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探讨了NO在其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 :BN及Lewis雄性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g。2 .实验分组及方法 :(1)分组 :A组 :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供体BN ,受体Lewis ,2 4只 ) ;B组 :异基因移植FK5 0 6治疗组(2 4只 ) ;C组 :异基因移植氨基胍治疗组 (2 4只 ) ;D组 :同基因移植对照组 (供受体均为Lewis,2 4只 )。 (2 )方法 :FK5 0 6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0 1mg/kg体重 ,肌肉注射 ,1次 /d ;氨基胍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2mg/kg体重 ,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院1996年7月26日为一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但患者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20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由于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急性排斥反应很快得到控制并逆转,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  相似文献   

3.
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移植肝细胞凋亡,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三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应模型,普通组织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中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肝中Fas-L,TGF-β1的表达。结果 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移植肝出现细胞凋亡,并表达Fas-L、TGF-β1,随着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加重,其细胞凋亡增多,Fas-L,TGF-β1表达增高。结论的细胞凋亡作为细胞死亡的一种机制,存在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其机制与Fas-L,TGF-β1有关,可作为判断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地进行了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例肝炎后肝硬变,3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 4例肝移植后共出现5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游离IL-2R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IL-6,IL-8,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可达70%,对于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成为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成功的关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自2000年7月~11月共进行8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7例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现就诊治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34~63岁,中位年龄44岁。供体为男性,年龄20~25岁,供肝热缺血时间3.3min±1.23min,冷缺血时间479min±113min;供肝灌注及保存均用4℃的UW液。本组…  相似文献   

6.
淋巴因子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表达与肝移植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有效手段,但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术后血管及胆道并发症高发(如术后血管闭塞、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移植费用据高不下及影响病人术后生存质量的最主要原因。淋巴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激活仍是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首要因素,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通过检测器官移植受体术后血浆淋巴细胞因子(lymphokine,LK)水平,作为诊断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具有可行性。但体内监测到的LK水平易受感染、缺血损伤、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特异性,从而限制了LK的临床应用。而供受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则可排除各种体内因素的影响,因此检测MLC中LK的表达水平在研究肝移植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淋巴因子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表达与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1A29、环孢霉素A(Cs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移植模型不同程度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利用同系大鼠肝移植作为对照组;非同系大鼠间肝脏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模型。分组应用1A29、CsA及联合应用。观察不同程度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同系大鼠间(SD→SD)未出现排斥反应;而非同系大鼠间(Wistar→SD)肝移植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大鼠酶谱和胆红素明显增高,病理提示具有典型的排斥反应改变;CsA(10mg/kg体重)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CsA(3mg/kg体重)的单独应用对排斥反应无效,但CsA与1A29(30μg/kg体重)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的控制排斥反应。单独应用1A29对排斥反应亦无效。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物肝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未出现排斥反应的移植物肝细胞凋亡无明显增加。结论肝细胞凋亡与移植肝脏的排斥反应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肝细胞凋亡的发生与1A29的应用无明显关系。1A29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CsA的用量,单纯应用1A29不能有效控制肝移植的排斥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肝移植学界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机制阐释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但为获得长期生存仍需长期乃至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即使如此,临床上AR仍时有发生,并导致相当一部分受者移植肝功能丧失,更重要的是受者术后还受到感染、肿瘤和其他一系列不良反应及沉重经济负担的影响。因此,为肝移植AR机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更全面深入阐明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内在机制,进而依据新的机制研制出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势在必行。本文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肝移植AR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致敏患者由于体内预存有HLA抗体,肾移植术后容易发生急性体液反应,引起移植物损伤。本文就致敏患者急性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防治进行综述,目的是提高对该排斥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irived factors-1,SDF-1)的受体CXCR4在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Banff病理分级将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分成4组,应用RT-PCR方法 半定量分析各组标本中CXCR4的mRNA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未排斥组肝穿标本大多呈现CXCR4的轻、中度表达;排斥组肝穿标本CXCR4高度表达的例数较多,而且随着排斥程度的加重,肝穿标本CXCR4表达的相对R值呈现递增趋势.结论 CXCR4在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生物学手段抑制CXCR4在移植肝脏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防治急性排斥反应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T淋巴细胞在急性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设对照组,利用4096条大鼠cDNA克隆的基因芯片从来自排斥组和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中抽提、纯化mRNA,逆转录成cDNA,荧光标记后与芯片杂交,扫描后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在4096个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90条,其中10条差异表达明显、已知功能的免疫相关基因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3条)和CD3抗原(1条)相关基因;干扰素调节因子1、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生长因子相关基因各1条;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急性期蛋白抑制因子3相关基因各1条;补体因子1基因1条。结论 T淋巴细胞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效、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细胞毒T淋巴细胞在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肝移植中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三袖套法建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同基因组与异种移植组(XT组)移植肝术后CD8和CD4型淋巴细胞浸润及Fas-L,穿孔素的表达情况,并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XT组移植肝术后第2d汇管区出现淋巴细胞浸润,逐日增多,至术后5-6d达高峰;术后第4d穿孔素及Fas-L开始表达,术后第5-6d达高峰;穿孔素的表达始终高于Fas-L。结论:异种肝移植中T淋巴细胞参与了其免疫排斥反应,通过表达穿孔素或Fas-L使靶细胞坏死或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可靠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组,依据病理学变化,对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作出诊断,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连续检测术后1、2、3、5、7天移植肝内T淋巴相关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及IL-6基因表达。结果 IL-2及IFN-γ的基因表达对急性排斥有特异性,并先于病理学变化。移植肝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直视下套入式吻合肝动脉加袖套法吻合门静脉建立的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研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Fractalkine(Fkn)的表达情况。方法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ml/kg);实验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3mg/kg)。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3、5及7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及Fkn表达情况;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存活18只,实验组存活19只。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一般情况好,存活时间为19.50±4.51d,与对照组7.60±1.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移植肝小叶结构清楚,汇管区增大,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移植肝组织RAI明显降低。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RAI为3.80±0.35、5.90±0.87及7.50±1.30,实验组为3.10±0.21、3.90±0.41及4.50±0.52。两组术后第7天R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两组移植肝组织中均见细胞浆或细胞膜有棕色颗粒的Fkn表达,但实验组表达较弱。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Fkn细胞数为8.20±0.57、21.30±3.30及25.70±4.91,实验组分别为8.30±0.56、10.30±0.67及11.70±1.23;两组第5、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kn参与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之一。环孢素A可以通过抑制Fkn表达来抑制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组织化学检测MHC-Ⅱ抗原表达水平,其余受体观察生存期.结果 NS组、对照组和shRNA组大鼠肝移植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7.75、7.25和15.75 d,shRNA组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shRNA组大鼠的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明显减低(P<0.01),CⅡTA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及MHC-Ⅱ抗原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沉默供体肝脏CⅡTA基因表达可以有效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干预免疫识别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移植术后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寻求一种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非侵袭性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引流模型,实验分为4组: 空白对照组(n=20),行单纯胆汁引流;同基因移植组(n=30);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CsA)组(n=30);异基因移植组(n=30),术后未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术后第1、3、5、7和10天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行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空白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无穿孔素mRNA表达;异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 在术后第3天开始表达,而后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明显增高,术后第7~10天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异基因移植+CsA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持续呈低水平,各时间点表达与异基因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Banff组织学诊断分级变化规律一致.各组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检测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表达可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较敏感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Banff方案对临床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Banff方案在同种原位肝移植(OLT)后,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评价及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23例OLT患者围手术期内,在B超引导下共进行肝穿刺活检20例次,穿刺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全自动组织脱水机真空/加压处理。石蜡包埋,4h内制成高质量HE染色切片,进行观察和诊断,严格按照Banff方案进行分级,每例均确保在穿刺5h内作出病理诊断,对确定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于穿刺当日调整治疗方案,给予额外的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诊断为亚临床型排斥反应者进行密切观察。结果 20例次肝穿刺活检中,6例次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经上述处理,所有病例均获缓解,迄今尚无1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失功。结论 Banff方案对OLT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评分标准简单明了,可重复性强,便于横向,纵向比较,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以及网络临床病理讨论分析。值得国内临床肝移植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分析供、受者年龄,受者性别,术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玛丽医院从1991年10月至1998年9月发生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患者做了83例次肝移植,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0例次,发生率为53%。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使用普乐可复(FK506)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使用环孢素A和硫唑嘌呤组为低,供,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