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低温保存及常温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在不同的保存液中嘌呤核苷磷酸酶(PNP)活性和透明质酸(HA)吸收率的变化.方法 将大鼠肝脏在三种不同保存液中低温保存16 h和24 h后,用37℃Krebs-Henseleit液连续循环灌注90 min,分别于不同灌注时间检测灌洗液中PNP活性和外源性透明质酸的吸收率的变化.结果 经过16 h的低温保存后,再灌注60 min前,HTK保存的肝脏中PNP明显高于uw和Celsior;60 min后HTK和Celsior保存的肝脏中PNP明显高于UW;经过24 h的低温保存后,再灌注15 min后,HTK保存的肝脏中PNP明显高于Celsior,而Celsior又明显高于UW.低温保存16 h后,再灌注时,3种保存液保存的肝脏对外源性透明质酸的吸收率均为负值,表明肝窦内皮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保存24 h者,UW液保存肝脏外源性透明质酸的吸收率明显高于Celsior液和HTK液.结论 随着低温保存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肝脏中PNP活性逐渐增高,而外源性透明质酸的吸收率下降;二者可作为评价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器官保存液对大鼠肝脏透明质酸吸收率的影响 ,以评价它们对肝窦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肝脏原位灌洗后 ,分别在UW液、Celsior液或Histidine Tryptopan Ketoglutarate液 (HTK液 )中低温保存 16和 2 4h ,然后用含透明质酸的Kreb Henseleit液在 37℃下连续循环灌注 90min ,分别于灌注 0、15、30、6 0和 90min时检测肝脏对外源性透明质酸的吸收率。结果 低温保存 16h ,再灌注 0、15、30、6 0和 90min时 ,3种保存液保存的肝脏对外源性透明质酸的吸收率均为负值 ,表明肝窦内皮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但UW液和Celsior液对肝窦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较HTK液为优 (P <0 .0 1) ;保存 2 4h者 ,UW液对肝窦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优于Celsior液和HTK液。结论 UW液对肝窦内皮细胞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三组,各组通过门静脉插管,对肝脏进行原位灌洗,心脏搏动组以4℃HTK液灌洗;心脏停跳组在心脏搏动停止60min后,以同样方法灌洗肝脏;SOD实验组灌洗方法同心脏停跳组,但灌洗液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7500IU。灌注结束后,快速切取肝脏,于4℃HTK液中保存24h,然后在体外以Krebs-Henseleit缓冲液再灌注45min。测定再灌注过程中的门静脉压力,收集再灌注液,进行血气分析,测定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乳酸脱氢酶(GLDH)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切取肝组织,检测其能量底物总和(TAN)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再灌注期间,SOD实验组的门静脉压力为(6.4±0.9)cmH20,明显低于心脏停跳组的(12.1±0.7)cmH20(P〈0.01)。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灌注液中AL]r和GLDH的浓度不断升高,但SOD实验组明显低于心脏停跳组(P〈0.05)。心脏停跳组肝脏氧消耗量明显低于心脏搏动组(P〈0.01),而SOD实验组氧消耗量明显增加(P〈0.01)。SOD实验组的TAN为(7.6±0.4)μmol/g,明显高于心脏停跳组的(5.3±0.7),μmol/g(P<0.05)。SOD实验组灌注液中LPO的含量为(0.42±0.10)nmol/g,明显低于心脏停跳组的(0.98±0.18)nmol/g(P<0.01)。心脏搏动组只有极少量的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凋亡,SOD实验组中凋亡细胞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而在心脏停跳组,则有大量的肝窦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结论:在体外,SOD能显著减轻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可能与SOD抑制了氧自由基所致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1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分钟及再灌注1、3、6、12及2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ET-1、HA和ALT含量均明显增高,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后肝脏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变化及丹参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Wistar雄性大鼠54只,用完全随机方法选6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切除肝脏后立即灌注;随机选24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切除肝脏后置入4℃UW液中分别保存8、16、24、32 h后再行肝脏循环再灌注;余下的24只作为实验组,切除肝脏后置入含丹参的4℃UW液中分别保存8、16、24、32 h后再行肝脏循环再灌注。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后肝脏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结果正常组肝脏中的ICAM-1 mRNA表达为3.61±1.56,对照组和实验组8、16、24、32 h时肝脏中ICAM-1 mRNA表达分别为15.71±1.78、33.70±3.35、45.83±4.37、66.98±5.89和11.69±1.25、16.55±1.37、24.73±2.74、32.65±3.39,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时相均分别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均随保存时间延长,ICAM-1 mRNA表达逐渐增加(P〈0.05),实验组16 h后ICAM-1 mRNA表达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相(P〈0.05)。结论丹参能够降低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后肝脏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可能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细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氧自由基除直接损害细胞外 ,还可以间接激活细胞内核酸内切酶 ,导致缺血再灌注时的细胞凋亡 ,有研究表明再灌注时 ,氧自由基对线粒体的损害可以产生凋亡诱导因子造成细胞凋亡。Burns等〔1〕证实肾小管的凋亡在低温缺血尤其是长时间缺血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一些临床移植表明细胞凋亡只发生在再灌注 1h内〔2〕,但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凋亡可在再灌注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3〕。最近的两项研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佐证 ,Gao等〔4〕发现低温保存的大鼠肝脏由于乏氧引发蛋白酶的释放 ,这些蛋白酶作用于肝…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的方法 .方法 SD大鼠肝脏经门静脉和胆道分别插管后切取备用,以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和牛磺胆酸盐的克-亨(Krebs-Henseleit)液为离体再灌注液.长征-1(CZ-1)型离体再灌注系统的原型包括循环灌注系统和热交换系统2套子系统,改装后省略了热交换系统,循环灌注系统包括1个恒温水浴锅、1个数显恒流泵、1个四口烧瓶、1个液体流量计、1个自制水柱式压力计、1个由玻璃漏斗及玻璃培养皿组成的器官盛放皿、1套铁架台和包括过滤及除泡装置的1套循环管路.用改装后的CZ-1型离体再灌注系统对6只大鼠的肝脏进行120 min的再灌注,灌注过程中检测肝脏胆汁的分泌量,灌注完成后取肝组织于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 离体再灌注肝脏的胆汁分泌量为(0.248±0.094)μl·min-1·g-1,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学和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6 只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肝脏缺血+川芎嗪再灌注组(简称治疗组)3 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0 min、6 h及24 h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观察每组大鼠1周存活情况及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行肝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 治疗组术后1 周大鼠存活情况好于I/R组(P<0.05); 治疗组及I/R组血浆ALT、AST及LDH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治疗组低于I/R组(P<0.05)。光镜下见,缺血再灌注后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明显瘀血,肝细胞坏死I/R组重于治疗组。肝细胞凋亡指数I/R组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Jenn ings首先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reperfusion in jury)的概念: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Toledo-pereyra则指出:在临床移植中,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器官的供体维持、热缺血、保存、移植、再灌注期间总的损伤。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在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肾、肝、肺、胃肠、脑、肢体和皮肤等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 IR I)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  相似文献   

10.
兔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应用导管将受体腹主动脉血液分流至供肝,建立了兔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对再灌注前、后供肝及受体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再灌注后供肝血流量及受体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重复性,且能准确地反映肝移植时供肝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含饱和氢气肾保存液对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周龄8~10周,体重200~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H1组)大鼠仅切除右肾;普通肾保存液组(H2组)大鼠采用冷缺血再灌注模型,用4℃普通HC-A肾保存液对左肾行冷灌注和冷保存;含饱和氢气肾保存液组(H3组)大鼠操作同H2组,灌注液及保存液换用自制的4℃含饱和氢气HC-A肾保存液.于再灌注24 h时抽取下腔静脉血样,测定血清BUN、Cr、TNF-α和IL-6浓度;切取左肾,测定肾组织MDA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H1组相比,H2组和H3组大鼠血清BUN、Cr、TNF-α和IL-6浓度及肾组织MDA和8-OHdG含量均升高(P< 0.05);与H2组相比,H3组血清BUN、Cr、TNF-α和IL-6浓度及肾组织MDA和8-OHdG的含量均降低(P<0.05).H1组肾组织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H2组肾小管损伤明显,H3组肾小管损伤较H2组减轻.结论 含饱和氢气肾保存液可明显减轻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Celsior液和UW液保存供肝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拟行肝移植的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以Celsior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肝(Celsior液组)移植,另一组接受以UW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肝(UW液组)移植,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肝功能分级以及原发病、肝移植术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供肝组织学变化、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3个月内缺血性胆道狭窄的发生率。结果Celsior液组供肝冷缺血时间为(8.83±1.53)h,UW液组为(9.08±1.8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红素总量、出血时间及胆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Celsior液组缺血性胆道狭窄发生率为6.7%(2/30),UW液组为1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相似。结论在冷缺血时间一致的情况下,Celsior液保存供肝的效果与UW液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应用灯盏花素对供肝进行预处理,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作为肝移植供、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4组.A组和C组供肝未经灯盏花素预处理,B组和D组供肝经含20 mg/L灯盏花素的UW液预处理;A组和B组供肝冷缺血时间为30~40 min,C组和D组为12 h.术后检测各组受鼠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凋亡蛋白酶-3 (Caspase-3)活性及核因子-kB(NF-kB)相对表达量,观察各组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术后3d,C组与D组受鼠死亡率分别为40.0%(8/2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组间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与C组比较,术后早期D组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细胞凋亡均明显改善(P<0.01),血清TM含量、Caspase-3活性及NF-kB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A组和B组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较轻,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灯盏花素对供肝进行预处理,能够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由冷保存时间较长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肝脏微循环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终末期肝病成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42例,肝移植术后第1天起给予UDCA 10~15 mg·kg-1·d-1,维持治疗3个月,为UDCA组;另一组38例肝移植患者不使用UDCA,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术后3周内的肝生化指标、"严重IRI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R)及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内血管及胆管并发症、患者死亡率、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病复发情况.结果 UDCA组供肝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分别为(3.33±0.92)min和(10.3±1.9)h,对照组分别为(3.68±1.16)min和(9.8±2.4)h,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DCA组术后第7、14及21天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7天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它时段AST、γ-GT及各时段胆红素总量、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DCA组"严重IRI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为9.5%(4/42),对照组为26.3%(1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周内ACR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内胆管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死亡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DCA可有效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严重IRI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的发生率;但在冷缺血时间<12 h的情况下,未能显示出保护胆管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阻塞性黄疸合并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SD大鼠模型。 方法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梗阻7天组(7 d组)、梗阻14天组(14 d组)及梗阻21天组(21 d组),每组10只。通过双重结扎并切断胆总管建立SD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探索最佳梗阻时间。梗阻7 d后另择SD大鼠62只,再随机分为4组:未缺血组(0 min组,10只)、缺血15 min组(15 min组,12只)、缺血30 min组(30 min组,16只)、缺血45 min组(45 min组,24只),分别行肝门部血管阻断0、15、30、45 min后再灌注,建立后续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生化指标、生存率及病理学改变。 结果梗阻7 d时适合下一步建模。建立阻塞性黄疸模型后,随着肝门部血管阻断时间的延长,肝功能进行性下降,大鼠死亡率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阻断时间的延长,肝脏损害的病理学表现更为严重。其中肝门部血管阻断30 min时24 h死亡率50%,再灌注2 h后病理学上出现严重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改变。 结论对于梗阻性黄疸的SD大鼠,在梗阻7 d后行肝门部血管阻断30 min再恢复血流,可有效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均分为3组,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l检测缺血30min再灌注组及缺血60min再灌注组及对照组的肝脏中共刺激分子B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肝脏B7-1、B7-2表达处于极低水平(0.035±0.005、0.025±0.004),缺血再灌注后肝脏B7-1、B7-2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缺血再灌注60min组的B7-1、B7-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缺血30min再灌注组(B7-1:0.070±0.017比0.051±0.008,B7-2:0.042±0.004.比0.037±0.004,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共刺激分子B7蛋白表达升高,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移植肝免疫原性升高,这些均能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钙蛋白酶与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肝在不同冷缺血期、复温期及再灌注期钙蛋白酶活性变化,以及钙蛋白酶抑制剂对离体灌注肝功能及原位肝移植大鼠生存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共5个实验部分:(1)冷缺血实验;(2)冷缺血后复温实验;(3)冷缺血后再灌注实验;(4)钙蛋白酶抑制剂实验;(5)原位肝移植实验。结果 冷缺血12h始,肝组织中钙蛋白酶活力明显增加,并随着冷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增加(P<0.01)。冷缺血复温30min始,肝组织中钙蛋白酶活力明显增加,并随着复温时间延长而逐渐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冷缺血0和12h再灌注60min钙蛋白酶明显增加(P<0.05)。钙蛋白酶抑制剂明显增加(P<0.05)。而冷缺血24h再灌注30min钙蛋白酶便明显增加(P<0.05)。钙蛋白酶抑制剂可明显地降低离体灌注肝AST水平及增加胆汁量(分别P<0.01)。结论 肝移植冷缺血期、复温期及再灌注期钙蛋白酶均明显增高,钙蛋白酶抑制剂可明显地改善移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UTI和丹参在肝脏缺血再灌注中对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大鼠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n=3),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n=7),C组为UTI组(n=6),D组为丹参组(n=6),E组为UTI+丹参组(n=8)。除A组外,在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后分别取血检测AST、ALT、LDH、HA及ET,并取肝组织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C组、D组较B组各指标明显下降(P〈0.01),E组各指标较C组或D组均有下降,(P〈0.05)。光镜和电镜观察形态学损伤程度,B组最重,C组、D组次之,E组最轻。结论:UTI、丹参在缺血再灌注中能有效减轻对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二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