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移植患者感染血吸虫的报道较少,我院2000年收治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13个月,无血吸虫感染史。于2000年1月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以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泼尼松(Pred)联合用药预防排斥反应。术后7d,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22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d后逆转。  相似文献   

2.
患者为男性,66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行肾移植,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MMF)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患者发生肾功能恢复延迟,第7d恢复血液透析。第28d患者感吞咽疼痛,口腔出现血痂,隐约见少许点状白斑,伴低热,遂将MMF减量为2g/d,并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为12例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施行肝、肾联合移植,采用多器官联合切取术整块切取供者器官。8例行经典式肝移植,4例行背驮式肝移植,均未行体外静脉转流;肾移植为常规术式。术前进行抗CD25单克隆抗体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12例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肝及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的并发症有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FK506中毒、消化道出血、腹腔出血、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各1例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用他克莫司(FK506)替换环孢素A(CsA)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以Cs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临床确诊为CAN后,用FKS06替换CsA。FK506的起始剂量为原CsA剂量的1/50~1/100,维持剂量则根据患者的体重、发病情况、肾移植时间及FK506的血药谷值浓度确定,其他免疫抑制剂用量不变。观察换药后的移植肾功能变化,同时监测血糖、血脂和FK506的血药浓度。结果 用FK506替换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移植肾功能较替换前明显好转(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较替换前降低(P<0.05),但血糖升高,出现新发糖尿病2例。结论 用FK506替换CsA可改善移植肾功能,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交流肝、肾联合移植的体会。方法 对6例患者施行肝、肾联合移植,其原发病4例为慢性肾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例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原发性肝癌,1例为多囊肝、多囊。肾。术后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同时口服拉米夫定,并短期使用抗乙型肝炎球蛋白。结果 术后6例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5例移植肾功能在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经支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于术后第52d血肌酐恢复正常。术后6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2例需穿刺引流;2例发生细菌性肺炎和卡氏肺囊虫肺炎;3例术后早期需行降脂治疗。目前6例患者均存活,且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均正常。1例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23%,术后PRA稳定在8%左右。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术后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在诊治上非常困难,我们治愈1例。报告如下。患者为男性,63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于1991年4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顺利。术后用环抱素A(CsA)8mg·kg-1/d、硫唑嘌呤(Aza)100mg/d及泼尼松(常规用量)行免疫抑制治疗。CsA用量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肾功能正常,术后35天出院。定期随访。术后第748天出现急性排斥,经泼尼松龙冲击治疗逆转。术后第804天出现低热,再次入院,经抗感染及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均无效,体温达38.7℃:以上,用复达欣未能控制,头痛加重,出现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组发生的43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原因:急性排斥(AR)17例(39.5%),急性肾小管坏死(ATN)16例(37.2%),输尿管梗阻4例(9.3%),免疫抑制剂肾毒性4例(9.3%),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4.6%)。经血液透析治疗16例,ATG/ALG或OKT3治疗12例,外科手术6例。结果36例肾移植术后8—113d(平均23.8d)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肌酐在176—300μmol/L之间,4例恢复血透,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AR和ATN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主要因素,术前严格配型、合理筛选受者及保证供肾质量等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行胰肾联合移植术6例,均采用供者十二指肠与受者空肠侧侧吻合的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术式,术前口服吗替麦考酚酯500mg,他克莫司2mg,术中用甲泼尼龙(MP)1.0g。术后2例用2剂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4例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1~3d分别用MP冲击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每日用那屈肝素钙(速避凝)或前列地尔等抗凝药物防止移植胰腺血栓形成。应用生长抑素预防移植胰胰腺炎。术后3~5d肾功能恢复顺利时加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术后随访15~49个月。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血糖6~16mmol/L,应用小剂量胰岛素5~10d后停用,6例患者血糖均维持在正常范围。1例术后第7天出现他克莫司浓度过高所致肾中毒,经血液透析治疗3次,他克莫司减量后,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4、20、22天并发消化道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早期未发生胰瘘、肠瘘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6例均存活,存活4年以上者1例,3年以上者3例,2年和1年以上者各1例。胰腺功能良好,血糖正常。5例血肌酐(Scr)正常;1例Scr〉400μmol/L。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改良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更符合生理,术后并发症少。供器官质量、组织配型、胰液引流方式、围手术期合理用药和术后远期感染是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国产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个组移植术后均给以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皮质激素组成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全量组加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mg/d,半量组加用抗CD3单克隆抗体2.5mg/d,对照组不用。观察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1周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者的血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10d后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在术后头3个月,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抗CD单克隆抗体全量组与半量组在术后肾功能恢复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术后早期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和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给予半量的抗CD3单克隆抗体能取得与全量同样的效果,且费用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报告7例肥胖患者肾移植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恢复情况,并与非肥胖组进行对照,结果肥胖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血管吻合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肾功能恢得时间也明显延长(P〈0.05),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高。术后第8周时,肥胖组CsA用量虽低于对照组,但血浓度却仍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肥胖因素对移植手术、术后并发症、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肾功能的恢复均有一定的影响。认为由于CsA具  相似文献   

11.
报告2例尿石症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肾移植的临床情况,结果2例肾移植获成功;术后随访:1例2年7个月死于肝硬化、腹水及消化道大出血,1例术后5个月失去随访,认为此类患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有3点:(1)认真做好术前检查,寻找病因;(2)术中注意手术方法与技巧的运用;(3)术后加强移植肾B超及X线的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通过对发生DGF的14例患者临床表现、血肌酐、环孢素A(CsA)血浓度、彩色多普勒超声、移植肾细针穿刺吸抽细胞学检查(FNAB)等分析,诊断移植肾静脉栓塞1例,CsA中毒性肾损害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ATN)6例,急性排斥反应(AR)5例。分别予血液透析、手术探查、调整免疫抑制剂种类或剂量等处理。结果1例移植肾静脉栓塞患者行移植肾切除术;13例患者9—27d尿量增多,术后1个月复查肾功能良好。结论DGF原因包括技术性并发症、CsA中毒性肾损害、ATN、排斥反应等,应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早采取血液透析、手术探查、调整免疫抑制剂种类或剂量等措施,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患者乙型肝炎复发的效果。方法:28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术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中8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术前患者的肝功能正常,无肝脏纤维化。供者HBsAg均为阴性。20例接受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其中14例术前HBVDNA阴性者术后即刻接受拉米夫定治疗,6例HBVDNA阳性者术前即接受拉米夫定治疗;8例于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开始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均为口服给药,起始量为100mg/d。结果:28例患者术后随访13~54个月,平均23.6个月,2例死亡。20例预防性用药者中,仅3例术前用药者术后9、3个月出现HBVDNA滴度增高,合并轻度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平均峰值为87.5U/L,拉米夫定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转阴;另外17例治疗期间HBV DNA阴性,肝功能正常。未预防用药的8例,术后4.6个月时HBV DNA转为阳性(或HBV DNA滴度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ALT的平均峰值为174.5U/L,给予拉米夫定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转阴,但有5例在治疗期间HBV DNA反复阳性。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28例患者的血肌酐维持在正常水平,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HBsAg阳性的肾移植患者,在出现肝功能异常前使用拉米夫定,对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患者为女性,14岁,于2003年9月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81例次尸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51例(18%),通过采用血液透析、利尿药、扩血管药以及免疫抑制剂ALG等治疗,31例(占61%)恢复肾功能。预防方法:提高取肾质量、缩短热、温缺血时间、避免术中,术后血压过低以及保养液中添加钙离子拮抗剂等。  相似文献   

16.
尸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回顾性分析(附1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尸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尸肾移植术后A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经过透析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ATN的发生与热缺血时间长、供肾灌注不良、低温保存不当等多因素有关。重视预防可能减少肾移植术后ATN的发生机会。一旦发生ATN,应尽早恢复透析,同时需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联合应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及单独应用阿昔洛韦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效果.方法肾移植患者217例,男124例,女93例.年龄16~72岁,平均32岁.随机分为3组:单用组51例,术后第3天口服阿昔洛韦400mg,3次/d,至术后3个月;联合用药组74例,术后第3天口服阿昔洛韦400mg,3次/d至,术后3个月,术后第21天静脉滴注更昔洛韦250 mg,1次/d,持续7 d以替代口服阿昔洛韦;对照组92例未采用预防病毒治疗.比较3组间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发生率.结果217例共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肺炎20例,其中联合用药组4例(5.4%),单独用药组2例(3.9%),对照组14例(15.2%),用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用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85.0%)肺炎患者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治愈;3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更昔洛韦、阿昔洛韦能显著降低肾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发生率,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伴肾功能异常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期间肾功能异常的原因。方法:2001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肾移植术后CMV肺炎37例,在停用免疫抑制剂期间9例出现肾功能异常(肾功异常组),28例肾功能保持正常(肾功正常组)。检测CMV肺炎发病后外周血CD4^+细胞计数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选择同期术后3月无感染受者18例为对照(对照组),对4例肾功能异常患者行肾穿刺活检。结果:9例患者均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呼吸机辅助治疗。肾功能异常发生在停用免疫抑制剂后(8.9±3.3)d,停药的时间为(21.9±6.2)d,感染发病第7天两组外周血CD4^+细胞计数明显较对照组低,血清TNF-α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而肾功异常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肾功正常组,组织病理学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为主要特征。结论: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停用免疫抑制剂是安全的,不会诱发急性排斥反应,炎症反应可能是移植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我院移植中心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间共进行8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对此8例患者及接受同一供体对侧供肾8例肾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为100%,无可证实排斥反应发生。术后8例患者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7例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于术后第52天肾功能恢复正常。对应8例单纯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后,于术后50d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余7例患者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肾功能均正常。结论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检测,探讨肾移植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情况及意义.方法:在术前、术后第3、7、10、14天及肾功能异常当天对患者外周血循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CEC)及其碎片的数量,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PP65进行检测,在肾功能异常当天作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肾功能稳定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环孢素中毒、CMV感染时CEC数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稳定期及ATN、CMV感染及急性排斥反应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的损伤在移植肾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