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P)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N)组,高脂血症(HL)组,非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NHLP)组,HLP组,每组8只。N组和HL组分别予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术中仅轻轻翻动十二指肠和胰腺;NHLP组和HLP组分别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5%牛磺胆酸溶液逆行胰胆管注射制模。观察各组术后12 h血清淀粉酶(AMS)、甘油三酯(TG)及胰腺病理变化。结果血清TG水平HLP组[(0.64±0.25)mmol/L]明显高于NHLP组[(0.30±0.14)mmol/L,P<0.05]和N组[(0.16±0.03)mmol/L,P<0.01]。血清AMS水平NHLP组[(46.49±27.95)U/L]与HLP组[(60.29±49.53)U/L]明显高于N组[(6.12±2.00)U/L,P<0.01]。NHLP组与HLP组胰腺实质大量坏死伴出血,间质显著充血水肿,大量炎细胞浸润,病理组织学评分NHLP组(9.13±1.55)与HLP组(10.88±1.55)明显高于N组(0.25±0.46)(P均<0.01)。结论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HLP大鼠模型,具有稳定性高、成活率高等优势,是理想的HLP制模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小清 《临床医学》2010,30(8):114-115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的影响,并探讨该药对实验性溃疡大鼠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酸注射造成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结果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能降低胃溃疡指数和MDA的含量,升高NO的含量。结论该药有促进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背景作者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细胞,胰岛β-EP细胞均发生变化,但前脑beta-EP神经元是否发生变化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前脑β-EP神经元的变化.设计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地点和材料本研究在河北北方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进行,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 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随机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溃疡组)19只、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组)4只.干预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注入0.01 mL冰醋酸至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假手术,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冰醋酸;正常组,为正常大鼠,不加任何处理.在实验性胃溃疡手术后1,4,10和23 d分4批心脏灌流取脑,每批均包括溃疡组和对照组.干预者为作者本人.主要观察指标前脑β-EP神经元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1,4,10及23 d溃疡自愈过程中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弓状核及其周围,在大脑皮层和杏仁复合体也显示了少量β-EP弱阳性神经元.溃疡术后1 d,大脑皮层纹状皮质β-EP阳性胞体罕见,纤维亦不明显,溃疡组β-EP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杏仁复合体、下丘脑各核区β-EP神经元略增多,溃疡组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4 d,溃疡组大脑皮层、杏仁复合体和下丘脑各核区beta-EP胞体免疫反应阳性增强,密集存在,于下丘脑弓状核亦可见到许多串珠状β-EP强阳性纤维和"点样"阳性结构,溃疡组以上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明显增多,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10和23 d,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仍高于盐水组和正常组.结论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形态、数量发生改变,为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与修复时期自然抗病机制中神经调控活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动物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采用饮食失节与改良Okabe法制备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动物模型,观察溃疡发生率、耐寒性(游泳时间)、溃疡面积及血清胃泌素(GAS)含量的变化.结果:全部制模动物都出现胃溃疡,溃疡发生率100%.模型组动物的游泳时间较空白对照组动物明显缩短(P<0.01),附子理中丸组接近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证 型)溃疡面积为(1.436±0.505)mm2,而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证)均为0(P均<0.01).血清GAS含量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附子理中丸组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动物模型与临床脾胃虚寒证和胃溃疡的病理过程类似.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并评价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方法选择清洁级实验大鼠50只,按随机数表法将大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只。实验组采用注射脂多糖及大剂量甲基强的松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对照组同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两组均观察6周后处死。比较两组大鼠活动情况指标,包括开场试验中活动平均速度、活动总距离及3 min内自主活动次数、最大抓力。分析两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包括血清睾酮(T)、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观察两组组织病理学情况,包括骨小梁宽度、股骨头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占比、每视野下骨空泡陷窝数量及单位面积骨小梁内胶原含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开场试验中活动平均速度、活动总距离及3 min内自主活动次数、最大抓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T、TSH、ACTH、cAM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cGM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骨小梁宽度、股骨头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占比、骨小梁内胶原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空泡陷窝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脂多糖及大剂量甲基强的松可成功诱导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  相似文献   

8.
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完善制作方法。方法W istar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大面积心肌梗死,同时记录心电图。术后4周处死,对心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术后出现明确的心肌梗死改变。术后成活率80%。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本实验可较理想地制造模型,对心衰的实验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鼠股骨开放截骨模型与闭合骨折模型制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背景:骨折动物模型无疑是研究骨折愈合的基石,其中开放截骨模型与闭合骨折模型是较成熟的两种长骨干骨折模型.就作者所查文献,未见芙于大鼠两种模型比较研究的报道.目的:比较人鼠股骨开放截骨模型与闭合骨折模型的制作过程,并通过X射线摄片比较二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20±30)g,随机分为开放截骨模型组与闭合骨折模型组,每组20只.电动摆锯;自行改良设计的闭合骨折模型打击器.方法:开放组行开放截骨术造成股骨中段横行骨折,逆行克氏针固定:闭合组行逆行克氏针固后,使用造模支架致股骨中段闭合骨折.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平均造模时间,造模成功率及术后2,3,4,8周骨折愈合的X射线情况.结果:开放截骨模型每只造模成功率90%,平均造摸时间为17 min,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率40%;闭合骨折模型每只造模成功率85%,平均造模时间12 min,未见畸形愈合及不愈合.术后2,3,4周X射线评分开放组均低于闭合组(P<0.05),8周时开放组X射线评分仍较闭合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开放截骨模型造模时间长,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发生率高,近中期骨折愈合明显滞后,不适于近中期骨折愈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报告一种新的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将经过离心浓缩的癌性腹水直接注入大鼠肝脏。结果 7天后行CT检查 ,所有实验鼠肝脏上均可见单发的肿瘤灶影。结论 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简便、易行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尾静脉血建立尾状核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实验动物模型的作用和效果。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用非精确定位穿刺法将实验组大鼠自体尾静脉血200μL注入右脑实质内,72h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血清内皮素,血清、脑、胃黏膜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含水量,脑、胃黏膜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胃黏膜溃疡发生率为30%,溃疡指数为15,两组血清、脑、胃黏膜的MDA、SOD,脑神经元细胞、胃壁细胞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中的线粒体比表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含水量及胃壁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皮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胃组织光镜可观察到组织坏死出血病灶,电镜见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内质网稀疏或扩张。结论:200μL自体尾静脉血穿刺注入法可有效达到构建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直线加速器单次腹盆腔局部照射,观察对比照射后大鼠摄食饮水量、体质量、排便情况及自主活动情况,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确立最佳照射剂量为12 Gy.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小肠黏膜超微病理学变化,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2 Gy剂量照射后大鼠摄食饮水量减少,消瘦明显,出现稀便、黏液脓血便,光镜下观察可见黏膜层小片状脱落,固有层腺体轮廓欠完整,结构紊乱,排列稀疏,黏膜下大量炎细胞浸润,血管充血明显,多灶溃疡形成.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腺体结构破坏,表面绒毛稀疏,局部脱落、缺失,基底细胞线粒体破坏,形成小空泡.结论 直线加速器单次腹盆腔局部照射12 Gy,能成功地诱导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动态三维表面成像对胃间叶源性肿瘤(GMT)并发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饮水胃充盈法,利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动态三维表面成像观察12例GMT(包括间质瘤8例、平滑肌类肿瘤4例)并发溃疡患者(GMT溃疡组)和33例(包括间质瘤25例、平滑肌类肿瘤6例、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1例)不合并溃疡的GMT患者(GMT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先行超声检查并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结果 12例GMT合并溃疡患者均以孤立膨胀性团块并表面缺口为直接超声征象,其团块最大径为(7.2±5.4)cm,超声检出率100%;溃疡深度为(1.9±1.2)cm.GMT对照组团块最大径为(3.2±1.5)cm,与GMT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3,P=0.005);间质瘤、平滑肌瘤团块及溃疡大小、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T合并溃疡超声声像图特征:(1)仅见于腔内型或壁内-外型团块;(2)团块直径多数>5.0 cm;(3)溃疡多见于团块胃腔面(即黏膜覆盖区)的头端近中部或顶部区;(4)溃疡形态为"火山口"样、"弹坑"样或"窑洞"样.结论 饮水胃充盈后,采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动态三维表面成像,不仅能对GMT作出大体判断,而且能观察团块表面溃疡的形态及与囊性变相通的情况,可弥补内镜及CT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几种典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霉菌性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中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手术后病理结果,122例胃溃疡患者分为溃疡型胃癌组(n=75)、胃癌合并霉菌组(n=4)及霉菌性胃溃疡组(n=43),55例健康成人设为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抗原72-4(CA72-4)、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血清唾液酸(SA)值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活力测定。结果1)溃疡型胃癌组血清CA724、CA19-9、CA24-2、CEA、SA水平分别为(49.85&#177;10.36)U/L、(59.31&#177;3.89)U/L、(38.77&#177;12.56)U/L、(5.33&#177;2.94)μg/L及(85.12&#177;10.86)mg/dL,胃癌合并霉菌组分别为(48.98&#177;11.22)U/L、(60.13&#177;4.72)U/L、(36.92&#177;9.97)U/L、(5.38&#177;7.22)μg/L及(85.16&#177;9.96)mg/d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溃疡型胃癌组与胃癌合并霉菌组GPDA水平分别为(48.09&#177;15.02)U/L及(48.22&#177;13.51)U/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溃疡型胃癌组血清CA72-4、CA19-9、CA24-2、CEA、SA及GPD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00%、29.33%、20.00%、41.33%、65.33%及72.00%,均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霉菌性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A+GPDA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达到78.67%。结论CA72-4、CA19-9、CA24-2、CEA、SA和GPDA等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霉菌性胃溃疡、溃疡型胃癌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在胃溃疡病因难以确定、选择治疗方案时,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特别是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疾病的临床处理及预后转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胃内酸化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结果的影响,并评价胃内酸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急诊胃镜发现的5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住院患者行胃黏膜活检,做Giemsa染色镜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此结果作为判断14C-UBT诊断效率的金标准。当天或次日对活检阳性的48例患者行两次14C-UBT,分别应用常规法和酸化法,观察2次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法Hp阳性25例,阳性率52.1%,阴性23例,假阴性率47.9%;酸化法中,原25例阳性者24例仍为阳性,仅1例转为阴性,而原23例阴性者有22例转为阳性,仅1例仍为阴性,阳性率升高至95.8%,假阴性率降至4.2%。2种方法Hp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内酸化,能减少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尿素呼气试验的假阴性率,增加了Hp检测的敏感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胃内酸化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尿素呼气试验(-4C-UBT)结果的影响,并评价胃内酸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急诊胃镜发现的5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住院患者行胃黏膜活检,做Giemsa染色镜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此结果作为判断-4C-UBT诊断效率的金标准。当天或次日对活检阳性的48例患者行两次-4C-UBT,分别应用常规法和酸化法,观察2次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法Hp阳性25例,阳性率52.1%,阴性23例,假阴性率47.9%;酸化法中,原25例阳性者24例仍为阳性,仅1例转为阴性,而原23例阴性者有22例转为阳性,仅1例仍为阴性,阳性率升高至95.8%,假阴性率降至4.2%。2种方法Hp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内酸化,能减少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尿素呼气试验的假阴性率,增加了Hp检测的敏感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建立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大鼠模型实验的研究效果和护理配合经验。方法:用SD大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进行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将实验组大鼠,选择自体尾外侧静脉,用1 ml注射器采血,精确控制200μl血量,准确注入右脑实质内,72 h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血清内皮素,血清、脑、胃组织MDA(丙二醛)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对照组大鼠不做颅内手术穿刺注血处理。结果:鼠尾外侧静脉穿刺成功率达100%。实验组胃黏膜溃疡发生率为30%,溃疡指数为15,两组血清、脑、胃黏膜的MDA、SOD,脑神经元细胞、胃壁细胞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壁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Vv)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皮素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任何溃疡病灶。结论:脑注血量200μl致脑出血可有效致使应激性溃疡发生。选择大鼠体尾外侧静脉采血部位,精确控制注入脑部血量,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合理喂食等护理配合,是确保大鼠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模型制作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were induced in rats by pyloric ligature and intragastric instillation of hydrochloric acid. Within 4 h all rats developed focal mucosal lesions. Early regeneration was observed 72 h after release of the pyloric ligature and replacement of the hydrochloric acid by a phosphate buffer.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astric mucosal fibrinolytic activity was found 4 h after pylorus ligation. The submucosal vascular fibrinolysis remained unchanged. Following release of the pyloric ligature the increased mucosal fibrinolysis returned to normal values after 72 h.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mucosal and vascular fibrinolytic activity without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induced gastric lesions. Increased mucosal fibrinolysis is probably not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cosal les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人胃癌细胞悬液直接注射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胃癌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皮下;胃癌裸鼠瘤转瘤法:将胃癌细胞悬液接种入裸鼠,待肿瘤生长直径在8 mm左右时,处死裸鼠并取其肿瘤组织边缘新鲜的组织,接种于裸鼠皮下,形成皮下移植瘤。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肿瘤移植成功率及瘤体生长速度,实验结束后MSP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Reprimo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的Ki-67和CD31分子表达。结果细胞悬液直接注射组的瘤体成瘤速度较瘤转瘤组慢(P<0.05);瘤转瘤组的Reprimo基因甲基化水平及Ki-67和CD31的表达均高于细胞悬液直接注射组(P<0.05)。结论胃癌裸鼠皮下瘤转瘤法的瘤体生长状况优于胃癌细胞悬液直接注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