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笑散小考     
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载,失笑散有三方:一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又名弓弦散;二是《洁古家珍》方,三是《疡医大全》卷十六引江度仍(《中国医学大辞典》为“江仍度”)方。本文兹就一方来源,剂量及炮制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所著的《宣明论方·诸证门》(卷1~卷2)是六十一证抑或六十二证,历来医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多数医家认为《宣明论方》只有六十一证。1981年以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的《宣明论方》谓“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书名。又名《宣明论方》十五卷。刘完素撰1172年,卷1~卷2诸证门,将《素问》一书中的六十一病名逐条照原文作了分析和制定处方;卷3~15分风,热,伤寒,  相似文献   

3.
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载: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由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砂仁、薏苡仁、莲子肉、甘草组成。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补气健脾,渗湿和胃,治脾胃气虚而挟湿之症。近代用于慢性胃肠炎,及慢性肾炎蛋白尿日久不消、...  相似文献   

4.
香砂六君子汤历代古籍中同名异方颇多,目前《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简明中医辞典》等,对此亦未能广为备载,笔者对此略论辨析,其出处与方义,将有助于临证加减应用该方时,收到效益。据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罗美的《名医方论》、汪昂的《医方集  相似文献   

5.
四生丸由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四药组成,其功效为凉血止血,临床主要用治血热妄行而致的吐血衄血病证。对于本方来源,现今医书大多谓之出于《妇人良方》或《校注妇人良方》书中,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及《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亦都沿用此说。但笔者经查证发现。本方并非首见于上述医书,而应是《杨氏家藏方》先予收载。经查,宋·杨倓所撰《杨氏家藏方》一书卷第二十、杂方五十八道,内载吐血方两首,其中“四味圆”即今之四生丸方,现引录之:“四味圆:治吐血……荷叶、艾叶、柏叶、生地黄……右件各等分,捣烂,  相似文献   

6.
萆薢分清饮(散)由萆薢、乌药、益智仁、石菖蒲等四味药组成(一方多茯苓、甘草).具有温肾利湿、分清化浊的作用,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方剂学》、內科学》、《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均谓本方出自《丹溪心法》.然而据笔者考证,早于《丹溪心法》的不少医籍已收录此方,其  相似文献   

7.
兹就《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以下简称《分册》)中部分东垣眼科方源问题,澄清归正如下: 一、明目细辛汤《分册》认为出自《审视瑶函》一书。实际早在李杲《东垣试效方》便有该方记载,就两书之方相比,仅部分药量有变异,东垣在明日细辛汤条下,曰:“治两目发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风寒,怕火,眼睫成纽,眵糊多,隐涩难开。眉攒肿闷,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药  相似文献   

8.
笔者最近对《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以下简称《分册》)的若干著作年代进行了考辨,现整理如下,供本书再版时参考。一、《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陈延之撰。《分册》谓“约撰于公元四世纪初”。然在1985年日本国小曾户洋发现的《经方小品》残卷“序文”中,开列有引用的18种参考书目,其中16种“皆是《秘阁四部书目录》所载录者”(《秘阁四部书目录》,谢灵运撰,成书于431年),余下2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研究戴思恭及其著作时发现 :所流传的《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是否出自戴思恭之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根据大量的史料推敲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这本书并非戴思恭所著。首先 ,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本书。《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1〕这本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秘传证治要诀》12卷 ,第二部分为《证治要诀类方》4卷。这两部分书于 195 5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合订为一册 ,题名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12卷 ,共分诸中、诸伤、诸气、诸血、诸痛、诸嗽、诸热、大小腑、虚损、拾遗、疮毒、妇人十二门。分门列证 ,先论病因 ,…  相似文献   

10.
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三方均属开窍剂,是治疗重危急症的常用成方,中医大专教材《方剂学》《内科学》及《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等均认为三方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简称《局方》)。笔者查考有关文献后,认为上说非是,三方源出均早干《局方》,兹考证如下。一、至宝丹出自《灵苑方》考至宝丹,实出自沈括编著的《灵苑方》,原名至宝膏。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卷八惊热门引载《灵苑方》治小儿惊热三方。其中一方为至宝膏,云:“至宝膏:生犀、生玳瑁、琥珀、牛黄、朱砂飞、雄黄飞各一两,金银箔各五十片、龙脑、麝各一分,安息香酒  相似文献   

11.
关联规则在中药药对挖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关联规则方法,对《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中1 046首脾胃方的方药进行了分析处理,进一步挖掘脾胃类方中存在的大量药对,发现其应用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四物汤小考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四味药组成,是临床妇科病的常用方剂。故《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妇科心法要诀》曰:“妇人血病主四物,归芎白芍熟地黄,血瘀改以赤芍药,血虚易用生地黄”。并注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故主之也。《中国医学大辞典》、《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高校方剂教材均以《和剂局方·卷之九·治妇  相似文献   

13.
自《陈素庵妇科补解》(以下简称《补解》)整理出版后,对陈氏医著之名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载:陈沂著有《陈秘兰妇科》五卷、《素庵医要》十五卷”。《补解(前言)》说:“《素  相似文献   

14.
《瑞竹堂经验方》是蒙古族医学家沙图穆苏于元泰定三年(1326)用中文编撰的中医方书。该书原著已散失无存,现流传最早版本为清乾隆(1736—1795)篡修《四库全书》时从明《永乐大典》辑出的5卷本。因为脱漏颇多,所载方剂仅为原书十分之四五。1982年浙江中医研究所文献组经过搜集,考了《医方类聚》、《普济方》、《本草纲目》等著作,进行整理补充,删重改错,校勘标点,辑15卷,载方344首,名《重订瑞竹堂经验方》。该书处方醇正,效验实多。调补不轻易用金石之药,女科八珍至今应用尤  相似文献   

15.
近查《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以下简称《方剂分册》),发现两个滋阴丸的方源有误,似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这两个滋阴丸,一是滋阴大补丸,由熟地黄、山药、山某萸、茯苓、牛膝、杜仲、五味子、巴戟天、小茴香、肉苁蓉、远志、石菖蒲、枸杞子、大枣等十四味药所组成,《方剂分册》说是“《类证治裁》卷五方。”但笔者所见,《成方切用》中已载有此方。按《成方切用》刊于1761年,而《类证治裁》撰于1839年,故此方应用,当在《成方切用》刊印之前,而决非反在《成方切用》之后。另一是滋阴八味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黄柏、知母等八味药所组成,全国统编教材《方剂学》说出自《医宗金鉴》,此说肯定有误。现《方剂分册》又说是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但《医方考》中已有“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方”,所载组成与该书滋阴八味丸相同。按《景岳全书》刊于1624年而《医方考》刊于1584年,故此方出处似应在《景岳全书》之前。虽然陆九芝曾谓《新方八阵》系“由方壶道人《壶天八法截去卷尾数方而成。”这一说法,固然值得考虑,但由于《壶天八法》已不传于世,无可  相似文献   

16.
“当归拈痛汤”是一首清热利湿、祛风止痛的良方。临床上用以治疗湿热相搏所致的关节疼痛、湿热下注所致的脚气肿痛。因疗效甚佳,而倍受医家重视,被收人多种方剂书中。清代吴仪洛辑《成方切用》、汪訒庵撰《医方集解》均谓之为李东垣方。解放前谢观等编辑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亦持此论。近年来,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言此方出自《医学发明》;《中药大辞典》方剂分册(试用本)  相似文献   

17.
润肠丸由麻仁、桃仁、羌活、当归、大黄共五味药组成。其功效为润肠通便,活血祛风。主治饮食劳倦,大便秘结不通,全不思食,以及风结、血结等证。对于本方方源,目前医籍多认为是李东垣所创。如新编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在该方名后注以《脾胃论》方。《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试用本)则在该条第①方下注为《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方。笔者今据《医学启源》(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11月  相似文献   

18.
‘此书(《妇人良方》)后经薛己校注,名《校注妇人良方》,除增删了部分内容外,还逐篇附加按语及治验”。(见《中医大辞典·医史分册》妇人良方条)。《中国医籍提要》在《妇人良方》篇下注为“宋·陈自明撰、薛己注”,并在该条曰:“陈自明于妇产科之造诣颇深,……妇科杂病对‘阴挺下脱’治以益气举陷,方用补中益气等”。由史以来,教材中皆视二书为一本,且注介时往往彼此不分,或症或方皆融为一谈,甚则本末倒置,以致引起医论与治则的来源不能对上号,或症与方出源不符,  相似文献   

19.
白浊,是以小便色白混浊或尿道排出白色浊液为特征的证候,属于浊病范畴。当代《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及《中医大辞典》等均将白浊的出处注为《诸病源候论》。查《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载:“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苍黑,热,腹中(月真)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针灸甲乙经》为魏晋·皇甫谧撰于公元259年前后,而《诸病源候论》为隋·  相似文献   

20.
《活法机要》一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到目前为止尚有争论,有人说张洁古著,有人说李杲著,1981年版《中医大辞典》也说,此书“一卷,不著撰人(或题·朱震亨撰)……朱书或认为系朱氏门人所编述。”笔者通过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认为以东垣编著为确。现略述己见,望同道施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