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 方法选择1998年至今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65岁,有心房颤动史159例,观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查等,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心房颤动病因复杂,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全身其他疾病.基础疾病依次为:冠心病71例(44.65%),高血压病37例(23.27%),老年性瓣膜病13例(8.18%).病因不明38例(23.89%).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73.58%).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1.06%.结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70岁)肺血栓栓塞(PTE)的临床特点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70岁以上老年PT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结果螺旋CT和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扫描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5.7%和62.5%;临床误诊率为46.5%;溶栓+抗凝、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3%、75.8%和0%;治愈率分别为47.8%、17.2%和0%.结论老年人(>70岁)PTE最常见危险因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螺旋CT对老年人PTE诊断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溶栓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房颤对治疗的反应 ,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三类。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为阵发性 ,经过治疗后能转为窦性心律的为持续性 ,经过治疗也不能终止的为永久性房颤。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以下就房颤抗凝的治疗现状做一叙述。1 抗凝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美国Fram ingham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6 5岁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在 4 %左右 ,到 75岁时已达 15 % [1 ] 。房颤时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选择1998年至今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65岁,有心房颤动史159例,观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查等,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心房颤动病因复杂,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全身其他疾病。基础疾病依次为:冠心病71例(44.65%),高血压病37例(23.27%),老年性瓣膜病13例(8.18%)。病因不明38例(23.89%)。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73.58%)。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1.06%。结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强度抗凝疗法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该院接受抗凝疗法治疗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老年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低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1.5~2.0之间),给予观察组患者标准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2.0~3.0之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分别为6.82%(3/44)、2.27%(1/44)、0.00%(0/4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73%(10/44)、13.64%(6/44)、9.0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标准抗凝治疗对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有利于降低患者血栓事件、出血事件以及死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方法该院收治的高龄房颤患者55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将患者分为70~79岁组11例,80~89岁组35例,90岁以上组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心律、抗血小板以及抗凝药物治疗。结果 55例患者中,共有38例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以及心房血栓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机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华法林在高龄房颤患者中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发生,但存在出血风险,需注意患者出血情况,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房颤并动脉栓塞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临床分析及追踪随访.结果本组房颤并动脉栓塞36例,其中并发症中脑栓塞27例,下肢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接受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者100%,栓塞后溶栓治疗者6例,接受溶栓治疗最大年龄72岁,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大年龄76岁.36例中死亡7例(其中猝死5例).结论本组病例临床观察到老年人房颤合并栓塞以脑栓塞发病率最高,长期抗凝及抗血小板聚积治疗有益于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11.
胡国 《药物与人》2014,(10):303-304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7.5%[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原因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常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痴呆,影响用药依从性。本文着重探讨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人房颤并动脉栓塞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临床分析及追踪随访。结果 本组房颤并动脉栓塞36例,其中并发症中脑栓塞27例,下肢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接受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00%,栓塞后溶栓治疗6例,接受溶栓治疗最大年龄72岁,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大年龄76岁。36例中死亡7例(其中猝死5例)。结论 本组病例临床观察到老年人房颤合并栓塞以脑栓塞发病率最高,长期抗凝及抗血小板聚积治疗有益于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以来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每日给患者服用一定量的阿斯匹林;观察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栓堵塞发生率分别是1.61%和8.61%,两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6.2%和5.71%,但是两组患者的出血严重程度构成比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用药比较安全,几乎没用什么不良反应,患者服用后血栓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70岁)肺血栓栓塞(PTE)的临床特点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70岁以上老年PT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结果 螺旋CT和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扫描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5.7%和62.5%;临床误诊率为46.5%;溶栓+抗凝、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3%、75.8%和0%;治愈率分别为47.8%、17.2%和0%。结论 老年人(〉70岁)PTE最常见危险因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螺旋CT对老年人PTE诊断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溶栓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房颤是心房纤颤的简称,指心房肌失去规律收缩的特性,变成“蠕动”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形成血栓。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增加。房颤很常见资料表明,我国房颤总患病率约为0.8%,国外为1.0%。65岁人群发生率为4.0%,到75岁猛增至15.0%。房颤可分成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3种,我国调查资料显示,在住院的房颤患者中,持久性房颤占了绝大部分(79.64%),给治疗带来难度。房颤的主要危险是血栓性栓塞房颤时,心房呈“蠕动”状态,因此很容易在左心房形成血凝块———即血栓。血栓随血流流出心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对40例确诊的老年PTE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PTE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心脏病、恶性肿瘤、下肢静脉病变及制动。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最常见,易发生晕厥(占25.0%);而胸膜性胸痛及咯血较少见。患者动脉血气分析为低氧血症者占97.5%;D-Dimer〉500μg/L者占100.0%;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可作为主要诊断手段;老年PTE最常误诊的疾病是冠心病、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老年PTE常合并多种疾病。结论老年人PTE临床表现多样,D-Dimer有筛选急性PTE的价值,CTPA可作为首要诊断方法。老年人PTE常合并多种疾病,应提高诊断意识,减少误诊。溶栓及抗凝治疗是有效的,但常规溶栓治疗发生出血并发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 对40例确诊的老年PTE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PTE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心脏病、恶性肿瘤、下肢静脉病变及制动.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最常见,易发生晕厥(占25.0%);而胸膜性胸痛及咯血较少见.患者动脉血气分析为低氧血症者占97.5%;D-Dimer>500μg/L者占100.0%;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可作为主要诊断手段;老年PTE最常误诊的疾病是冠心病、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老年PTE常合并多种疾病.结论 老年人PTE临床表现多样,D-Dimer有筛选急性PTE的价值,CTPA可作为首要诊断方法.老年人PTE常合并多种疾病,应提高诊断意识,减少误诊.溶栓及抗凝治疗是有效的,但常规溶栓治疗发生出血并发症较高.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循环血栓栓塞,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脑血管血栓栓塞,其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5倍,且临床表现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复发。房颤的最佳治疗方式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恢复窦性心律。然而,有较多的患者由于病程过长等原因已不适合转复窦性心律,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转复后会出现房颤复发,故控制心室率的同时预防血栓栓塞依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面。目前,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确定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房颤患者栓塞风险预测的方法有CHADS2和CHA2DS2-VASc。CHADS2的主要危险因素和得分分别是:①慢性心衰/左心功能障碍,1分;②高血压,1分;③年龄≥75岁,1分;④糖尿病,1分;⑤卒中或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血栓栓塞史,2分。最高得分6分,评分≥2分就需要口服抗凝治疗。CHA2DS2-VASc与CHADS2的不同是:①年龄≥75岁为2分,65~74岁为1分;②增加血管疾病(既往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疾病、动脉杂音)1分,女性1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