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髋及股部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髋及股部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机理和防治对策,方法:对64例下肢DVT患者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并分析受伤肢体的左右侧别,库血的输入,高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等因素与下肢DVT形成的关系。结果:在同期髋及股部损伤患者325例中下肢DVT64例(18.2%),近端DVT13例(20.3%),远端DVT36例(56.3%),全静脉DVT15例(23.4%),左下肢DVT43例(66.7%),右下肢DVT21例(33.3%),库血的输入59例(92.2%),使用止血带患者16例(25.0),患者平均年龄62岁,结论:髋及股部损伤患者中,存在高危因素患者DVT发生率较高,建议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对发生DVT患者行规范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ey)和抗磷脂抗体(APLA)水平,探讨DVT形成和复发的因素,并寻找DVT复发的预报因子。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30例,另随机选取门诊就诊经证实无DVT的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30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ey,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LA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A)水平(IgG、IgM型)并测定狼疮抗体(LA)阳性率。结果初发与复发DVT组患者血浆中的Hey和ACLA-IgG及ACL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复发DVT一级亲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DVT的一级亲属组的血浆中的He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L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患者血浆中Hey和APLA均升高,Hey和APL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Hey升高与DVT复发有关,可能是DVT复发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较难治疗且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一种常见疾病,在美国每年约有50万患者罹患DVT,其中约有1‰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我国近年来DVT的发病患者中产妇的发病比例逐渐上升,为了进一步明确产后DVT的高危因素,将我院收治的产后DVT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大多数发生在下肢。DVT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分型及病程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药物治疗基本规范,这里主要讨论一下手术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要点。方法将100例SAP患者(APACHEⅡ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采用相应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出现DVT阳性体征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并针对风险因素分级采用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1012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470例)和干预组(54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DVT27例(5.74%),干预组4例(0.74%),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DVT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手术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PTE)。因此,积极预防这一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DVT的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诊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正确率为97.8%, 空气容积描记MVO/SVC值结合曲线诊断正确率为97.2%, ECT为100%。手术+药物治疗组MVO/SVC值及大小腿周经术后1周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62例(64.6%),好转25例(26.0%),无效3例(3.1%),自动出院6例(6.3%)。结论: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是DVT首选的无创诊断方法,空气容积描记对DV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尽早手术取栓加溶栓抗凝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在下肢一条或多条深静脉中产生血块,常发生于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以及血液粘稠度增厚的情况下。DVT松脱后走到肺动脉而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PE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然而,多数急性DVT患者并不出现明显症状,这使得DVT的诊断难度增加。以往DVT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静脉造影、CT扫描成像。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每年下肢DVT的发病率为1‰,目前已成为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可导致致命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治疗后血栓复发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高发病率,也一直尚未很好地解决。本文就DVT近年来国内外的微创治疗方法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DVT患者DD值在不同的发病时间和临床分型的变化,并与99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患者DD值进行比较。结果:DVT患者DD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陈旧性血栓随时间而逐步降低,而无血栓者呈阴性;周围型DVT阳性率高达85.7%。结论:DD可作为急性DVT诊断、预测及预后判断方法之一,尤其对周围型DVT诊断更适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四项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治疗的12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为DVT组(n=60),并根据DVT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选取同期住院治疗未发生DVT的患者为NDVT组(n=60)。分析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清D-D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患者的D-D、FIB水平均明显高于NDVT组患者,PT、APTT、TT均明显短于N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D-D水平升高均是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APTT、PT、TT延长均是下肢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PT、TT、FIB对下肢DVT形成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其联合应用的诊断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P选择素在肾病综合征(NS)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作用,探讨P选择素靶向对比剂及分子磁共振成像(MRI)在DVT犬模型早期诊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1)选择我院2005年至2006年间住院NS患者41例,根据核素深静脉造影检查有无伴发DVT,再分为DVT组和无DVT组,检测患者血中P选择素含量。(2)选择健康成年毕格犬,建立DVT模型,并按造模即刻、1 h、3 h采血并取静脉损伤节段,行血管组织和血中P选择素含量检测。(3)利用研制的抗P选择素单抗,制成P选择素靶向对比剂,结合体外犬静脉损伤节段血管MRI,进行犬活体内观察。 结果 (1)NS患者血P选择素水平较健康组显著增高(P < 0.01),DVT组又较无伴DVT组明显增高(P < 0.01)。(2)模型犬血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犬显著增高(P < 0.05),且于受损血管内膜及血栓形成部位明显表达。(3)制备的MRI对比剂,体外可明显增强犬离体受损血管与血栓部位显像信号。体内于犬静脉损伤局部注射对比剂30 min,MRI即显示高于周围肌肉显影的血管信号;1 h可见附壁血栓增强信号;至3 h随血栓形成增大而持续强化,实验组对比度噪声比 (CN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1±2.32比2.71±0.86,P < 0.01),且显示了与P选择素表达一致的信号强化效果。另从犬损伤部位远心端注射对比剂30 min至1 h,也显示了上述成像效果;2 h至4 h血栓信号由明显上升渐见趋缓,延迟24 h信号强度减弱,实验组CNR值与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0.40±2.15比1.93±0.57,P < 0.01)。此外,该对比剂对实验犬的生命体征及心、肺、肝、肾等脏器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 P选择素参与NS合并DVT。利用P选择素单抗MRI对比剂,可在活体内早期定位显像及反映血栓形成状态,为DVT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亚基(AMPKα2)被证实参与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并可能通过调控肌细胞形态与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发展。目的:探索AMPKα2的编码基因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828例骨科手术患者,其中DVT组255例,术后发生DVT;非DVT组573例,术后未发生DVT。分析828例患者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患者中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DVT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h及术后24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术后3-8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最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引起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明显增加,为防止DVT患者发生PE,下腔静脉滤器的作用在不断被重视,虽然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地防止PE发生,但个别DVT患者却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仍发生了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造成滤器下腔静脉闭塞。我们于2001年5月至2007年5月应用超声溶栓治疗了14例滤器安放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作用。方法 30例DVT患者为DVT组,30例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DVT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IL-10、CRP及FIB浓度。结果 DVT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10、CRP和FIB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DVT组患者血清IL-6、CRP和FIB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而血清IL-10浓度则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DVT组患者血清FIB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IL-10及CRP浓度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因子参与下肢DVT的发生、发展,其中IL-6、CRP及FIB可能在血栓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而IL-10则可能起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 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已公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并发症。吕厚山认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47.1%,全髋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为40%,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3.8%。国外资料也认为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因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建立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界值.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DVT患者108例,非DVT可疑患者94例及健康对照96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通过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立本实验室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临界值.结果 与非DVT可疑患者相比较,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DVT可疑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DVT患者中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SD:0.030;95%CI:0.86 ~ 0.97),临界值为250 μg/L(敏感度0.85,特异性0.89,Youden指数0.74,阴性似然比0.17).结论 D-二聚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立本实验室的D-二聚体临界值有助于临床对DVT的安全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