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大肠息肉一直被认为是其主要的癌前疾病。传统观点将大肠息肉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并认为近80%散发性大肠癌是由腺瘤引起的,而增生性息肉,一直以来认为其不会引起恶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特征及探讨瘦素、脂联素的表达与有潜在恶变风险的结直肠腺瘤的关系.方法:82例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NAFLD患者为研究组,286例老年结直肠腺瘤非NAFLD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及腺瘤发生部位、大小、数目、病理类型、上皮内瘤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法检测两组患者瘦素和脂联素的表达.结果: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NAFLD组患者同非NAFLD组相比,吸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患者更多(P0.05),且BMI明显高于非N A F L D结直肠腺瘤组(P0.05).结肠腺瘤合并NAFLD组老年患者腺瘤个数多于非NAFLD组(P0.05),绒毛状腺瘤比例也高于非NAFLD组结肠腺瘤患者(P0.05).脂联素在NAFLD组表达高于非NAFLD组(P0.05),而瘦素的表达与之相反(P0.05).脂联素在2个及其以上息肉数组的表达高于单个息肉组(P0.05),在绒毛状息肉组的表达低于非绒毛状息肉组(P0.05),在息肉有高级别瘤样变组的表达高于非高级别瘤样变组(P0.05).瘦素在绒毛状息肉组的表达高于非绒毛状息肉组(P0.05),在息肉有高级别瘤样变组的表达低于非高级别瘤样变组(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NAFLD患者腺瘤恶变风险更高,脂联素分泌减少及瘦素水平的升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目的探讨大肠良恶性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病理特征以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良恶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66%,其中腺瘤性息肉占47.16%。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0cm的为最多,腺瘤性息肉则大小不等,幼年性息肉以1.1~1.9cm的最多,同时伴肠癌者息肉以<1.0cm为主。本组息肉0.6~1.0cm者恶变率3.51%,1.1~1.9cm者恶变率为12.90%,≥2.0cm者恶变率27.78%,息肉恶变以山田Ⅱ型为主。结论腺瘤体积大,绒毛状结构者易恶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大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大肠,不能满足于远端大肠病变的诊断;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家族遗传性大肠息肉病 (FPC)的恶变过程 ,采用免疫组化 (LAB)染色对 2 9例FPC、2 4例大肠癌和 2 8例腺瘤性息肉病的手术切除标本蜡块进行 p5 3、bcl 2和c myc基因蛋白表达定位 ,并进行比较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 1983年 4月~ 1998年 6月收治的 2 9例FPC石蜡标本 ,其中恶变 15例 ,未恶变 14例 ,男 19例 ,女 10例 ,年龄为 2 6~ 5 1岁 ,平均年龄 39.6岁 ,为便于对比研究 ,我们将恶变组 (m FPC) 15例标本分为恶变组恶性息肉 (MP)和恶变组良性息肉 (NMP) ,并与 14例FPC未恶变组息肉 …  相似文献   

5.
259例老年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内镜及病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因素。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25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及其中53例息肉恶变的内镜所见与病理资料分析。结果25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中,息肉恶变占20.5%,小于1cm以下息肉恶变率达15.1%;息肉恶变呈全肠道分布,以直、乙状结肠多见;腺瘤恶变占90.6%,以绒毛状腺瘤多见。结论老年患者大肠息肉恶变率较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表面结构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以提高对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05例大肠息肉进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形态,并参照Kudo法进行分类:I、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V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表面结构与大体形态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7例有蒂息肉中12例表现为I、Ⅱ型;40例亚蒂息肉和48例广基息肉中I、Ⅱ型分别为15.0%(6/40)和41.7%(20/48),ⅢL、ⅢS、Ⅳ、Ⅴ、混合型合计为85.0%(34/40)和58.3%(28/48)。83.8%(88例)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息肉表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及增生性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78.6%,瘤性表型为21.4%;腺瘤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3.3%,瘤性表型为96.7%;幼年性息肉均为非瘤性表型。I、Ⅱ、ⅢL、ⅢS、Ⅳ、Ⅴ及混合型息肉中腺瘤发生率分别为0%、11.8%、77.3%、75.0%、100.0%、100.0%和70.0%。分型诊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7%和80.0%,特异性为86.6%和94.7%,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9.5%。结论:用染色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表面结构,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有助于在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决定对病灶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大肠小扁平腺瘤、息肉样腺瘤p53、p2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大肠小扁平腺瘤p53、p21基因的表达,探讨小扁平腺瘤与息肉样腺瘤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研究50例小扁平腺瘤(A组)和30例息肉样腺瘤(B组)以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C组)的p53、P2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p53、p21 在A、B、C 三组中阳性率分别为58%、56%;33.3%、36.7%;5%、10%.P53阳性率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21阳性率:A、B组分别与C组有差异显著性(P<0.05);A组高于B组,但卡方检验P>0.05,无统汁学差异;A组进一步与B组中直径<1.0cm的腺瘤的p21阳性率(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小扁平腺瘤p53、p21基因的异常表达提示小扁平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息肉样腺瘤有差别,可能更易于恶变.  相似文献   

8.
本组有168例大肠腺瘤,癌变18例,癌变率为10.7%。本文将临床与病理结合起来,并联系文献分析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寻求一条早期诊断及治疗大肠癌的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本文调查了我院近10年来行结肠镜检查的2051例患者,发现癌变18例。癌变病例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0—67岁,左半结肠17例,右半结肠(横结肠)1例。瘤体大小:>2cm 16例,<2cm 3例。将2051病例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8例和非腺瘤性息肉组264例。根据年龄影响腺瘤的非典型增生率,又将腺瘤性息肉组病例分为35岁以下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消化内镜的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5月-2014年5月运用消化内镜检测出的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检查的868例内镜中,有90例检测出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共106个息肉,检出率为10.4%,其中47例为腺瘤性息肉,占52.2%。体积大小关系到腺瘤性息肉(大小不等)的恶变率,体积越小恶变率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并且多广基无蒂,腺瘤主要为绒毛状。1.0cm以下的炎性息肉(包含1.0cm)为最多,此类息肉不会发生癌变。结论腺瘤型是大肠息肉的主要类型。腺瘤和上皮瘤变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消化内镜检查有症状患者时,要把大肠检查全,行常规活检息肉,并实施内镜下切除术,这样才能使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的发生率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与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11例,分为大肠息肉组(n=111)和对照组(n=100),利用超声检查对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60,P<0.001);男女性大肠息肉组间PLG的发生率无差异:按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进行分层比较显示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x2=3.86,P<0.05),而腺瘤性大肠息肉组PL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9.04,P<0.001),且高于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组(x2=3.94,P<0.05).结论:大肠息肉与PLG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着重研究大肠小的扁平瘤和非腺瘤性的早癌,本组146例大肠小的扁平隆起病变经病理活检进行内镜下形态和组织学对照研究。结果证实粘膜慢性炎19例,炎性息肉63例,增生性息肉34例,小的扁平腺瘤27例不含腺瘤成份的早癌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6-04以电子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65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分为上皮内瘤变组和非上皮内瘤变组,组间采用χ~2检验,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及其恶变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腺瘤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上皮内瘤变总发生率为22.68%,年龄、息肉直径、蒂的长度、病理类型是腺瘤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4.384+0.796X2(年龄)+0.324X3(息肉直径)+1.296X4(蒂部形态)+0.944X7(病理类型).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是腺瘤高级别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2.939+1.036X1(性别)+0.853X2(年龄)+1.023X3(息肉直径).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高级别上皮瘤变组在低密度脂蛋白、尿酸(uric acid,URIC)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而三组之间高密度脂蛋白、癌胚抗原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40岁、直径1 cm、有蒂及绒毛管状腺瘤更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男性、息肉直径、年龄是结直肠腺瘤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可能与血脂、URI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25、CA199、凝血酶原时间(PT)对老年男性腺瘤性胃肠息肉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内镜检查的111例腺瘤性息肉老年男性患者作为腺瘤性息肉组、54例非腺瘤性息肉老年男性患者作为非腺瘤性息肉组、无息肉81例老年男性患者作为健康组、腺瘤性息肉患者钳除后复查结果为钳除腺瘤性息肉组、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复查结果为钳除非腺瘤性息肉组,比较各组间CEA、AFP、CA125、CA199、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线性回归分析腺瘤性息肉个数、大小对各指标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分值表对诊断腺瘤性息肉的价值。结果 腺瘤性息肉组CEA、CA199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健康、钳除腺瘤性息肉组,AFP、CA125明显高于健康、钳除腺瘤性息肉组,PT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健康组,hs-CRP明显低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5);非腺瘤性息肉组CA125明显高于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分析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组织学特点,制定相应的诊断依据,探讨CLE诊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12月间共计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已被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40例患者(48个结直肠息肉)和前瞻性研究的50例患者(106个结直肠息肉).同时选取10处正常黏膜作为对比.首先对48个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病变(腺瘤性息肉22个,非腺瘤性息肉26个)进行CLE图像分析,制定CLE下鉴别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依据.然后应用该依据对106个结直肠息肉进行前瞻性CLE诊断,最终将CLE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作比较,评价CLE的诊断效率.结果 在48个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22个,非腺瘤性息肉26个.CLE诊断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94.0%、特异度92.9%、准确率93.4%、阳性预测值92.2%,阴性预测值94.5%;CLE诊断非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92.9%、特异度94%、准确率93.4%、阳性预测值94.5%,阴性预测值92.2%.CLE与组织病理在诊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时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3).结论 CLE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中精度较高,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及时发现结直肠癌前病变提供了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形态多样,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对LST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侧向发育型肿瘤与一般腺瘤相比,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推测其基因上也有所差异[1].以往研究LST恶变机制,主要关注k-ras和p53等,而我们的实验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 MMP-7)和上皮钙黏附素(E-cad)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LST发生及恶变的可能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样本: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我院内镜下切除的LST标本10例(符合工藤进英于1998年总结LST病变定义[2],为LST组),腺瘤性息肉15例(直径≥1 cm,且经病理证实为腺瘤,为腺瘤组),正常结肠黏膜5例(即正常组).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均为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捐献标本.患者均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史,亦无炎性肠病和结肠癌病史.所有标本分为2份,分别保存在-80℃的冰箱和福尔马林中.  相似文献   

16.
大肠息肉1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我院近3年肠镜发现的181例大肠息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舒林酸对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 ,90 %结肠癌源于结肠腺瘤性息肉恶变。非甾体类消炎药如舒林酸 ,已显示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治疗作用 ,而对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 (SCAP)研究甚少 ,结论不肯定[1,2 ] 。为此 ,我们用舒林酸 (sulindac)治疗SCAP ,取得肯定疗效 ,并对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997年 7月~ 1998年 8月 ,2 3例SCAP经结肠镜证实 ,息肉直径 0 .5cm以上 ,盘状或广基 ,息肉数少于 10枚 /人 ,并经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二、实验方法2 3例SCAP随机分为 2组。 12例患者共计 2 3枚息肉给予舒林酸 30 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的疗效,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及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2003-10/2008-10我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老年及非老年大肠息肉EMR手术561例766处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 mo,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766处病变总治愈率96.3%;21处病变(2.7%,21例)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23例(4.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0例(1.8%):7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3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9.0%,21.1%,45.7%,4.2%,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夏立建 《山东医药》2000,40(3):40-41
早期大肠癌临床主要表现为血便或粘液血便,也可无症状。根据肿瘤外观形态可分为息肉型(Pa-Ca)及非息肉型(NPa-Ca)。息肉型又可分为有蒂型(Ip)和无蒂型(Is);非息肉型又可分为表面隆起型(a)、平坦型(b)和浅表凹陷型(c)。根据大肠癌的组织发生学又将其分为含腺瘤组织和不含腺...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 CRP)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主要依靠内镜下切除为主,但术后易复发,保守治疗CRP的药物临床应用及相关报道较少,且疗效不理想.本文通过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大肠息肉与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中医四诊,从而精准辩证得出某一特定阶段CRP的中医证候类型并拟定出个体化的方药,进而调整患者体质类型从而有效预防CRP术后复发,以期减少腺瘤恶变,临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记录中医四诊及内镜下大肠息肉大小、形态、数目、病变部位等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分析并总结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结果 300例大肠息肉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且腺瘤性息肉发生率与性别、职业、各年龄层、息肉大小、山田分型、息肉数量、发病部位等因素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RP发生相关的中医证型中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中息肉直径多1 cm,呈光滑形多发息肉为主,多无蒂或亚蒂.气滞血瘀证、血虚肠澡证、肝郁气滞证以1-2cm息肉多见,多呈颗粒形单发息肉,多带蒂.各中医证型与息肉数目多少、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及肝郁气滞证中病理分型以管状腺瘤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其它证型以增生性息肉为主.并发现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与大肠息肉数目多少、形态变化有关,但不会影响息肉的大小及发病部位,同时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通过中医体质调摄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及复发率,为防治大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