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地导官兵高原驻训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探讨地导官兵高原驻训卫勤保障措施。方法连续20d对高原驻训地导官兵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对卫勤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地导官兵高原驻训途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到达海拔3570m驻地后,前1~2 d驻训官兵的血压、心率较进驻高原前明显升高,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3~7d后随着官兵对高原环境的逐渐适应,血压、心率开始逐渐下降趋于稳定,血氧饱和度逐渐开始上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逐渐消失。提出了地导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措施,进驻前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卫勤保障力量、严格进行身体筛查、科学开展耐缺氧训练、加强药品器材配备;进驻途中做好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进行常见疾病防治、预防和处理急性高原反应、加强环境和饮食饮水卫生监督、做好医疗后送协调和准备;进驻后指导官兵科学用氧、做好高原疾病防护、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加强饮食饮水监管、加强心理调适和干预。结论提出的保障措施有效针对地导官兵高原驻训身体变化特点,确保了卫勤保障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研究长期驻守在高原的官兵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水平和健康状况,采用跟随进驻高原部队就地调查的方法,对进驻在海拔3700、4300、5200和5380m的121名青年进行了连续半年或1年高原适应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和红血球压积(HCT)的检测。结果表明,部队进驻3700m等4d和半年,95%以上的青年达到了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的水平;进驻5380m第4d和半年,95%以上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对急进高海拔地区(海拔4 430 m)人员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影响,进而分析该加压舱对改善急性高原病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记录急进高原的20名官兵在平原(海拔480 m)、进入高原后(海拔4 430 m)进舱前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及入舱后15 min、30 min、1h和出舱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比较3组的差异.结果:官兵急进高原后血氧饱和度、心率与平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压高于平原;进入高压舱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压无显著差异结论: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对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效果明确,可有效改善急性高原病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式呼吸放松训练缓解高原缺氧环境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效应,为制定部队官兵急进高原的卫生保障技术方案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模拟3 700 m及4 100 m高原环境,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由专业医师指导20名青年志愿者分别进行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法5~10 min。使用腹式呼吸放松法前后应用PHILIPS指夹式脉搏血氧仪(DB12型)测量受试者血氧饱和度与心率。在海拔3 700 m随机抽取武警某部急进高原的27名武警部队新兵,从受试者第1天进驻高原环境开始,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每天定时进行腹式呼吸放松法训练,连续2 d每天应用脉氧仪测量受试者使用腹式呼吸放松法前后的血氧饱和度与心率。数据统计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不同模拟海拔高度(3 700 m及4 100 m)对于心率的改变有显著主效应(F=10.553,P=0.004),对于血氧饱和度未见明显差异。低氧舱试验中腹式呼吸放松法对于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改变有显著主效应(F=10.187,5.583,P 0.05)。海拔3 700 m高原实场环境中,腹式呼吸放松法对于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改变有显著主效应(F=363.138,122.197,P 0.05)。结论腹式呼吸放松训练可以有效地缓解高原缺氧环境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有利于促进高原习服,值得进一步在部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藏北某部常驻海拔4 500 m以上高原地区官兵血压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由医疗工作人员携带仪器设备到藏北某海拔4 500 m以上地区官兵驻地进行健康检查,项目包括病史询问、常规查体及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并对高原血压异常的发生情况及高原血压异常官兵的症状体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次调查藏北某部常驻海拔4 500 m以上地区官兵643名,高原血压异常251例,占39.04%;其中高原高血压25例(占3.89%),高原低血压189例,占29.39%;单纯高原脉压差异常,占5.75%。汉族224例,藏族18例,彝族5例,壮族2例,哈尼族1例,土家族1例。高原血压异常官兵常见症状依次有记忆下降、头昏、胸闷、失眠、头痛、体重减轻、多梦、心慌、疲乏、食欲下降、耳鸣、眩晕、浮肿等,以上症状发生率达26.29%~0.40%。结论由于高原低氧的影响,包括世居藏族在内的藏北某部常驻海拔4500 m以上地区官兵高原血压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保健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赴青藏高原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医务人员生理变化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对不同海拔、进驻方式及习服阶段医务人员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医务人员的血压随海拔的升高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海拔2000 m以内人员舒张压无显著变化,海拔3000 m以上舒张压显著升高;平原及海拔1000~2000 m、3000~3670m、4400 m人员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心率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加快,2000 m以下、3000 m、3670m、4400 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血氧饱和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1000 m以下、2000 m、3000 m、3670m、4400 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铁路输送和摩托化机动两种进驻方式间医务人员血压、心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进驻方式的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赴藏医务人员入驻2周内以急性高原反应(71.97%)和上呼吸道感染(28.79%)发病为主,入驻2周后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1.51%),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6.28%)。结论医务人员在高原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时,其生理变化特点和发病情况与进驻高原的海拔、进驻方式和驻训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居住高原对青年战士心血管的影响,对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前及居住1年后和返回平原1年的同一群体58名青年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测量心血管有关指标。结果表明:上高原1年后其心脏长径显著缩小(P<0.01);心脏面积缩小,但相差不显著,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显著增加(P<0.001或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右心室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均显著增加(P<0.001)。返回平原1年后,以上各指标均较上高原前增大,除心脏长径增大不显著外,其余均增大非常显著(P<0.001),说明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1年返回平原1年后心血管形态及功能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范围,为建立该人群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56名男性战士为受试对象,分别在进入高原前(海拔1100 m)、急进高原后(海拔4100 m)7 d和30 d进行静脉采血,以分析进驻高原后各时间点各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上高原前比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进驻高原时间的延长,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值都显著增加,但白细胞(WBC)值、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值、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值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 应建立急进高原人群不同时间血常规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对高原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研究长期驻守在高原的官兵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水平和健康状况,采用跟随进驻高原部队就地调查的方法,对进驻在海拔3700、4300、5200和5380m的121名青年进行了连续半年或1年高原适应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和红血球压积(HCT)的检测。结果表明,部队进驻3700m第4d和半年,95%以上的青年达到了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的水平;进驻5380m第20d,69%的青年达到基本适应,进驻1年时,90%以上达到基本适应和已经适应。随着海拔高度上升,SaO2递减,进驻5380m第8d,第20d、半年和1年SaO2无显著差异。进驻5380m1年的13名青年,Hb和HCT全部达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但高原适应指数未见下降。结果提示,使用的高原适应指数仅可作为一般的粗测,不可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患者。高原适应水平的确切评价还应结合其它心肺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原环境对驻训官兵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男性高原驻训官兵进行健康体检。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受试者的人体成分,主要指标有体重指数(BMI)、体脂肪量等33项。结果:与进驻高原前相比,进入高原后官兵的人体成分指标中除左下肢肌肉分布、右上肢细胞外水分/细胞内水分(ECW/TBW)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31项均明显降低。结论:高原环境下官兵人体成分水平明显降低,需引起高度关注,给予针对性的干预,科学安排官兵膳食和训练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部队官兵代谢紊乱及舒张期血压降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原部队官兵代谢紊乱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取在高原4 000 m以上,驻守时间1年、按照年龄、海拔不同并在5 d以内到达临潼的150名男性高原官兵,对其体检资料如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脂等指标进行统计,并与200名平原组官兵进行对比。结果随着年龄及海拔高度的增加,三酰甘油(TG)、尿酸(UA)、血糖、脂肪肝患病率逐渐增高,但尤以体质量指数(BMI)增加(37.33%)、UA)增高(20%)和舒张压降低(26%)为甚。结论高原官兵代谢紊乱中以高尿酸、舒张期血压降低检出率高,应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减少脂肪、蛋白摄入量,增加糖类饮食和新鲜蔬菜、水果的供应,适量增加体能训练,定期体检,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2.
有关高原实验动物血液指标的变化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Wistar大鼠在海拔3 658 m习服期间血液指标进行了定期检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对象:8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平均体质量250 g,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西安空运至海拔3 658 m拉萨习服地常规饲养。(2)方法:大鼠分别于进驻高原前1 d及进驻高原后1周4、周、8周、12周以乙醚吸入麻醉,心脏穿刺采血,每次采血量不超过1 mL。其中少量血样EDTA-K2抗凝后,以Sysmex F820血细胞分析仪(日本)电阻抗法测定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同时取样用煌焦油蓝染色后油镜下计…  相似文献   

13.
急进高原部队官兵抑郁和焦虑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进高原部队官兵的心理状况,为常驻低海拔地区的部队,特别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急进高原执行任务的心理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某部队急进青藏高原驻训期间190名官兵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结果官兵急进高原前在海拔1 000 m驻地的焦虑评分(41.25)与到达2 8003、8004、500 m高度和返回到驻地时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到达海拔4 500 m时的抑郁评分(14.32)与到达3 800 m时的评分(11.9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各海拔高度官兵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两量表评分随海拔高度增加均呈轻度加重趋势,脱高原后有短期增高改变。结论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心理应激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驻训高原对官兵血压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选择连续3年短期驻训高原的官兵为对象,定期测量官兵进驻高原前、后和返回平原后2个月内的血压,分年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驻高原和返回平原后的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增高,尤其是吸烟、血脂异常的中年人群.(2)返回平原2个月后青年人的高血压大多能恢复正常,而中年人则大多形成持续性高血压.结论 高原缺氧环境及其本身吸烟嗜好、血脂异常、精神紧张可能是造成快速进入高原人员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了解高原知识、强化耐氧训练、戒烟、进驻高原前体格筛检对准备快速进入高原的人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驻训高原对官兵血压的影响及对策。方法选择连续3年短期驻训高原的官兵为对象,定期测量官兵进驻高原前、后和返回平原后2个月内的血压,分年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驻高原和返回平原后的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增高,尤其是吸烟、血脂异常的中年人群。(2)返回平原2个月后青年人的高血压大多能恢复正常,而中年人则大多形成持续性高血压。结论高原缺氧环境及其本身吸烟嗜好、血脂异常、精神紧张可能是造成快速进入高原人员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了解高原知识、强化耐氧训练、戒烟、进驻高原前体格筛检对准备快速进入高原的人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海拔高度驻地部队进驻同一更高海拔地区后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改变,为制定高原睡眠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原驻地海拔3700 m官兵109名和原驻地海拔500 m官兵99名作为调查对象。当调查对象进驻海拔4400 m高原2周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问卷调查,并以PSQI总分≥7作为睡眠质量下降的参考界值;采用数字广度、数字译码和目标追踪进行认知功能测试。结果原驻地海拔500 m官兵PSQI总分为(6.39±3.13),明显高于原驻地海拔3700 m官兵(5.13±2.61),P0.05;前者PSQI总分≥7的检出率为33.6%,高于后者的26.6%(P0.05)。在所有PSQI因子项中,原驻地海拔500 m官兵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原驻地海拔3700 m官兵,其中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原驻地海拔3700 m官兵相比,原驻地海拔500 m官兵的认知功能测试成绩也有降低趋势,其数字广度测试成绩为(17.85±4.43),明显低于原驻地海拔3700 m官兵(19.94±4.73),P0.05。结论进驻高海拔地区对部队官兵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有负面影响,原驻地海拔500 m部队官兵较原驻地海拔3700 m部队官兵受影响程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高原 ,由于受低氧的影响 ,部队从事与平原相同的体力劳动时 ,其负荷加重。为提高部队在高原的作业效率 ,我们在海拔 5 380m观察了青年官兵富氧前后PWC170 等指标的变化。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为 10名从海拔 14 0 0m进驻 5 380m 1个月已基本习服的 19~ 2 0岁汉族男性士兵。进入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 (2 )富氧室制作 :选择一间门窗密闭的制式房间 ,容积 5 0 .5m3,室内温度 15℃。用上海嘉定学联仪表厂生产的CYES-Ⅱ型O2 、CO2 气体测定仪测定室内O2 浓度为2 1% ,CO2 浓度为 0。室内放置 4只氧气瓶 ,同时以10L·min- 1的流量为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特勤疗养人员体适能评估与训练相关性分析情况。方法选择在临潼疗养院疗养的特勤疗养官兵98名,其中海潜人员35名,涉核人员25名,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人员38名,分别于入院1 d内给予体适能检测评估,并与同年龄段国民青年体质标准进行对照综合分析。结果不同特勤人员各项综合体能检测评价结果中身高、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俯卧撑、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综合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人员选择反应时、台阶指数较高(P0.01),海潜人员肺活量、握力、闭眼单脚站立、体重较高(P0.05);涉核人员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综合评分较高(P0.05)。涉核人员综合体质评估优秀率较海潜人员高15.1%,较高原人员高33.2%;较同龄国民青年高23.4%。结论根据特勤人员的工作性质、针对不同疗养人员的疗养目的,结合疗养院特点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及运动处方,注意训练科目同疗养因子应用相结合,全身与局部作用相结合,训练中合理组织、严格要求、精心指导、保证安全,对保障官兵健康、促进和恢复体适能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急进高原地区卫生应急队员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氧饱和度、心率相关关系。 方法 在高原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期间,对24名卫生应急队员进行了相关指标监测,分析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的AMS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氧饱和度、心率相关关系。 结果 急进海拔3 500 m以上高原地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50%(12例)的调查对象出现AMS自觉反应中的一种或以上,早晚血氧饱和度( t =0.992, P =0.332)和心率( z =1.09, P =0.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自觉症状组别间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平均值、差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应作为急进高原人员身体状况监测的重要指标,但若依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客观指标判别急进高原人员AMS状况时,需结合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呼吸困难、睡眠障碍等AMS典型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芪参复康胶囊与红景天高原环境下抗焦虑抗抑郁,观察芪参复康胶囊在高原应激条件下抗焦虑抗抑郁的效果.方法 从某部高原外训部队抽取一个连队86例,随机分为芪参复康胶囊组35例,红景天组30例,安慰剂组21例.进驻高原前两周开始预防性服药,进驻高原继续服药两周(海拔4300 m),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定焦虑和抑郁情绪.结果 官兵在进驻高原后均引起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进驻高原后,芪参复康胶囊组的焦虑分数显著低于安慰剂组(t=3.61,P〈0.05),与红景天组相比,焦虑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P=0.32).芪参复康胶囊组的抑郁分数比安慰剂组与红景天组均降低(P〈0.05).结论 芪参复康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抗焦虑作用与红景天相当,抗抑郁作用优于红景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