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teacuterejection,LAR)的发生率、处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5例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LAR发生在术后6.6—27个月,平均(14.7±7.5)个月。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5±12.7)岁。原发疾病为重症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者8例,占53.3%(8/15);发生于血型不合移植者2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单一普乐可复(FK506)治疗8例,单一环孢素A(CsA)治疗3例,已经停用激素13例,占86.7%。属于免疫抑制剂量不足者共10例,占66.7%。免疫抑制剂浓度正常范围者5例。按Banff分级标准排斥反应的程度为轻度者9例,中度6例,无重度排斥反应发生。治疗方法均首先加强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提高药物浓度、FK506/CsA转换、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需长期口服激素。总的治愈率为80%,3例患者逐渐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其中1例行再移植后死亡。结论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但预后较好的并发症之一,免疫抑制不足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逆转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肝移植术后顽固性排斥反应的新方法。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2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这4例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应用低剂量他克莫司(FK506)+西罗莫司(SRL)进行治疗,FK506和SRL的血药浓度分别控制在3~5μg/L和6~12μg/L。排斥反应纠正后停用SRL,并将FK506调整至常规用量。结果4例患者的排斥反应均得以纠正,在应用本方案的过程中出现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例,经抗病毒治疗后痊愈;原有糖尿病加重1例,新发生糖尿病1例,停用SRL同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肝移植术后经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应用低剂量FK506+SRL进行治疗,排斥反应可以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3.
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在大鼠肝移植后移植肝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先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一组供、受者均为近交系SD大鼠(近交系移植组),另一组为同种移植组,SD大鼠接受Wistar大鼠供肝移植。分别于术后第2、5、7、14d处死受者,取出移植肝,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IDO mRNA表达、IDO蛋白的水平以及IDO在移植肝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近交系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第5d,至第14d基本无表达;同种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高峰出现在第7d,持续2周以上。两个组移植肝组织中IDO蛋白的表达与各自的IDO mRNA变化相一致。术后第5、7、14d,同种移植组IDO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近交系移植组(P〈0.01),强阳性染色主要见于汇管区单个核细胞,以胞浆内染色为主。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时IDO基因表达明显增强,IDO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大鼠肝脏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分为三组:对照组,供受体均为LEW大鼠;移植组;供体为LEW大鼠,受体为BN大鼠;大黄素组,在移植组基础上,移植术后每日以大黄素50mg·kg-1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各取6只移植大鼠的肝脏,TUNEL法染色,检测肝脏细胞凋亡。以肝脏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占总肝脏细胞数的百分比作为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移植组肝细胞于术后第1天即已出现凋亡,第3天明显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大黄素组各时间点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小于对应的移植组(P<0.01)。结论大黄素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在大鼠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肝移植急性排斥(AR)的关系。方法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和AR模型,分为4组:手术创伤组,肝移植无排斥组,肝移植急性排斥组,免疫抑制剂组。EHSA法检测血清Mig、IP-10、I-TAC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用Cellquest软件分析阳性细胞百分率。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第7天肝脏组织CXCR3-mRNA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手术后外周血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表达出现明显升高。(2)AR组在术后第3~5天起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表达均高于其他各组(P〈0.01)。(3)AR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天,外周血Mig、IP-10、I—TAC和CXCR3的表达随着AR组RAI积分的升高而逐步升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9,0.82,0.92(P〈0.05)。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高表达与AR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AR较特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SRAR)的诊疗方法.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施596例成人肝移植中,共有96例患者发生113次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其中11例患者出现SRAR,回顾性分析以上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6.1%(96/596),发生时间3~410 d,中位时间为17 d.11例发生SRAR的时间6~72 d,中位时间为19 d,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8例患者接受IL-2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7例患者治疗后排斥反应逆转.2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与SRAR相关的死亡率为36.4%(4/11),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OKT3治疗后严重感染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差,IL-2单克隆抗体和OKT3对部分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稳定的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确立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Banff分级评分方案评价排斥反应的强度。结果 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模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1~3 d处于上升期,术后第3~7 d上升最为迅速,术后第7~9 d处于平台期。结论 Lewis→BN的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3~9 d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与肝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一氧化氮与肝移植排斥反应刁同进1综述吴孟超2姚晓平2审校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一氧化氮(NO)是一种有毒的环境污染物,并不知道NO机制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具有重要意义,直到1987年Ignarro等首先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NO,并证明NO确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在大鼠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肝移植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AR)的关系。方法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和急性排斥模型,分为4组:手术创伤组,肝移植无排斥组,肝移植急性排斥组,FK506组。ELISA法检测血清IP-10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用Cellquest软件分析阳性细胞百分率。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第7天肝脏组织CXCR3-mRNA的表达。结果①各组大鼠手术后外周血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表达明显升高;②AR组在术后第5天起IP-10及其受体CXCR3表达均高于各对照组(P0.01);③AR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天,外周血IP-10和CXCR3的表达随着AR组RAI积分的升高而逐步升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2(P0.05)。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的高表达与AR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AR较特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肝硬化大鼠的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为进行其它研究创建一个平台.方法 以皮下注射CCl4联合饮用苯巴比妥钠和乙醇溶液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应用改良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同系移植者的供、受者均为SD大鼠(SD实验组),以接受肝移植的正常SD大鼠为对照(SD对照组);同种移植者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BN大鼠(BN实验组),以接受肝移植的正常BN大鼠为对照(BN对照组).术后观察受者的存活情况以及移植肝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压力为(182.0±10.7)mm H2O,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的(70.8±5.5)mm H2O(P<0.01),移植后7 d降至(82.7±10.7)mm H2O.同种移植组术后5~12 d,移植肝组织中均可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同系移植者存活时间中位数均>100 d;同种移植者中,BN对照组和BN实验组受者肝移植后存活时间中位数均为10 d.结论 以Lewis大鼠为供者、肝硬化BN大鼠为受者制备的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可作为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相关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供肝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供、受者各12只,同系移植组供肝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0~2和80 min,同种移植1~4组供肝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0~2和80 min、0~2 min和10 h、15和80 min及15 min和10 h,假手术组仅开腹游离肝脏后关腹,不行肝移植.肝移植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术后1、3、5、7 d,分别处死每组3只受者,取移植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杏观察病理改变和IRI程度,按照Banff系统分级标准对AR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移植肝组织Fas、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及同种移植1~4组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RI损伤程度依次加重.术后1、3、5、7 d,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及同种移植4组未发现AR,同种移植1~3组AR明显;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同种移植1~3组AR评分均逐渐升高,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同种移植1~3组AR评分依次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移植肝组织中Fas、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蛋白及mRNA均无表达,F组仅有少量表达,同种移植1~3组较其他组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同种移植1~3组的表达量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后AR的程度与一定程度内的IRI呈正相关,但如IRI造成移植肝严重损伤,则AR的发生明显降低,Fas/FasL和穿孔素/颗粒酶B细胞凋亡途径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122例肝移植受者IL-10基因启动子的2个多态位点-1082和-592的各种基因型的分布,并分析它们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IL-10-592位点,A/A,C/A,C/C等基因型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19%,29%,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IL-10-1082位点,尽管G/G基因型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3%)高于A/A型(18%),但差异仍不显著(P>0.05).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无确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在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分为Wistar→Wistar同基因组 (Ⅰ组 ) ,SD→Wistar急性排斥组 (Ⅱ组 )和SD→Wistar环孢菌素治疗组 (Ⅲ组 ) ,SD→Wistar骨化三醇治疗组 (Ⅳ组 ) ,在移植后 1,5 ,7,15 ,30d各个时点检测肝脏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细胞因子表达等指标。结果Ⅳ组大鼠移植后 4 /6生存期大于 10 0d ,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平均AST(12 7± 4 1)U/L~ (36 0± 10 4 )U/L ,平均BIL(13± 5 )mmol/L~ (38± 11)mmol/L(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移植后各时点平均排斥反应活动度积分 0分~ (3 3± 1 6 )分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肝组织内IFN γmRNA表达明显减弱 ,IL 10mRNA表达明显增强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结论原位肝移植后骨化三醇治疗可以诱导细胞因子分泌向TH2型偏移 ,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rhIL-10在大鼠肝移植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我们通过大鼠原位肝移植,探讨了重组人白介素10(rhIL-10)对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供体ACI(RTI^a)大鼠,受体为LEW(RTI^1)大鼠,rhIL-10的注射分别为0、2、10、50μg.kg^-1.d^-1。结果:rhIL-10 10μg.kg.d^-1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其平均血清和组织中CINC浓度与且相比明显减少(P<0.05),rhIL-10治疗组于再灌注后12h平均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10μg.kg^-1.d^-1治疗组在移植后7-10d的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移植后第1天和第7天rhIL-10治疗组的肝损伤程度和白细胞浸润程度比对照组减轻。结论:rhIL-10抑制了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时CINC的生成,延长了肝移植后生成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供肝冷缺血时间延长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和30只Lewis大鼠.分别作为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的供者,受者均为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60只,建立纯系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供肝冷缺血时间的不同,将供、受者分为A、B、C和D组,每组15对.A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纯系移植;B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纯系移植;C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D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术后观察受者的2周存活率、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检测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肝移植术后2周,A、B、C和D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3.3%、66.7%、16.7%和0%,不管是纯系移植组还是同种异体移植组中供肝的冷保存时间越短,受者的存活率越高,且经肝功能检查发现冷保存时间短的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较好,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也明显较轻.B组受者术后移植肝大量表达MHC-Ⅱ类分子,明显高于A组(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量较两纯系移植组增加明显,D组增加最多.A组几乎不表达NF-κB,而B组NF-κB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受者NF-κB的表达峰值提前.结论 冷缺血时间的延长可以诱导发生和加重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降低术后2周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Banff方案对临床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Banff方案在同种原位肝移植(OLT)后,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评价及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23例OLT患者围手术期内,在B超引导下共进行肝穿刺活检20例次,穿刺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全自动组织脱水机真空/加压处理。石蜡包埋,4h内制成高质量HE染色切片,进行观察和诊断,严格按照Banff方案进行分级,每例均确保在穿刺5h内作出病理诊断,对确定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于穿刺当日调整治疗方案,给予额外的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诊断为亚临床型排斥反应者进行密切观察。结果 20例次肝穿刺活检中,6例次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经上述处理,所有病例均获缓解,迄今尚无1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失功。结论 Banff方案对OLT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评分标准简单明了,可重复性强,便于横向,纵向比较,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以及网络临床病理讨论分析。值得国内临床肝移植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