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药敷贴对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改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19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按1:1比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98例和综合治疗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即给予口服H1受体拮抗剂,局部应用H1受体拮抗剂,以及采用特异性脱敏治疗,而治疗组给予脱敏治疗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效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与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阿罗格尘螨特异性脱敏疫苗对235例尘螨致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脱敏治疗,同时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包括注射前个性化档案的建立及心理护理、注射中的护理配合、注射后的护理观察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结果 23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结束时显效94例(40.0%)、有效113例(48.1%)、无效28例(11.9%),有效率为88.1%;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以上,其中显效89例(37.9%)、有效109例(46.4%)、无效37例(15.7%),总有效率为84.3%。结论长效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可靠、耐受性好的特点,而人性化、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家庭护理干预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由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患者229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115例和对照组11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为96.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5.23,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78%高于对照组的8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家庭护理干预结可提高变应性鼻炎治疗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新方法。方法:利用微波热凝蝶腭神经,筛前神经86例(治疗组)并与单纯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43例(对照组)进行中,近期疗效对比,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治疗组为92.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鼻微波热凝蝶腭,筛前神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应用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喷鼻,2次/d,每次每孔2揿(50μg/揿);对照组40例,应用曲安奈德鼻喷剂喷鼻,2次/d,每次每孔2揿(55μg/揿),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1疗程后.大部分患者其症状与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O.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组血清总IgE亦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丙酸倍氯米松鼻喷剂局部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见效快,效果好,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阿罗格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阿罗格特异性脱敏疫苗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采用阿罗格特异性脱敏疫苗,对57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行皮下深部轮换注射,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疗程1.5-2年。观察脱敏前后症状、体征分级,对症治疗需求情况。结果578例中有112例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余下466例中297例已完成全部治疗,其中显效56例(占18.9%),有效198例(占66.6%),无效43例(占14.5%),总有效率85.5%。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分级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症治疗需求大大减少,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罗格特异性脱敏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具有疗效可靠、耐受性好等特点。因治疗过程长,护士给予心理护理和定期随访,是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用生物学标准化的屋尘螨疫苗治疗变应性哮喘的疗效。方法对39例屋尘螨致敏的变应性哮喘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症状、体征评分,肺功能变化,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39例患者日间哮喘症状评分由3.7±1.3明显减少到治疗1年后0.8±0.4(P〈0.05)。夜间哮喘症状评分由2.4±1.2明显减少到治疗1年后0.5±0.3(P〈0.05)。39例患者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用标准化屋尘螨疫苗进行脱敏治疗临床症状控制明显,是一种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临床的角度探讨鼻中隔偏曲与应变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和前鼻镜检查,对3856例体检后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702例患者,同时在体检人员中随机选择702例非鼻中隔偏曲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情况。结果鼻中隔偏曲合并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有309例,占44.0%(309/702),季节性鼻炎35例,占5.0%(35/702);对照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77例,占11%(77/702),季节性变应性鼻炎28例,占4.0%(28/702)。两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发生的差异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偏曲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青光眼患者健康知识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行健康教育。结果在健康知晓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为100%,对照组为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健康知识掌握方面,观察组平均分为(89.25±5.33)分,对照组平均分为(73.55±1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41例依从性较好,对照组10例依从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眼痛、眼红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0.99)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64±1.5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经临床护理路径行健康评估,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与治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含量的变化,探讨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55例发作期变应性鼻炎患者与123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刮匙在下鼻甲黏膜处刮拭涂片,用Wright出染色,进行细胞学检测,统计学分析。结果变应性鼻炎发作期患者鼻黏膜细胞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的数量显著性增加(P〈0.001),淋巴细胞明显增加(P〈0.05),而脱落上皮细胞显著性减少(P〈0.001)。结论 炎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发生着明显变化,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临床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运用CZB型超声波治疗仪,对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按照2004年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用记分法分别评定其疗效。结果:随访1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显效率35.0%(21/60),有效率46.7%(28/60),无效率18.3%(11/60),总有效率为81.7%(49/60)。结论: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可重复等优点,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玉屏风颗粒,疗程均为2周,并于停药后8周内观察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4.6%,对照组复发率为64.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舌下脱敏治疗对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疗效和意义。方法将60例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患者按病因的不同分为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粉尘螨滴剂舌下脱敏治疗,1年为1个疗程。另选择30例无鼻炎、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正常人为对照组。治疗1年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静脉血中IL-2、IL-6水平,对各组血中IL-2及IL-6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哮喘组、过敏性鼻炎组血清IL-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血清IL-6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哮喘组、过敏性鼻炎组治疗后血清IL-2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6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粉尘螨滴剂舌下脱敏治疗可以有效地调整失衡的Th1/Th2免疫应答,使机体Th1/Th2细胞免疫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40例,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同时使用对症药物治疗;对照组50例,仅接受对症药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比较两组哮喘和鼻炎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病儿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2.10~3.06,P〈0.05)。且治疗组的哮喘和鼻炎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t=2.17~7.81,P〈0.05)。脱敏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使用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是安全、有效的,且采用舌下脱敏联合对症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对症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过敏性疾病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 IgE,为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欧蒙印迹法检测248例年龄8个月至14岁的患儿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 IgE,并统计分析。结果248例过敏性疾病患儿中,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其中以屋尘螨/粉尘螨阳性率最高,为54.2%,其次为蟑螂,阳性率为35.3%,荨麻疹、过敏性紫癜以食入性过敏原为主,其中蟹、海鱼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3.2%和31.4%。结论吸入性过敏原中的屋尘螨/粉尘螨与食入性过敏原中的蟹、海鱼是本地区的主要过敏原,患儿应避免接触或摄入过敏原,以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免疫治疗时,护理干预、强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免疫治疗进度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8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安脱达)免疫治疗,治疗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强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对治疗疗效和症状改善评分, 全身不良事件分级。 结果86例患者全部完成2年的免疫治疗,无脱漏病例。治疗结束时显效38例(44.2%)、有效42例(48.8%)、无效6例(7%),总有效率为9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e pathways,CNP)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行皮下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皮下免疫治疗疗效、局部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半年、1年、2年、3年症状评分重复测量资料分析结果:时间与主效应交互效应比较,F=678.24,P<0.01,说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症状评分是不相等的;时间效应比较,F=47.16,P<0.01,说明随着免疫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有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均P<0.01,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局部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路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深圳特区变应性鼻炎的吸入性过敏原分布特点,为该地区变应性鼻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对56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和总IgE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吸入性过敏原中以户尘螨阳性率最高(62.6%),其次是蟑螂、狗毛和屋尘,阳性率分别为14.4%、14.1%和10.0%;男女性别间过敏原阳性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儿童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7.8%,成人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65.4%,两者差异显著(P0.0001);血清总IgE阳性率为81.9%,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率为74.2%,总IgE阳性率明显高于特异性IgE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户尘螨是诱发深圳特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儿童AR患者过敏原阳性率高于成人AR患者,可能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关;联合检测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可提高变应性鼻炎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