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中二次CT定位靶区中心位置的变动。方法:对患者进行体部热塑膜、真空垫固定,治疗体位下分别于放疗开始时及放疗中(原发病灶剂量DT 40Cy)进行2次CT模拟定位、影像传输、用治疗计划系统勾画GTV、PTV,制定三维放疗计划,PTV以90%等剂量线包绕靶区,根据两次靶区中心位置确认X轴、Y轴、Z轴的移动范围,判断靶区中心位置的变动情况。结果:对于每位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食管靶区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动。Y轴变动幅度明显大于X轴的变动。结论:食管癌放疗剂量达40Gy时需进行第二次CT定位。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中靶区移位与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融合图像观察食管癌适形放疗过程中肿瘤区(GTV)的移位及体积变化情况,分析靶区变化对其受照剂量的影响,探讨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中二次定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4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3D-CRT,照射30 Gy后行二次CT模拟定位.制定两套计划,治疗计划1(Plan 1)按前半程追加处方剂量至60 GY;治疗计划2(Plan 2)将后半程与前半程进行图像融合,总处方剂量60 GY,观察两套计划中GTV、CTV和PTV的受照剂量.结果:1)40例患者GTV几何中心在X、Y、Z轴上的移位分别为0.3、0.7和0.3 cm,二次定位后的GTV体积、CT最大横径、最大前后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长度无明显缩短.2)Plan 1中PTV2D95较PTV1D95减少约8.38%.3)Plan 2中PTV2D95>PTV1D95.4)肿瘤长度>7 cm、主动脉受侵者在Plan 1中PTV2D95明显小于长度≤7 cm及主动脉受侵阴性者.结论:食管癌3D-CRT过程中同时存在靶区移位及靶区缩小两种情况,由于靶区移位,可能会使PTV 95%体积接受的剂量减少约8.38%,肿瘤长度较大合并主动脉受侵者建议行疗中二次CT定位以修正靶区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评估胸部食管癌传统三野放疗计划的肿瘤剂量分布。方法 19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均予胸部CT扫描,在CT上勾画GTV,CTV,PTV,然后用Cad Plan 64.7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产生传统三野等中心虚拟治疗计划,通过DVH比较GTV,CTV,PTV所受剂量,靶区适形度及靶区剂量均匀度。结果GTV,CTV,PTV最大剂量分别为:51.64,51.94,51.48Gy;最小剂量分别为:41.17,2531,1894Gy;平均剂量分别为:495,47.34,42.92Gy;适形指数分别为:0.94,0.69,0.38;剂量变异度分别为:2.2,7.57,14.56Gy。结论 传统的食管癌设野定位方法不能满足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学要求,应采用CT定位,通过三维计划系统的方法来确定食管癌的照射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常规照射与三维适形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目的 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食管癌传统放疗及三维适形放疗中肿瘤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方法 对44例首程放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常规透视下模拟定位,确定病变中心和最佳入射角度,金属标记物标记前垂直野中心及野框后行CT模拟定位.CT扫描图像经局域网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CMS Focus 3.0或ADAC Pinnacle 6.2b)进行三维重建,由主管医师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和危及器官.物理师为每例患者设计3套治疗计划:即常规治疗计划、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和虚拟常规治疗计划.结果 (1)食管造影所示病变平均长度5.42cm,CT扫描平均长度8.42cm(P=0.000).CT扫描肿瘤最大左右径平均5.48cm,GTV平均体积59.68 cm^3.常规模拟定位中心与三维适形治疗计划中心在X、Y、Z轴上分别相差7.67、13.21、7.68mm,两种定位方法的病变中心在X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全组中位处方剂量6600 cGy.常规治疗计划、虚拟常规治疗计划、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的GTV 100%体积剂量分别为3406.8、6379.1、6290.0 cGy;GTV95%体积剂量分别为4344.1、6484.7、6453.6 cGy,CTV 95%体积剂量分别为3303.0、6375.3、6081.8 cGy;PTV95%体积剂量分别为1739.4、6035.9、5243.9 cGy.可见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的GTV、CTV及PTV100%、95%体积剂量均高于常规计划.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能够给予肿瘤靶区均匀的剂量分布,并使其周围正常组织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CT模拟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例先X线透视,在体表用铅珠标记病变上下缘,然后经体位固定、模拟机定位、体膜上标记射野中心后进行CT扫描,通过局域网将扫描图像传送到治疗计划系统,另8例未经X线透视标记病变上下缘直接CT模拟定位.根据食管造影、纤维食管镜和CT勾画GTV、CTV.当照射剂量达30Gy时,重新行CT扫描定位,勾画靶区.观察扫描后GTV 长度、两次扫描后GTV最大横径、最大前后径、GTV几何中心点坐标及靶区移位情况.结果:不同定位方法肿瘤长度(8.23±2.43)cm与(6.48±1.73)cm有显著差异;两次定位后GTV 最大横径及最大前后径比较有显著差异;二次定位靶中心复查移位率达60.0%;二次定位等中心点位置在X、Y、Z 3个轴上分别相差(0.394±0.194)cm、(0.5872±0.3097)cm和(0.213±0.073)cm.结论:CT模拟定位能更充分显示肿瘤外侵范围并反映其非对称生长,但在确定病灶长度时不如钡餐透视,用CT定位时常规食管吞钡X射线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将二者结合,对提高定位精度有重要帮助.同时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二次定位,可纠正靶中心的误差,提高照射剂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造影剂对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共有40例患者入组,其中食管癌患者34例,肺癌患者6例,中位年龄62岁.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图像融合状态下,分别勾画大体靶区(GTV)、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以及危及器官,以平扫图像为基础图像进行剂量计算和计划优化,PTV边缘剂量1.8~2.0 Gy/次,总量45~66 Gy,并以此计划进行治疗.利用计划系统图像融合的功能,将在平扫图像(C-)上勾画的靶区及照射野设计复制到增强图像上,在增强图像(C+)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分别比较C+和C-图像中相对应的单次治疗照射野MU的不同(按照2 Gy/次计算),肿瘤中心点的剂量、肿瘤边缘点的CT值及剂量的不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有205个照射野,其平扫及增强图像射野MU分别为284.55±63.64和283.00±63.21,P=0.120;肿瘤中心点的剂量分别为平扫(45.219 5±9.561 4) Gy、增强(45.211 7±9.614 5)Gy,P=0.772;肿瘤边缘点的剂量分别为平扫(43.837 2±9.304 9)Gy、增强(42.904 5±9.164 5)Gy,P=0.001;边缘点的CT值分别为平扫(140.83±40.55) HU、增强(39.20±20.82) HU,P=0.00.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条件,对于胸部肿瘤,可以采用直接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CT定位,使用CT增强扫描对放疗计划的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食管癌分次放疗期间靶区变化情况,探讨这些变化对放疗计划实施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14例未手术并拟接受全程三维适行放疗食管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每照射10次重新行定位CT扫描,并且再次勾画靶区(GTV).随后将放疗前制定放疗计划复制到新CT图像上,观察分次放疗期间新勾画靶区与放疗前治疗计划符合程度.结果 放疗过程中GTV总体呈递减趋势,14例中5例在照射至第10次时出现CTV增大为初始2.0%~37.7%.95%等剂量曲线包括计划靶体积(PTV)初始计划时为97.81%±1.53%、第10次时为91.95%±5.25%、第20次时为94.27%±4.23%和第30次时为94.03%±6.45%,且在照射后第10、20和30次分别有6、5和4例出现95%等剂量曲线包括PTV降至95%以下.结论 食管癌分次放疗期间靶区出现明显变化而使放疗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ET/CT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中肿瘤退缩对靶区周围危及器官治疗计划参数的影响.方法:分析在PET/CT定位下行根治性3D-CRT的NSCLC患者55例,根据PET/CT融合图像勾画初始肿瘤放疗靶区,给予根治剂量处方量60~66 Gy/30~33 f 制定3D-CRT计划;放疗20次40 Gy时根据肿瘤退缩情况重新CT定位勾画靶区,修改照射野后重新制定放疗计划完成治疗.比较两次定位影像上GTV的体积VGTV(cm3)、PTV的体积VPTV(cm3) 差异;并对初始放疗计划和实际完成的计划靶区周围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进行比较.结果:55例NSCLC患者中,除1例GTV体积增大(1.77cm3,4%)外,其余54例GTV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5,P=0.000).相应的,除1例PTV体积增大(17.13cm3,8%)外,其余54例PTV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5,P=0.000).两种计划参数VGTV、VPTV、VL20、VR20、SCM、MSD、MLD、MRD、MHD、E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2、0.031).结论:在NSCLC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发生明显变化,而根据肿瘤退缩情况适时缩野、重新制定放疗计划,可显著降低肺及脊髓的受照射剂量,为提高靶区剂量、优化放疗计划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利用食管癌患者首周放射治疗时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建立个体化计划靶区以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根治三维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0例,获取每位患者治疗首周前5次及后续每周治疗前CBCT验证图像,将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中,与治疗前的定位CT图像配准融合。然后在每个CBCT图像上按患者治疗前靶区勾画原则,再次勾画临床靶区(clinic tumor volume,CTV),并根据首周治疗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外扩生成计划靶区(planning tumor volume,PTV)。将首周5个CBCT上勾画的PTV轮廓映射到定位CT上合并生成PTV1,以此法生成后续2~6周的PTV2。按照初始计划(Plan A)的参数设置,保持靶区处方剂量及各危及器官的限量要求不变,以PTV1为靶区,制定一个新的放射治疗计划,即患者个体化的自适应放射治疗计划(Plan B)。用新计划(Plan B)的95%等剂量线评估PTV2覆盖度,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Plan A与Plan B中肺、心脏和脊髓的受照射剂量。结果 PTV1体积比PTV体积小(P<0.05);Plan B中处方剂量95%等剂量线的覆盖率分别为:PTV1=(98.9±2.0)%和PTV2=(99.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an B的危及器官所受剂量均小于Plan A:肺V20(25.1%vs26.9%)、平均剂量(14.0Gy vs15.1Gy),心脏的平均剂量(16.7Gy vs19.7Gy)和脊髓最大剂量(42Gy vs43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患者治疗首周CBCT图像资料反馈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修改后的计划可在后续治疗中开展,并能进一步减少靶区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潜在提高靶区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千伏锥形束CT(CBCT)引导脑转移瘤放疗计划靶区设定过程中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边缘外放值.方法:14例脑转移瘤患者应用热塑面膜+头枕固定,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行螺旋CT扫描,Eclipse计划系统制定治疗计划,应用影像引导放疗系统给予患者前10次治疗前CBCT和计划CT配准,治疗结束后再次给予CBCT和计划CT配准,记录X轴(左右)、Y轴(前后)以及Z轴(上下)3个方向偏移值.结果:总系统误差的标准差X轴为0.92 mm,Y轴为0.95 mm,Z轴为1.10 mm;其相对应的总随机误差的标准差X轴为2.19 mm,Y轴为1.87 mm,Z轴为1.94 mm.根据VanHerk公式,CTV-PTV外放结果X轴为3.2 mm,Y轴为3.5 mm,Z轴为4.0 mm.结论:增强扫描可以使脑转移瘤在kVCBCT中显像,脑转移瘤适形放疗CTV-PTV外放可以为4.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