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脏痛觉过敏的产生涉及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两种机制.中枢敏化在内脏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中枢敏化的形成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尤其是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在组织损伤和炎症导致躯体痛的中枢敏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2,3].有研究表明,脊髓NMDA受体参与了急性内脏痛的发生[4,5],而其在慢性内脏痛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拟评价脊髓NMDA受体在大鼠慢性内脏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在机体梗阻性黄疸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NMDA受体及高胆红素血症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时神经系统损伤的发生与NMDA受体的过度活化有关,由于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导致了神经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应用NMDA受体阻滞剂MK-801可减轻高胆红素血症时的神经系统损伤。结论 NMDA受体在高胆红素血症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NDA受体阻滞剂对此有保护作用,但目前仍无临床应用MK-801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NR2B反义寡核苷酸(NR2B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NR2B)对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μ受体与κ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NR2B亚基与阿片μ受体与κ受体在介导吗啡依赖和耐受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主动脉手术中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手术时,夹闭主动脉会引起脊髓血供中断,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伤,甚至引起术后截瘫和偏瘫[1-2].近年有报道称MK-801在脊髓IRI中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MK-801是一种强效的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拮抗剂[3],主要通过选择性完全阻滞NMDA受体[4],阻止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与NMDA受体结合,从而减轻NMDA受体激动所引发的神经损伤,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4组(n=9):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和舒芬太尼+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SNI组).SNI组和S+SNI组制备SNI模型,S+SNI组在SNI术后14 d内每天鞘内注射舒芬太尼1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其余各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I给药前2 d(基础状态)及给药1、2、7、14 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缩足潜伏期,分别于给药2、7、14 d测定痛阈后立即处死3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L5节段脊髓背角NMDA受体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SNI组机械痛阚降低,NMDA受体和CGRP表达上调(P<0.01),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I组比较,S+SNI组机械痛阈升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NMDA受体和CGRP表达下调(P<0.01).结论 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可抑制脊髓背角NMDA受体和CGRP表达上调,从而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nfactor,AxCA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损伤脊髓组织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将成年大鼠分为4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脊髓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脊髓损伤+甲基强的松龙组;D组脊髓损伤+细胞移植+甲基强的松龙组。应用后1、3、7、14d,采用[3H]标记的地卓西平马来酸盐([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法检测大鼠损伤后脊髓NMDA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各组[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最大结合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减少程度顺序是A组>B组>C组>D组。表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和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可以通过影响脊髓NMDA受体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胚胎脊髓移植并应用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能否促进半切洞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方法 将成年大鼠分为 3组 ,A组 :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组 ;B组 :脊髓半切洞损伤 胚胎脊髓移植组 ;C组 :脊髓半切洞损伤 胚胎脊髓移植 MK 80 1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 (CBS)、感觉诱发电位 (SEP)、运动诱发电位 (MEP)检查。结果  3组CBS得分A组>B组 >C组 ,SEP和MEP潜峰时A组 >B组 >C组 ,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 瑞芬太尼作为较理想的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被广泛用于临床麻醉中.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其所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引起了人们关注.最近国内外对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机制进行大量研究,研究最为深入的是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 目的 通过对近年NMDA受体在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读者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趋势和进展. 内容 就痛觉过敏定义、NMDA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明NMDA受体系统在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中起着关键作用. 趋向 深入研究NMDA受体在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机制,将NMDA受体作为分子治疗靶点,可为临床上痛觉过敏的预防提供广阔的思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胚胎脊髓移植后对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后,分为应用胚胎脊髓和MK-801治疗组(A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应用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明胶海绵填充组(C组).手术后1、3、7、14 d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以及Bcl-2蛋白免疫反应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B、C三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图像分析发现,细胞凋亡率为:C>B>A,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A>B>C.[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和胚胎脊髓移植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强啡肽对大鼠行为学和脊髓组织学改变的影响及受体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强啡肽(Dyn)对脊髓的损伤效应及其受体机制。方法观测大鼠鞘内注射DynA(1-13)或联合注射Kappa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NI或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的运动功能和脊髓病理学变化。结果注射30nmolDyn组3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下降,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减少,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数轻度增生。14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未恢复,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而鞘内联合注射100nmol nor-BNI、100nmol MK-801后3d时与单纯Dyn组结果相似,14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恢复,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较Dyn组多,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nor-BNI组与MK-801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Dyn鞘内注射可使大鼠运动功能、脊髓组织损害,而nor-BNI或MK-801有对抗其损害作用。Dyn的病理作用是通过Kappa阿片受体和EAA的NMDA受体两种途径介导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两种脊髓微透析途径检测外周疼痛刺激大鼠脊髓谷氨酸(Glu)的释放水平。方法 2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A组(n=16)、B组(n=12),分别植入LM-3于脊髓后角或环形探针于脑脊液中。24 h后启动微透析,透析液为改良林格液,流速5μl·min-1。灌注1 h后开始每10 min收集一次Glu基础浓度样本,持续1 h,取其平均值作为Glu的基础值。然后注射5%福尔马林50μl或生理盐水于大鼠后爪,并在随后的90 min内每10 min采样一次。另将A组中8只大鼠随机分为两个亚组,进一步分析灌注液的流速及成分对Glu基础释放的影响。结果 A、B组Glu基础值分别是0.82±0.09、(5.96±0.22)μmol·L-1,A组低于B组(P<0.01)。A组当灌注速度由5μl.min-1降至2 μl·min-1时,Glu浓度增至基础值的223%±7%;而当透析液改为人造脑脊液时,Glu浓度降至基础值的62%±10%。注射福尔马林后引起Glu浓度短暂显著性增加,且两种微透析途径Glu的时间浓度分布曲线相似。结论 脊髓后角和脑脊液两种微透析途径均可有效检测脊髓Glu的释放,外周疼痛刺激可引起脊髓Glu释放短暂显著性增加。后角途径可提供神经递质释放的精确定位,而脑脊液途径则更具可重复性并便于同时在常规药物作用的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严重创伤或大手术的刺激可引起较持久的中枢神经系(CNS)功能改变,现已阐明这种CNS的致敏,系脊髓内NMDA受体的激活所致。近年来有关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的机理认为就是防止NMDA复合受体接受伤害性的感受或阻抑NMDA受体,从而可能抑制CNS的致敏。已知氯胺酮对NMDA受体有非竞争性阻抑作用,因此可能防止中枢的致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和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脊髓损伤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四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脊髓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脊髓损伤+GM-1组;D组:脊髓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GM-1组。伤后1、3、7、14d采用[^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法检测大鼠损伤后脊髓NMDA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各组[^3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最大结合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减少程度顺序是A组〉B组〉C组〉D组。结论应用GM-1和BDNF转基因细胞移植后可以通过影响脊髓NMDA受体,从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背景 N-甲基-D-天冬氨酸(N- methyl- D- aspartate,NMDA)受体依赖的神经可塑性不仅与学习、记忆等生理学功能有关,而且在慢性痛等伤害性病理学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就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内容 探讨NMDA受体在疼痛传输通路中的表达及作用的相关机制.趋向 为更好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氧化氮对脊髓背角疼痛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对脊髓背角疼痛调节的机制.一氧化氮(NO)作为信息传递物质,在周围及中枢伤害性感受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伤害性刺激引起脊髓背角神经元释放NO;NO在脊髓水平主要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在一些伤害性刺激条件下,NO可作为第二信使诱导c-fos表达.NO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信息传递分子,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其作用的具体过程是:神经元突触前膜去极化使谷氨酸(Glu)等释放到突触间隙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等受体结合,受体通道开放,Ca2+内流与钙调蛋白(CaM)偶联,在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协助下激活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LArg),生成NO,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促进环鸟苷酸(cGMP)合成,作用于cGMP门控离子通道,cGMP调节的磷酸二酯酶(PDE),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等效应靶分子,参与中枢神经系统(CNS)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神经元兴奋性维持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55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的发现和它对疼痛过程及脊髓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的影响重新引起人们对氯胺酮(NMDA受体拮抗剂)作为潜在抗痛觉过敏药物的兴趣。现已清楚大剂量氯胺酮作为麻醉药物和小剂量作为镇痛药物或抗痛觉过敏作用之间的区别,小剂量氯胺酮其本身不产生镇痛作用,但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时可减少阿片的用量,并比单独用药镇痛效果更好。 本文总结了术后疼痛治疗中小剂量氯胺酮的不同给药方式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小剂量氯胺酮的副作用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小剂量氯胺酮的定义为一次肌注小于2 mg/kg,或者经静脉或硬膜外小于1 mg/kg,或者经静脉持续输注≤20μg·kg-1·min-1。  相似文献   

17.
脊髓原发和继发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脊髓继发损伤是脊髓组织对创伤所产生的组织反应,造成脊髓损伤加重是对创伤发生反应的部位而言,组织反应可加重脊髓原发损伤。其程度取决于原发损伤的大小,一般不会超过原发损伤的程度。一、脊髓原发与继发损伤的定义(一)脊髓原发损伤指受伤瞬间外力或骨折脱位造成脊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的过度活化是慢性疼痛中枢敏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研究证明,非受体依赖的酪氨酸蛋白激酶Fyn能与NMDA受体(NMDA receptors,NR)调节亚基NR2B上的衔接蛋白相互作用,调节NR2B的酪氨酸磷酸化,进而调节NR的活性. 目的 进一步阐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疼痛治疗药物. 内容 对Fyn调节NR2B磷酸化的机制及其在慢性疼痛中枢敏化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 趋向 干预Fyn调节的NR2B磷酸化有望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NMDA受体通道电流.原代培养的E14SD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DH细胞)30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0):瑞芬太尼组(R组)、芬太尼组(F组)、对照组(C组).4 nmol/L瑞芬太尼(R组)、10 μmol/L芬太尼(F组)灌流DH细胞60 min后洗脱.于给药后即刻(T0)、药物作用15 min(T1)、30 min(T2)、45 min(T3)、60 min(T4)、洗脱后15 min(T5)、30 min(T6)时记录NMDA受体通道电流.结果 与C组比较,F组各时点NMDA受体通道峰电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T0、T1时NMDA受体通道峰电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6时NMDA受体通道峰电流升高(P<0.01);与T0时比较,R组T3-T6时NMDA受体通道峰电流升高(P<0.01);与T5时比较,R组T2-T4时、T6时NMDA峰电流下降(P<0.01).结论 瑞芬太尼可增强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受体功能,于洗脱后达峰效应,芬太尼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D-丝氨酸(D-serine,D-Ser)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上甘氨酸位点的主要内源性配体,由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合成和分泌,在体内经丝氨酸消旋酶(serine racemase,SR)的作用产生,可以被D型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所代谢.慢性疼痛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以往的研究证实,慢性疼痛涉及外周和脊髓水平的长期功能改变,导致中枢敏化的形成,NMDA受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NMDA受体主要内源性配体的D-Ser,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的 介绍D-Ser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了解其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内容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D-Ser的新陈代谢、D-Ser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治疗价值进行阐述. 趋向 D-Ser调节系统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