似文献
20.
将HRP注入大鼠咬肌神经干,在同侧的半月节、咬肌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上核等处出现标记细胞。大量的跨节标记的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在同侧Probst束内下降,除一般所记载的Probst束的起始段外,由Ⅶ核水平向尾侧也清楚地看到了此束的范围逐渐缩小且由较疏散的小束组成,位于桥、延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下可达颈髓上段。此束在走行中,其纤维除终止于咀嚼核、三叉上核外,左面神经核水平有浓密的标记终末止于桥脑网状结构背外侧部的特定部分,形成外、内两簇标记终末群。此区曾有人称为Probst核,但在构筑学上未发现有明确的特征。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大量终止于此,它有何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此束的纤维还分布于孤束核、舌下神经核、颈髓上段后角同Ⅴ-Ⅵ层等处,特别是所有实验例的吻侧疑核处均出现浓密的标记终末。咬肌神经内来自肌梭以外的传入神经元在下颌节的胞体被标记,其中枢突进入脊束背侧部下行,在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Ⅰ、Ⅱ重层出现少量标记终末,并有极少量纤维通往Ⅴ、Ⅵ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