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腭裂修复术8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 19881997年共收治腭裂 82例 ,均为第一次手术修补 ,本文就本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本组 82例 ,男性 5 8例占 71% ,女性 2 4例占 2 9% ,男女之比为 2 .4∶1。年龄 1~ 6岁 5 3例 ,7~ 12岁 2 5例 ,13~ 2 2岁 4例。单侧完全性 65例 ,双侧完全性 12例 ,不完全性 5例。合并单侧唇裂 65例 ,双侧唇裂 12例 ,右眼球先天性缺失 1例 ,多指 1例 ,附耳 3例 ,内脏倒置 1例。1.2 麻醉方法口腔气管插管全麻 80例 ,鼻腔气管插管全麻 2例。腭部用2 0 g/L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内加少许肾上腺素浸润麻醉。仅 1例术中插管脱出 ,行二次插管。…  相似文献   

2.
3.
婴儿腭裂修复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婴儿期腭裂手术麻醉的经验。方法 回顾近 2年 3 8例 4~ 12月婴儿腭裂修复术麻醉资料 ,对手术及麻醉适应症、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麻醉期间循环呼吸的变化、入睡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与大于周岁的腭裂患儿麻醉相比无明显差异 ,术中镇痛满意 ,循环呼吸平稳 ,SPO2 >95 % ,无呼吸抑制。但麻醉并发症明显增多 ,3 8例婴儿麻醉中呼吸梗阻 6例 ,导管滑脱 1例 ,分泌亢进 1例 ,气道困难 2例 ,经处理后完成全麻手术。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症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早期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婴儿期间腭裂手术的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7~1997年间共收治14岁以下儿童腭裂110例,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10例,男76例,女34例,年龄2~14岁,体重8~45kg;4岁以下18例,5岁~10岁72例,11岁~14岁20例,手术时间40min~4h40min。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2mg/kg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肌注,不合作患儿入手术室注氯胺酮5mg/kg。麻醉诱导:安定或咪唑安定0.1~0.2mg/kg,2.5%硫喷妥钠3~5mg/kg或γ羟基丁酸钠50~80mg/kg琥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异丙酚与氯胺酮麻醉对小儿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35例ASAⅠ~Ⅱ级腭裂手术患儿,随机分为2组:插管后Ⅰ组(氯胺酮组,n=17)静注氯胺酮(1~2mg/kg),Ⅱ组(异丙酚组,n=18)异丙酚4~8mg/(kg·h)微量泵输注。监测麻醉前(T0)、插管后5min(T1)、切皮(T2)、手术开始后1h(T3)、术毕(T4)及拔管后(T5)低频(LF)、高频(HF)、低频高频比(LF/HF)和总功率(LF HF)及MAP、HR、SpO2各值。结果:T1~T4各时点LF、HF、LF/HF及LF HF显著降低(P<0.05)。拔管后HRV各值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2组比较,T2~T5各时点Ⅱ组HRV各值明显低于I组(P<0.05)。T2~T5HR、MAPⅡ组明显低于I组(P<0.05)。T5时点SpO22组明显低于T0~T4(P<0.05)。Ⅰ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明显较Ⅱ组长(P<0.05),且躁动哭闹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异丙酚在麻醉中降低血压、心率和抑制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强于氯胺酮,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及躁动哭闹的发生明显优于氯胺酮。  相似文献   

6.
幼儿时期行腭裂修复术由于患儿年龄小,机体耐受性差,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我院近2年来对32例1~2岁幼儿腭裂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术后患儿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77~1988年7月在气管内麻醉下施行腭裂修复术1677例,无一例死亡。为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本组病历进行了回顾和探论。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分析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高手术质量。方法:总结我院1993-10—2008-05共601例腭裂修复手术病例,从患者年龄、腭裂类型、部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601例患者中,学龄前组为482例,发生穿孔40例,学龄后组119例,发生穿孔4例。病变大多发生在腭垂部,其次为软硬腭交界部;601例患者中,术后出血32例,其中以鼻腔侧出血多见,其次见于硬腭的松弛切口和侧切口。结论:腭裂术后穿孔或复裂与患者年龄及腭裂程度及手术技巧有关;术后出血与术中操作不当,止血不彻底有关。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和作好出院指导可有效预防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 8岁以上双侧完全性腭裂患者同期行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的可行性及植骨效果。方法 对 15例同期行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和创口愈合情况。对术后随访的X线片进行植骨效果的客观评价。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延长 5 2分钟 ,没有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好 ,无创口感染和植入骨暴露 ,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 83.3% ,其中以 8~ 11岁组的成功率最高 (93.8% )。结论 双侧完全性腭裂患者的同期腭裂修复和齿槽嵴裂植骨是安全和可行的 ;对于 8岁以上的腭裂未修复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均应同期完成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 ;双侧齿槽嵴裂同期植骨的最佳手术时间与二期植骨相同 ,为尖牙萌出前 ,年龄在 8~ 11岁之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龄腭裂患儿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规律,及与年龄、腭裂类型和不同复诊时间等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有2次以上复诊记录的5岁以下腭裂患者,回顾其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连续性评估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5例患者,其中31例患者出现前后腭咽闭合功能不一致,即初次复诊判定为腭咽闭合不全(VPI)而在二次复诊转为腭咽闭合完全(VPC),占总数18.79%;134例患者前后复诊腭咽闭合功能一致。腭咽闭合功能前后一致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小于不一致的患者。手术年龄越小,在初次复诊时,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更容易达到稳定。患者在术后15、28、40个月时,腭咽闭合功能达到稳定的比例为80%、90%、95%。结论 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是一个动态过程,早期的VPI可能发展为VPC,但VPC不会再转变为VPI。复诊时间是腭咽闭合功能评估结果前后一致性最重要的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复诊时间,有利于获得稳定准确的腭咽闭合功能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PR组20例,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S组20例,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麻醉。记录2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15、30 min,拔管后1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分级,以及恶心呕吐和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在麻醉诱导后有2例患儿因心率较慢而使用阿托品,分别为3岁和8岁,前者心率低于100次/min,后者低于70次/min。与诱导前相比,PR组在拔管后1 min 心率明显加快,S 组在诱导后30 min 和拔管后1 min 心率明显加快(P<0.05)。2 组比较,S组的心率在诱导后15 min和30 min时较PR组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2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均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2组的术后拔管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R组发生术后躁动者有2例,S组有8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以及窒息、喉痉挛等气道并发症。结论小儿唇腭裂手术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时,对心率抑制较为明显;采用七氟烷麻醉时,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较高。2种麻醉方法都能较快达到拔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唇腭裂患儿可耐受唇腭裂手术的相对安全生化值,为尽可能多的唇腭裂患儿适时开展手术治疗,保证患儿可以达到序列治疗的最佳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了已安全完成唇腭裂修复手术的985例患儿的术前多项生化值,用多种医学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交叉对比.结果 患儿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和肌酐及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95%参考值范围完全包含在标准参考值内,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简称白球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95%参考值范围较标准参考值高,血红蛋白、总蛋白、球蛋白和尿素95%参考值范围较标准参考值低;唇腭裂患儿各性别组间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尿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儿的这些数值要普遍高于男性患儿;单纯唇裂患儿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球蛋白、尿素和肌酐均高于单纯腭裂患儿和唇腭裂患儿;唇腭裂患儿的淋巴细胞、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LT和AST均高于单纯腭裂患儿和单纯唇裂患儿.结论 唇腭裂患儿的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白球比、ALT和AST可能较标准参考值偏高,医生在作术前评估时,可以参考本研究结果,作为开展唇腭裂手术的相对安全指标,以避免错过患儿的最佳手术期,但同时也要更加留意其相关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大龄腭裂患者治疗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改进大龄腭裂患者的治疗模式,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方法对37例年龄大于6岁(含6岁)的腭裂患者进行同期腭裂与腭咽肌瓣咽成形整复术,并对其术后10~15个月的效果进行了随访和语音评估。结果22例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完全,15例术后虽仍有腭咽闭合不全,但在鼻咽纤维镜下腭咽闭合度达85%以上;所有患者X线侧位咽腔造影显示软腭与咽后壁贴合;语音检测显示,高鼻音和鼻漏气程度显著下降,辅音清晰度提高。结论本研究中建立的大龄腭裂患者治疗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为改善其生存质量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唇腭裂患儿术前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对术前紧张情绪、父母分离焦虑、面罩接受程度和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唇腭裂修复术患儿120例,年龄6月~3岁,随机分为2组:A组术前30?min经鼻滴入生理盐水?0.02?mL·kg-1,B组滴入右美托咪定2μg·kg-1。观察和记录患儿入睡时间、术前镇静评分、分离焦虑评分、面罩吸入诱导接受度评分和术后躁动评分。结果???B组患儿入睡时间为(10.52±5.34)min。在给药后30?min的镇静评分、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评分、面罩接受程度评分、术后躁动评分中,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7.
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腭裂修补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先天性腭裂修补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方法:选择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法)Ⅰ~Ⅱ级先天性腭裂修补手术患儿50例,患者年龄3.5~13岁。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25例。入手术室后均肌注氯胺酮4~10mg/kg。麻醉诱导:试验组用瑞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2mg/kg;对照组用芬太尼2.5μg/kg,异丙酚1~2mg/kg,2组肌松剂均用维库溴铵0.1mg/kg,经鼻气管插管。麻醉维持:试验组用瑞芬太尼、异丙酚持续泵注,对照组用芬太尼、异丙酚持续泵注。2组均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中连续监测ECG,HR,BP,SpO2.;分别于手术前1d(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后10min(T3),气管拔管后5min(T4)自静脉采血,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gⅡ)水平;记录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与T1比较2组T2、T3时HR,SBP,DBP和AgⅡ水平均降低(P<0.05);2组间T2、T3时HR、SBP、DBP、SpO2,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麻醉时间R组长于F组,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R组显著短于F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比芬太尼镇痛作用强,能更有效抑制先天性腭裂患儿手术中的应激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术后苏醒快,拔管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唇腭裂患儿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患有先天性唇腭裂少年儿童的个性状态。方法调查对象包括7~17岁50例先天性唇腭裂患儿组和年龄相仿的正常少年儿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EPQ(Junior)进行个性调查。结果EPQ(Junior)量表(T分)两组总体情况相比较患儿异常例数高于对照组(P<0.005),各项量表(T分)及多项量表(T分)也是患儿组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唇腭裂少年儿童造成个性不良与唇腭裂畸形有关,所以在矫治唇腭裂的同时也必须注意个性不良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咽后壁瓣术在先天性腭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咽后壁瓣术,共修补47例先天性腭裂患者,其中单侧完全性腭裂21例,不完全性腭裂26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腭瘘,随诊1~3年,语音清晰度满意。结论 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咽后壁瓣术较好地恢复了腭帆提肌正常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获得了良好的腭咽闭合,并有效地降低了术后腭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