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海锋  郭汝宝  万全庆  孔颖 《新中医》2023,55(14):165-169
目的:观察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病变区域红外热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32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三维调颈手法组、C组为针刀组、D组为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组。4组均治疗3周,比较4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红外热成像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B、C、D组ND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B、C、D组颈部温差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颈部温差减小较B、C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颈部温差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治疗能改善颈椎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三维调颈手法或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2.
红外热像观察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肢体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宇  石学敏 《天津中医》2002,19(6):30-32
目的:通过红外热像观察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肢体温度的影响,以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8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采用针刺,西药,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温度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温度的升高幅度优于西药组及中西药组合组(P<0.05或P<0.01),经治疗后针刺组患者肢体温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效果较其他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下肢体表红外热图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顺序选择住院接受手法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及同期换本病65名正常人体为对照,观察两组腰背及双下肢体表红外热图,对不同区域的双侧温差情况给予多角度比较分析;并结合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典型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比较发现,腰背及下肢体表热图双侧温差在大部分区域都有显著性差异;而通过手法治疗前后对照看,以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腰部红外热像图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95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147例和药物组148例,电针组选用后溪穴治疗,药物组用美洛昔康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腰部红外热像图的检查。结果电针组和药物组痊愈率分别为71.4%和42.6%:总有效率分别为93.9%和87.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F〉0.01):电针组与药物组红外热像图治疗前后温度差分别为为2.52℃和0.8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组和药物组治疗急性腰扭伤均有显著疗效。但电针组的总体疗效要优于药物组,且电针组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的升温效应也明显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5.
刘建红 《中医正骨》2008,20(6):17-18
目的:观察口服颈痛颗粒配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8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口服颈痛颗粒配合手法推拿治疗,另一组单纯运用手法推拿治疗,同期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在止痛和恢复肌力方面口服颈痛颗粒配合手法推拿总有效率高于单纯手法推拿。结论:颈痛颗粒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湿等功能,配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好,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85-88,后插9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可视化热图评估定点侧屈旋扳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定点侧屈旋扳手法)与对照组(非定点仰卧三牵手法),每组各60例,隔日1次,15~20 min/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曲度、患侧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VAS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治疗组VAS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降低优于对照组(P 0.05),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非定点仰卧三牵手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红外热成像可视化热图可作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一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四天穴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的红外热像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四天穴方”(天牖、天容、天窗、天鼎 )与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比较。方法 运用红外热像技术对“四天穴方”和颈夹脊穴两种取穴法治疗后项背部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项背部皮肤温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且“四天穴方”组的改善幅度优于颈夹脊穴组。结论 “四天穴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项背部病理性高温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8.
生安胶囊对人体红外热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适用于中医的方便客观睡眠评估技术。方法:开展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受试者为睡眠不佳的在校大学生,治疗组服用生安胶囊,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周期为108天。以人体红外热像的3个图像特征(眼特征,颈特征,右上腹特征)为观察指标。结果:红外热像能有效反映生安胶囊对人体的影响,试验结束时男性眼特征值以及右上腹特征值与特征值改变量、女性颈特征值与特征值改变量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相对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25.0%,组间差异显著(P=0.0001)。红外热像还显示了对照组在试验结束时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红外热像在睡眠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WP-95型红外热像仪对痹症临床诊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例腰椎肥大、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纤维肌炎、颈椎病 ,应用WP - 95型红外热像诊断仪对其治疗前后检查及 2 3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测 ,结果展示 2 3例正常人肢体红外热图颜色两侧基本对称 ,皮肤两侧也无明显差别 ;10例痹症患者病变部位红外热图颜色和健侧相比较有明显差别。其中寒痹红外热图多呈深蓝、浅蓝和绿色 ,病变部位皮肤温度偏低 ;热痹红外热图多呈深红色、红色 ,病变部位皮肤温度偏高。治疗前后对照温差缩小 ,说明红外热像仪对痹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段脊柱生理曲度改善的效果。将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单纯放松手法,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手法,治疗6个疗程前后分别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每组治疗前后也分别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单纯放松手法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因其手法安全性、可调控性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郑氏伤科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颈型颈椎病探索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郑氏伤科手法治疗)和对照组(颈椎牵引治疗),每组32例。所有患者每周接受2~3次治疗,每次治疗20min,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首次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变化;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改善指数的变化、疗程结束后两组治疗有效率及痊愈率。结果:两组治疗均有效,试验组在首次治疗后、第1疗程结束后改善指数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NDI、PSQI评分下降平缓,疗效持久。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郑氏伤科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明显缓解患者颈肩部的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提高睡眠质量,临床上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显著疗效,且操作安全、方便,患者接受度高,优于常规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艾灸地机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艾灸地机穴治疗,对照组不予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且应用红外热像仪观测记录治疗组治疗前后任脉小腹区红外热像特征。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小腹部温度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地机穴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了神经根型颈椎病例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联合颈椎操治疗,对照组 36例单用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 05%,对照组有效率为82.35%.结论:颈椎操可以训练颈部肌肉,增强其功能运动,以保持颈椎有较好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针灸配合做颈椎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恰当的护理,疗效好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红外热像观察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肢体温度的影响,以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8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采用针刺、西药、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温度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温度的升高幅度优于西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P<0.05或P<0.01),经治疗后针刺组患者肢体温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效果较其他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深入研究人体红外热像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使红外热像在中医药临床的应用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方法:受试者为健康在校研究生,于夏季与冬季采集红外热像图像,分析季节差异,并与中医体质分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红外热像能有效地显示出夏冬两季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的差异,并与中医体质具有一定相关性。在冬季时,除了体表温度比夏季低,人体的各局部之间的相对温度值也有明显差异,在躯干部位的上下温度差值增加,大小腿温度差从正值变为负值,女性胸部两侧的温度值高于男性。结论:红外热像能客观反映人体的季节性变化,并在中医体质客观化研究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价值和治疗机理。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15天。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变化。结果:(1)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VA)内径增大和最大血流速度(MAX)增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石氏伤科手法联合"米"字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使用石氏伤科手法联合"米"字操锻炼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抗骨增生胶囊治疗,采用VAS和NDI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8%,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5);两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的比较,VA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氏伤科手法联合"米"字操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的影响,为婴儿痉挛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婴儿痉挛症患者15例,以1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儿童组对照,观察婴儿痉挛症患者的面部红外热像表现。再行婴儿痉挛症患者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以安静状态下15 min前后的红外热像图表现作为空白组,艾灸治疗15 min前后的红外热像图作为治疗组,采用ATIR-M301医用远红外热像仪采集头面部远红外热像图,观察空白组和治疗组的面部各区域的温度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的头面部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温度分布均衡,对称性良好;痉挛组患者的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温度对称性差,右侧温度低于左侧。其中前额和内眦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15 min前后面部热像的温差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艾灸15 min前后面部热像趋于平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能改善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杵针治疗腰椎术后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腰部红外热像变化。方法将200例腰椎术后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金刚杵寻按和点叩腰阳关八阵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腰部红外热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VAS评分、PRI评分、PPI评分)及腰部红外热像温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及腰部红外热像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0.0%和58.0%,对照组分别为82.0%和37.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杵针治疗可有效缓解腰椎术后慢性腰痛,提升腰部肌肉温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病例分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78例,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即时止痛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即时止痛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临床总疗效优于手法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