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异丙嗪和恩氟烷合用对小鼠的镇痛和催眠效应.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3批,每批24只,分别用于热板实验、扭体实验和催眠实验.每批小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n=6):生理盐水组(NS组)、异丙嗪组(P组)、恩氟烷组(E组)及异丙嗪恩氟烷合用组(PE组).通过热板实验和扭体实验分别观察各组小鼠的热板痛阈(HPPT)、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WT);通过催眠实验观察各组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ST).结果热板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小鼠基础HPPT差异无显著性,异丙嗪和恩氟烷单独给药后HPPT与基础HPPT相比无显著变化,而二者合用后各时间点HPPT均升高(P<0.01);在同一时间点与NS组比较,异丙嗪和恩氟烷单独给药不能显著改变小鼠的HPPT;而二者合用后,与NS组、P组、E组比较HPPT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扭体实验结果表明:异丙嗪单独应用既不能延长扭体潜伏期,也不能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恩氟烷单独应用仅能够延长扭体潜伏期(P<0.01)而不能减少扭体次数;二者合用后,与NS组、P组、E组比较小鼠的扭体潜伏期延长和扭体次数减少(P<0.01).催眠实验结果显示:异丙嗪和恩氟烷单独使用无小鼠入睡,而二者合用后小鼠全部入睡.结论异丙嗪和恩氟烷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的镇痛和催眠效应.  相似文献   

2.
李惠萍  吴钢  莫玉兰  戴体俊 《广西医学》2006,28(9):1423-1424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小鼠避暗潜伏期及错误次数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按分层随机分组设计将小鼠分为6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一叶秋碱(1 mg/kg)组(S组),氯胺酮(5 mg/kg、10mg/kg、20mg/kg)组(K5、K10、K20组),一叶秋碱(1 mg/kg) 氯胺酮(20mg/kg)组(SK组).用避暗实验测定给药后24h小鼠的避暗潜伏期及错误次数.结果 与NS组相比,K10、K20组的避暗潜伏期缩短(P均<0.01)、错误次数增多(P<0.05,P<0.01),似呈剂量依赖性.与K20组相比,SK组的避暗潜伏期延长(P<0.01)、错误次数减少(P<0.01),但不能恢复至NS组水平(P<0.01,P<0.05).结论 GABAA受体部分介导了氯胺酮对小鼠的记忆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类单胺类镇静药对东莨菪碱谵妄大鼠谵妄行为的反转作用及其对脑脊液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探讨术后谵妄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东莨菪碱谵妄模型及旷场实验箱,将3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NS组(腹腔注射1 mL 0.9%氯化钠溶液),S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8 mg/kg),S+T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 8 mg/kg及曲马多10 mg/kg),S+C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8 mg/kg及氯氮平5 mg/kg),S+D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8 mg/kg及右美托咪定30μg/kg).通过旷场实验,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 h内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脑脊液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结果 与注射药物前比较,S组大鼠注射药物后的水平、垂直运动性均显著提高(P值均<0.05),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及跨格数显著增多(P值均<0.05),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均逐渐升高(P值均<0.05).S+T组的周边跑格数、垂直运动数、中央格停留时间及跨格数、修饰时间与NS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脑脊液中五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显著降低(P<0.05),3,4-双羟苯乙酸(DOPAC)及高香草酸(HVA)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在S+C组和S+D组注射药物后5~20 min的高峰时段,上述各项行为学指标与同时间点的NS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组大鼠脑脊液内各类单胺类递质水平与本组注射药物前及N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曲马多可反转东莨菪碱所致的大鼠谵妄现象.东莨菪碱所致的大鼠谵妄现象可能与其脑内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水平增加及5-HT或5-HIAA受体敏感性或受体数量改变有关,而与多巴胺及α2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活动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加巴喷丁对七氟烷小鼠镇痛、催眠、遗忘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GBP)对吸入七氟烷(SEV)的小鼠的镇痛、催眠和遗忘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板法和甩尾法观察GBP对SEV小鼠痛阈(HPPT)的影响,翻正反射实验观察各实验组小鼠睡眠潜伏期、睡眠维持时间和人睡率,避暗和跳台实验观察潜伏期和错误次数.采用翻正反射法时按分层随机分组,分为GBP(G)组、SEV(S)组和GBP+SEV(GS)组,每组10只;采用甩尾法、热板法、避暗和跳台实验时按分层随机分组,分为0.9%氯化钠溶液(NS)组、G组、S组、GS组,每组10只.结果:热板法实验中,GS组给药后15,25 min的HPPT值显著高于NS组、G组及S组(P值均<0.05);甩尾法实验中,GS组给药后10、15 min的HPPT值显著高于G组,5、10、15 min的HPPT值显著高于S组(P值均<0.01).翻正反射法实验中,GS组的睡眠潜伏期较G组显著缩短(P<0.01),睡眠时间较G组及S组显著延长(P值分别<0.05,0.01),人睡率显著高于G组及S组(P值均<0.01).跳台实验中,GS组的跳台潜伏期较G组显著缩短(P<0.05),错误次数较G组显著增多(P<0.01);避暗实验中,GS组的避暗潜伏期较S组显著缩短(P<0.05),错误次数较S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GBP与SEV合用可增强小鼠的镇痛、催眠和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醚(svoflurance,Sev)与氯胺酮(ketamine,KT)合用对小鼠的镇痛、催眠作用。方法120只小鼠随机分为3大组(n=40),每大组再随机分为4小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七氟醚组(Sev组)、氯胺酮组(KT组)、七氟醚和氯胺酮合用组(Sev+KT组)。通过热板法和扭体法、催眠实验观察小鼠给药后的热板痛阈值(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HPPT)和扭体次数(writhing times,WT)、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sleeping time,ST)的变化。结果七氟醚与氯胺酮合用能增大HPPT,减少WT,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ST。结论七氟醚与氯胺酮合用对小鼠能产生协同镇痛及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6.
异丙嗪对氯胺酮催眠、镇痛作用及LD50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氯胺酮催眠、镇痛效应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观察异丙嗪对氯胺酮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异丙嗪对氯胺酮镇痛的影响,并以序贯法研究异丙嗪对小鼠氯胺酮LD50的影响。结果:异丙嗪可延长氯胺酮小鼠睡眠时间(P〈0.01);两种测痛方法均显示异丙嗪可增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P〈0.01);异丙嗪10mg/kg对氯胺酮的LD50无明显影响。结论:异丙嗪能够增强氯胺酮的催眠、镇痛效应,而不增加其毒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催醒药对氯胺酮麻醉小鼠的催醒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临床常用催醒药对氯胺酮麻醉小鼠的催醒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5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纳洛酮组、氟马西尼组、氨茶碱组、盐酸多沙普仑组.腹腔注射氯胺酮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各组再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纳洛酮(2 mg/kg)、氟马西尼(0.5 mg/kg)、氨茶碱(15.5 mg/kg)、盐酸多沙普仑(100 mg/kg)和生理盐水(10 ml/kg),观察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恢复时间).结果 纳洛酮组恢复时间短于NS组(P<0.05),其他各组的恢复时间与NS组相似(P>0.05).结论 纳洛酮可以缩短氯胺酮麻醉持续时间,常用剂量的氟马西尼、氨茶碱、盐酸多沙普仑则不能明显影响氯胺酮的麻醉持续时间,氯胺酮的麻醉作用可能与阿片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氯胺酮抗硝酸士的宁小鼠惊厥的ED50.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或氯胺酮24.5、35.0、50.0、71.4、102.0 mg/kg,5 min后分别腹腔注射硝酸士的宁1.5 mg/kg,观察小鼠的惊厥发生率、潜伏期、强直持续期和死亡率,用序贯法、点斜法测定氯胺酮抗硝酸士的宁小鼠惊厥的ED50.结果 与NS组比较,K50.0组、K71.4组和K102.0组惊厥发生率均降低(P<0.05或P<0.01),K35.0、K50.0、K71.4和K102.0组小鼠死亡率均降低(P<0.05或P<0.01), 各组惊厥潜伏期均延长(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r=0.9740,P<0.01).氯胺酮抗士的宁惊厥的点斜法ED50的95%可信区间是44.8~64.3 mg/kg.序贯法ED50的95%可信区间是39.3~74.8 mg/kg.结论 氯胺酮的抗士的宁小鼠惊厥ED50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44.8~64.3 mg/kg和39.3~74.8 mg/kg,其机制可能与甘氨酸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对氯胺酮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10):生理盐水(NS)组﹑氯胺酮(K)组﹑帕罗西汀(P)组﹑帕罗西汀+氯胺酮(P+K)组.利用甩尾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用药前后的甩尾潜伏期(tail-flick latency,TFL).结果 与NS组相比,给药后10~40 min K组小鼠TFL提高(P<0.05或P<0.01).与P+K组相比,给药后10~40min K组小鼠TFL较长(P<0.05或P<0.01).结论 帕罗西汀能够拮抗氯胺酮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对幼鼠海马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MDA受体2B亚基mR-NA(NR2BmRNA)的相互影响.方法 1月龄筛选合格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东莨菪碱组(S组)、氯胺酮组(K组)、东莨菪碱加氯胺酮组(SK组).S组、SK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0.8mg/kg;30min后K组、SK组腹腔注射氯胺酮50mg/kg,随后每30 minK组、SK组腹腔注射氯胺酮25mg/kg,共追加2次;C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Y型迷宫进行学习能力测试,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分离大鼠海马取右侧海马应用比色法测定AchE活性,取左侧海马应用RT-PcR测定NR2BmRNA的表达.结果 东莨菪碱加氯胺酮组大鼠学习障碍加重,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分别为(45.3±2.9)min、(39.4±3.2)次,高于东莨菪碱组[(41.3±2.9)min、(35.0±4.5)次]和氯胺酮组[(40.5±2.3)min、(36.0±3.7)次];东莨菪碱加氯胺酮组AchE活性测定和NR2BmRNA的表达分别为2.46±0.30,0.72±0.05,高于东莨菪碱组(1.98±0.25,0.52±0.04)和氯胺酮组(1.91±0.28,0.60±0.04);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东茛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后对幼鼠海马AchE和NR2BmRNA产生相互作用,抑制学习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5.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