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肠套叠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往昔多数采用手术治疗或钡剂灌肠整复法。但自1960年以来,我院创用了结肠注气整复法,对用非手术治疗肠套叠的效果又推进了一大步。1954~1959年我们应用钡剂灌肠整复婴儿肠套叠680例,497例获得成功,复位率为73%,而1960~1980年间应用结肠注气整复法治疗了4841例,其中4598例获得成功,复位率提高到94.5%,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治水平,对282例小儿肠套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小儿肠套叠以1岁以内的发病率最高,男:女为1.7:1,春季发病占总数的41%。临床上以哭闹、呕吐、便血、腹块为四大主要症状。267例行结肠注气,219例复位成功,复位率82%。2例结肠注气时发生肠穿孔,穿孔率0.75%。手术患儿的套叠类型以回结型最多。本组患儿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对我院结肠注气整复失败而手术治疗的急性婴幼儿肠套叠441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发生肠坏死92例,复套叠184例,伴品质性病变,结肠注气致肠穿孔8例,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本组病例发生肠套叠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复套叠,肠坏死,就诊时间过晚,器质性病变及整复过程中出现肠穿孔。  相似文献   

4.
肠套叠是婴儿常见的急腹症,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使用结肠注气整复术作为诊断和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我院自1959年迄今,采用控制性结肠注气术治疗了大量小儿肠套叠病例,其中并发结肠穿孔8例(均为男性)。现将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成人肠镜检查诊断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肠镜下征象及充气复位后疗效观察。结果:检查前诊断正确率仅为35.3%(6/17),17例患者中回结肠型套叠10例,结肠癌3例,肠管炎性水肿3例,肠结核1例。行肠镜下充气复位12例,行手术4例。随访3个月至36个月,随访期间无肠套叠再发。结论:成人肠套叠确诊率低,套叠类型较多,本组选择发生在回结肠和结肠之间的病例,肠镜检查和充气复位对上述肠套叠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诊断与空气灌肠整复失败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5年来经空气灌肠证实的肠套叠患儿608例的影像学表现。其中550例经透视下行结肠注气整复成功,58例整复失败经手术复位。结果:空气灌肠整复失败5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有复杂型28例,器质性肠套叠2例,肠壁损伤21例,3例阑尾被套,4例肠坏死,其中回-回-结套24例,回结套24例,回回结结型4例,结论:透视下空气灌肠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对于复杂型肠套叠及伴有肠管畸形,肠腔坏死等症,则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小儿肠套叠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4~2000年经手术或结肠注气X线检查证实为肠套叠的病儿87例,其中21例误诊为儿内科或外科其它疾病,误诊率达24.1%。本就小儿肠套叠诊断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小儿肠套叠误诊156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院自 1985~ 2 0 0 1年经手术或经结肠注气X线检查证实为肠套叠的病儿 15 6例 ,其中 5 4例误诊为儿内科或外科其它疾病 ,误诊率达 3 4 6%。本文就小儿肠套叠诊断问题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15 6例。男 10 5例 ,女 5 1例。年龄 2 5天至 13岁 ,其中 1岁以内者 10 6例 (占 67 9% )。发病时间 ,从发病到确诊时间 :4小时至 3个月。临床表现 :便血 98例 ,哭闹 91例 ,呕吐 87例 ,腹胀 85例 ,腹痛 46例 ,胆泻 3 8例 ,发热 15例 ,腹部包块 83例。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 45例。自行复位 9例 ,结肠注气复位成功 62例。手术治疗 75例…  相似文献   

9.
两种肠套叠复位法的对比观察广东湛江农垦二院(广东524272)张坚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自88年以来,我院共收治急性婴幼儿肠套叠61例,随机抽其中30例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法,其余26例采用腹外徒手复位法。根据病情配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  相似文献   

10.
作者经阑尾穿刺行肠减压术治疗2例婴儿肠套叠手术复位后需行肠减压的患儿,效果满意,特介绍如下。典型病例女,3个月,因频繁呕吐60小时急诊入院。术前诊断为肠套叠,行手术复位。术中证实为肠套叠(回结肠型),回肠互套约10cm。手术复位后见阑尾充血,末端回肠距回盲瓣约10cm之对侧肠系膜缘有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空气灌肠法在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改良空气灌肠法对84例小儿肠套叠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确诊为肠套叠84例,排除非肠套叠24例,明确诊断率为100%。复位成功79例,复位率为94.28%。复位未成功并手术治疗5例,其中3例是肠坏死1例为回回结肠型肠表叠,1例为Meckle憇室。复位后无并发症发生,然后随访有3例复发,其中1例复发4次,最后手术证实为Meckle憩室所致。本组在诊治过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早期使用整复仪空气灌肠有助于提高肠套叠的诊断和复位率。采用中压、脉冲、间歇手术按摩改良法室气灌肠灌肠复位是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全结肠一直型肠套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7例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病历资料。结果:7例中3例误诊。7例均手术治愈。结论: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除了其它类型肠套叠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外,它还同时存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结肠系膜游离,未将结肠固定于后腹壁,使结肠活动度增大所致。诊断主要依据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肿块,再结合B超、钡灌肠确诊不难。肛门指诊对本病有权重要的意义。发现套叠肠段由肛门突出,或指诊触及套叠肠段,或钡灌肠发现肠套位置较低,要考虑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的可能。全结肠一直肠型肠套叠,套叠紧密,不易松懈复位,且多合并肠坏死,一旦确诊应手术治疗,可同时解决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问题。非手术治疗无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肠套叠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便及早确诊,减少误诊.方法 对1990年2月至2006年5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肠套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8例肠套叠患者有60例(55.56%)曾被误诊为肠痉挛、肠炎或菌痢及肠道肿瘤.经手术或B超检查、气灌肠检查全部确诊,经注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肠套叠的发病因素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医师学识经验不足,对本病缺乏认识,警惕性不高,体格检查不周到是造成肠套叠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病一旦确诊,即将其复位.复位有两种方法:灌肠复位、手术复位.  相似文献   

14.
小儿坏死性肠套叠外科治疗8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坏死性肠套叠的病因、诊断、低压空气灌肠复位的作用、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84例小儿坏死性肠套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原发性肠套叠73例,继发性肠套叠11例。套叠类型回-结肠型68例,小肠型12例,结-结肠型4例。全组均行套叠复位加坏死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术前误诊5例,死亡3例。结论 ①局部解剖因素是小儿肠套叠发生的主要原因;②B超检查有助于肠套叠的诊断;③对于复发性肠套叠不宜反复多次地进行低压空气灌肠复位;④手术原则是对于高度怀疑肠管坏死的不能姑息,应积极切除,但同时亦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有活力的肠管及回盲瓣。  相似文献   

15.
小儿急性肠套叠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诊断、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7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中71例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均能明确诊断肠套叠。71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4例,占76.1%。外科手术22例中13例经手法复位成功;9例因合并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其中复合型套叠5例,回结肠型3例,回盲型1例。1例术后2d死于肺炎合并症,其余均治愈。结论 空气或钡剂灌肠小儿肠套叠早期或晚期症状不典型病例诊断有决定意义。技术操作不当是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手术时机要根据发病时间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出选择,发病时间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愈腹症,回盲部套叠包括回结、回盲和回回结型,占总数的90%以上,小肠和结肠型套叠较少见.我院1982~1985年共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927例(不包括术后肠套叠),绝大多数为回盲部套叠,小肠及结肠套叠仅3例.除病情较重直接行手术外,均行空气灌肠复位(90.12%)成功,复位失败者行手术治疗。在本院手术93例,其中5例术中见套叠已复位,61例行手法复位,27例行肠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次性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包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经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包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治疗,对照组采用空气灌肠复位。观察比较2组复位成功率、并发症及炎症因子水平等。结果: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19.05%(P <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肠套叠患儿采用一次性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包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治疗,可成功复位肠套叠,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全结肠-直型肠套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7例全结肠-直肠型肠套叠病历资料.结果:7例中3例误诊.7例均手术治愈.结论:全结肠-直肠型肠套叠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除了其它类型肠套叠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外,它还同时存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结肠系膜游离,未将结肠固定于后腹壁,使结肠活动度增大所致.诊断主要依据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肿块,再结合B超、钡灌肠确诊不难.肛门指诊对本病有极重要的意义.发现套叠肠段由肛门突出,或指诊触及套叠肠段,或钡灌肠发现肠套位置较低,要考虑全结肠-直肠型肠套叠的可能.全结肠-直肠型肠套叠,套叠紧密,不易松懈复位,且多合并肠坏死,一旦确诊应手术治疗,可同时解决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问题.非手术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下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经验。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1月,对82例空气或钡剂灌肠无法成功复位的肠套叠行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腹腔镜直视下寻找套叠肠管部位,判断肠套叠类型及严重程度。先行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如发现复位困难,挤压牵拉肠管有穿孔危险,单纯复位时间长(超过20分钟仍无法顺利复位),即行腹腔镜辅助下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术。结果 2例中转开放手术,其中1例腹腔镜下发现肠坏死、穿孔,1例腹腔镜下发现回回结肠型肠套叠并发美克氏憩室;其余80均腹腔镜下复位,包括1例开腹术后6个月复发者。82例手术时间30~40min。术后1~2天恢复排气排便。术后住院4~7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4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其中9例因腹痛、呕吐再次住院1次,复查气钡灌肠排除肠套叠,经对症支持处理治愈出院,余65例未发现肠套叠复发、伤口感染、反复腹痛、肠管迟发性穿孔及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结合空气灌肠,可复位绝大多数难复性肠套叠,安全可靠,同时具有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自2004年8月—2009年8月来收治的326例临床病历资料,326例中321例B超初步诊断,5例B超未诊断但临床怀疑采用空气灌肠诊断。300例在压力83~120mmHg下复位,7例中转手术。超过48h的1例用75mmHg复位成功;18例手术治疗。结果:301例复位成功,25例行开腹手术,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对于小儿原发性肠套叠,B超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X线和结肠造影是诊断肠套叠的金标准,空气灌肠复位是最简便有效的复位方法,对不适合空气灌肠复位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