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27岁。因突发左侧腰腹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1d,于2007年10月31日入院。入院前1d左侧腰腹部持续性钝痛,在外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16.9×10^9/L,中性粒细胞0.88;尿常规:白细胞(+),蛋白(++),潜血(+++);B超示肝胆脾胰正常,左肾增大。遂以“急性肾盂肾炎”转入我院。体检:急性痛苦病容,颈项抵抗,左中腹压痛,左肾区叩击痛。血常规: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8岁,主因“突发上腹部疼痛1d”入院。无恶心、呕吐,无停止排气、排便,无腹泻、黑便,否认溃疡病史,腹腔穿刺出不凝血性液体。T:37.5℃,R:197欠/分,P:137次/分,BP:148/90mmHg。神清,痛苦面容。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左中上腹可触及约23cm×20em左右肿物,边缘欠清晰,未触及肝脾,未触及腹部肿物;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血常规:WBC:14.3×10^9/L,Hb:160g/L;血尿淀粉酶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合并内、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以股骨内外上髁外科轴(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判断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方法2004年7月~2005年1月,对32例(62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例组),男2例,女30例;年龄58~80岁,平均68.9岁;内翻畸形55膝,胫股角平均内翻-8.23°;外翻畸形7膝,胫股角平均外翻+15.48°。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并以10个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组,测量SEA中点C与髌腱内1/3连线(BC)和经SEA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病例组80%以上膝关节CT图像显示股骨内上髁陷凹;PCA中位数为+2.36°(0~+7.5°);对照组膝关节α角为+6.45±3.68°(0~+11.8°);病例组内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参考轴线,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处于轻度外旋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的胫骨假体外旋角度明显增大,容易使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间出现旋转对线不良。  相似文献   

4.
病例 患者卢某,男性,71岁,2003年4月因浮肿、尿蛋白(+++)收入浙江省某院,血清白蛋白为25.8g/L,球蛋白为33.4g/L,尿蛋白定量为3.20g/24h,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服用泼尼松、骁悉治疗。病情未控制,于2003年5月19日人住杭州市某院,仍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继用骁悉,泼尼松,并间断运用CTX0.6g共5次免疫抑制治疗,尿蛋白(++)~(+++)。2004年1月26日因乏力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Wistar大鼠)应用供者(SD大鼠)抗原特异性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对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影响,为CD4^+CD25^+Treg细胞在体内应用提供定量分析依据。方法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肾移植动物模型;免疫磁珠(MACS)法分选Wistar大鼠脾脏CD4^+CD25^+T细胞,检测CD4^+CD25^+Foxp3^+T细胞的纯度,并诱导其对SD大鼠供者抗原的特异性表型;根据在肾移植术中经受者尾静脉注射不同数量(2×10^5、5×10^5、1×10^6、2×10^6)的供者抗原特异性CD4^+CD25^+T细胞分为:实验Ⅰ、Ⅱ、Ⅲ、Ⅳ组,并以未注射组作为对照。术后观察移植肾的存活时间;监测血肌酐(cr)的水平;按照BanffSchema标准进行移植肾病理诊断,并根据Watanabe的方法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肾移植术后实验Ⅲ组平均存活时间最长,为(31.4±4.6)d,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最短,为(11.7±6.2)d;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血Cr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Ⅲ组和Ⅳ组不同时段的移植肾病理检查半定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证实在受者体内应用适当数量的供者抗原特异性CD4^+CD25^+Treg细胞,能够改善移植肾的功能,有效延长大鼠肾移植术后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3岁。于2006年12月26日入院。2004年3月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在外院给予足量泼尼松治疗后症状好转。其后间断服用小剂量激素,剂量为10mg/d。2006年5月再次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偶有胸闷,在家自服药治疗。12月水肿及胸闷加重,不能平卧,尿蛋白(+++),来我院住院治疗。体检:T38.6℃,BP230/120mmHg(30.7/16kPa),重度贫血貌,双眼睑中度水肿,双下肺可闻及中量湿性啰音,心率102次/min,腹软,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相似文献   

7.
自体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采用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结果治疗有效率为68.895,临床获益高达86.67%;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不适症状有所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中CD8^+细胞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CD3^+、CD4^+细胞和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4.44%)出现畏寒、发热。提出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细胞回输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开展、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病人男,42岁,眼睑、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水肿5年,尿俭异常1d。双侧眼睑、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水肿为凹陷性,自觉尿量减少.伴有轻度腹胀。、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症状。入院后查尿常规示:白细胞(+),管型颗粒(+++),尿蛋白(+++);血常规:白细胞9.33×10^9/L,血红蛋白13g/L,[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胭管内外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2组:外引流组52例,内引流组56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金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344.55±106.57)、(322.20±111.51)/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1.57±104.47)、(284.73±105.96)//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9.59±20.96)、(110.99±17.25)ng/L降为术后的(105.33±20.60)、(84.93±14.44)n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CD3^+、CD4^+/CD8^+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CD3^+、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胆道内引流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将雷公藤多甙(T_Ⅱ)用于50例肾移植病人的术后抗排斥治疗.结果如下:Ⅰ组(试验组):16例(用药方案CsA+P+T_Ⅱ),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Ⅱ组(对照组):21例(用药方案:CsA+P+Aza),1年人、肾存活率则皆为87.5%;试验组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9.19±1.52天,比对照组(16.85±2.48天)明显要快;Ⅲ组:10例接受CsA+P+Aza治疗的病人白细胞异常下降,以T_Ⅱ替代Aza后,白细胞在3~21天恢复正常,并持续稳定,Ⅳ组及Ⅴ组病人均在接受CsA+P+Aza治疗后出现急性或慢性排斥时加服T_Ⅱ,使急性排斥发生频率由5.2次/例降至2.3次/例,对慢性排斥也有一定的疗效,显效率达18.8%。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20岁。2007年8月5日遇车祸,伤后胸背、右下肢疼痛.不能自行站立,无双下肢麻木及大小便失禁.伤后9h被急救车送至我院。入院查体:稍烦躁.神志尚清,胸廓挤压征阳性,T4棘突处可见高出皮肤约1.5cm的骨性隆突.有压痛;双下肢感觉对称无异常.左下肢肌力5级,右大腿畸形肿胀,异常活动;右踝屈伸肌力5级。左膝反射(+),双踝反射(+).肛周感觉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源性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加入HSP90特异性阻断剂格尔德霉素后再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于缺氧后1、3、6、12、24、48h用噻唑蓝法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缺氧24h,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缺氧1、3、6、12、24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结果(1)缺氧24、48h,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缺氧12h即开始明显下降,缺氧48h时明显低于缺氧组(P〈0.05)。(2)缺氧24h,缺氧组细胞AI为(10.7±1.2)%,明显高于正常组[(1.9±0.3)%.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AI为(26、3±5.3)%,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3)缺氧12h,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与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缺氧24h,缺氧组有所下降.格尔德霉素+缺氧组则下降更明显。结论内源性HSP90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活力有重要作用.缺氧心肌细胞AKT表达水平可受内源性HSP90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微管干预剂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氧条件下微管干预剂对大鼠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秋水仙碱(微管解聚剂)组及缺氧+5、10、15 mmol/L紫杉醇(微管稳定剂)组。每组细胞加入刺激剂后,缺氧培养0.5、1.0、3.0、6.0、12.0、24.0h。采用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死亡率,常规比色法检测细胞肌酸激酶(CK)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腺苷三磷酸(ATP)及腺苷二磷酸(ADP)含量。结果 (1)缺氧+秋水仙碱组及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细胞培养1.0~24.0h死亡率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6.0~24.0h时均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2)缺氧+秋水仙碱组培养1.0~12.0h时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0.5~12.0h时,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P〈0.01)。(3)缺氧+5mmol/L紫杉醇组培养0.5~6.0h ATP含量[(49.9±2.8)、(40.7±2.0)、(25.8±1.9)、(19.1±1.2)μg/10^6个细胞]高于单纯缺氧组[(42.9±5.8)、(29.5±1.8)、(18.2±0.9)、(14.1±0.7)μg/10^6个细胞,P〈0.05或P〈0.01]。0.5~12.0 h时,缺氧+秋水仙碱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及缺氧+10mmol/L紫杉醇组(P〈0.01)。各组ADP含量变化趋势与ATP相反。结论 微管解聚剂和高浓度微管稳定剂可使缺氧心肌细胞ATP含量锐减。适宜浓度的微管稳定剂在缺氧早期可促进心肌细胞能量生成,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共转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α)和B7-1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和抗乳腺癌免疫治疗的作用。方法7d龄SD大鼠接种乳腺癌细胞后,每天观察有无肿瘤形成;转基因细胞接种荷瘤SD大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及生存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2及1-干扰素(IFN-1)的含量。结果SHZ-88、B7-1、MIP-α和MIP-α+B7-1细胞接种10d后致瘤性分别为100%、30%、20%和0;荷瘤大鼠的生存天数分别为53.404±1.14、63.804±1.64、64.204±1.92及(89.004±2.55)d及外周血的CD4^+、CD8^+、CD4^+/CD8^+比值、IL-2及IFN-1的含量,MIP-1d+B7-1组均高于其它组(P〈0.05);接种14、28及40d后,MIP-1α+B7-1组大鼠的肿瘤体积均小于其它组(P〈0.05)。肿瘤中心或对侧腋窝接种肿瘤细胞,诱导的抗肿瘤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转染MIP-1α和B7-1,可产生协同抗乳腺癌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李贞琼 《临床肾脏病杂志》2009,9(3):136-137,F0002
病历摘要 患者:女,40岁。因“间断浮肿七年”人院。患者七年前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浮肿,无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尿量无明显改变。在当地医院查尿常规示尿蛋白(++),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后浮肿消退。后浮肿反复发作,多次复查尿常规仍提示尿蛋白(++)~(+++)。病程中无皮疹、腹痛,无颜面部红斑、四肢关节痛等。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收治。既往史:无特殊。家族史:父亲死于癌症(具体不详),母亲死于“肺出血”。个人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肺血管核转录因子-κB(NF-KB)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普通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1)PHT组(门静脉高压症组);(2)GBE+PHT组(腹腔注射GBE);(3)对照组即生理盐水NS+PHT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假手术组。)中NF-κBp65、α-SM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中两者几乎无阳性表达,分别为0.129±0.001(O.229±0.101)。其余3组以PHT组和Ns+PHT组表达最强,分别为0.329±0.004(0.349±0.089)、0.324±0.004(0.334±0.08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E+PHT组阳性表达较弱为0.198±0.003(0.288±0.103)。与PH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可以引致全身多器官血管病变,NF-κB、α-SMA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病人男性,48岁。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半个月,停止排气、排便3d,于2004年10月12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全腹可见肠型,可触及不规整肠袢,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音亢进,可闻气过水声。腹平片见中腹大液气平面;纤维结肠镜检查见小规则的暗红色环形隆起阻塞整个肠腔,触之易出血。  相似文献   

18.
胸推黄韧带骨化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就更少。1996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二例.有神经症状的胸推黄韧带骨化患者.经治而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52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逐渐加重一年余.感胸闷.胸部有压榨感,双下肢行走困难半月人院。查体:脊柱无畸形,T3、4、5棘突压痛,剑突以下感觉扶退,双下肢肌张力稍高,肌力m组,膝反射.眼四反射未引出.琐碎挛(-),供陈李(-),巴氏征(+)。辅助检查:三大常规正常,血沉28mrn/h,肝、肾功能正常;X线平片未见异常;外院CT示:T‘水平椎管内硬膜外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复合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制成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模型,各组植入不同材料,实验组(EPCs组):植入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脱钙骨基质(DBM);对照组:植入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植入DBM。术后3d,2、4、8、12、16周行X线片、组织学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及12、16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实验组的成骨活跃程度、骨愈合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2周实验组抗扭强度[(5.57±0.13)MPa]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5.44±0.26)MPa],明显强于对照组[(4.72±0.58)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实验组抗扭强度[(8.57±2.10)MPa]明显强于对照组[(5.43±0.22)MPa)1和正常对照组[(5.44±0.26)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骨诱导能力强,能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35岁,农民,因头颈痛,颈转动受限伴双上肢麻木.在5月就诊。患者于1997-02—04先后出现头、颈痛,双上肢麻木,曾在当地门诊、住院,查胸片、CT未见异常,颈椎片示:颈椎增生。诊断:颈椎病,经治疗无效,于1997-05-26人院。查体:神清.低热、盗汗、轻度贫血,心肺肝脾正常.颈椎肿胀,C1、2压病明显,颈活动受限,吞咽困难,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四肢感觉正常,双上肢肌力m级,四肢隆反射活跃.霍夫曼征(+),眼膜刺激征卜),余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有肺结核病接触史。血细胞分析:WBC:16.0X10’八,GR;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