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优化重组技术在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资料149例,根据心率过快程度及心率波动范围分组:A组60例,心率70 - 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B组34例,心率70 ~ 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C组37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D组18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选取心率<70次/min,无明显心率波动患者(心率波动<5次)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优化重组前后各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 通过优化重组技术处理后,B、C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重组之前有明显改善(P<0.05),A、D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重组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优化重组后A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心率过快,心率波动的患者经过优化重组后均可满足诊断需要,而心率太快、心率波动过大的患者(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成像效果差,不推荐行冠状动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层螺旋CT扫描患者596例,按照心率分为四组,A组:<60次/分;B组:61~70次/分;C组:71~80次/分;D组:>80次/分。再将每组病例按照心率波动范围分为四个亚组,1亚组:1~5次/分;2亚组:6~10次/分;3亚组:11~15次/分;4亚组>15次/分。另选取心率50~65次/分,无明显心率波动(<2次/分)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判断二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将实验组各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及心率波动范围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趋势χ2分析,如果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3、A4、B3、B4、C3、C4、D1、D2、D3、D4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随着心率及心率波动范围的增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会显著下降;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大于心率对其的影响。结论心率<80次/分,且心率波动<10次/分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好;心率波动在11~15次/分时,绝大多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达到诊断水平;心率>80次/分或心率波动>15次/分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差,不宜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螺距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 80例患者按心率与螺距是否相适应分为2组,第1组60例(心率与螺距相适应),再按心率分成3组,每组20例,依次为A组(心率≤70次/min),B组(70次/min<心率≤90次/min),C组(心率>90次/min).第2组20例(D组,心率与螺距不相适应).对各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最佳重建期相分析.结果 C组的心率显著高于D组,分别是(105.15±11.45)次/min,(89.75±13.79)次/min,P<0.05;2组图像质量评分有差异性,分别是1.31±0.28,1.63±0.42,P<0.05.C组,D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为96.9%和84.2%,P<0.05.A组最佳期相在60%~80%RR间期,B组最佳期相在30%~80%RR间期,C组最佳期相在30%~60%RR间期内.结论 心率与螺距匹配,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取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心率变化者,心率与螺距不匹配,通过调整螺距适应心率,双源CT也能获得良好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记录扫描期间的心率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率变化分组。A组心率变化0~4次/min,B组心率变化5~9次/min,C组心率变化10~20次/min,D组心率变化>20次/min。比较不同组间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变化在10次/min以内者占89%,RCA1、RCA3、PDA、LMA、LAD、LCX1及LCX2的图像质量A、B、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与A、B、C组对比图像质量明显下降(P<0.05);RCA2的A、B、C、D组间对比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P<0.05),呈下降趋势。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变化幅度小,心率变化>20次/min,才引起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明显下降,RCA2段图像质量易受心率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重组时相与心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重组时相与心率的关系.方法 对9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检查前均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按扫描时心率分为3组:低心率组(≤70 次/min)26例,中心率组(71~90 次/min)37例,高心率组(t≥91 次/min)32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出10%~100% R-R时相的图像,分析不同R-R时相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情况及其与心率的关系.结果 低、中、高心率3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08±0.27)、(1.32±0.58)、(1.47±0.61)分,低心率和中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优于高心率组(P<0.05),中心率组和高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1.4%(19/1386)的冠状动脉节段不可评价.74例患者(77.9%)可在单一重组时相获得冠状动脉各段最佳图像质量.低心率组23例(88.5%)最佳重组时相在舒张中晚期;高心率组27例(84.4%)的最佳重组时相前移至舒张早期和收缩末期.结论 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多数患者可在单一时相获得各支冠状动脉最佳质量图像,随着心率的增快最佳重组时相从舒张中晚期前移至舒张早期和收缩末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佳相位窗的选择。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扫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图像行MPR、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利用Inspace软件及Circulation软件分析,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扫描时记录心率,100例患者心率小于等于60次/min为1组,心率大于60次/min而小于等于80次/min为2组,心率大于80/min而小于等于100次/min为3组,心率大于100次/min为4组。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 1、2组70%相位图像质量最好,3、4组40%相位图像质量较好。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心率越慢图像质量越好,心率越快图像质量越差。最佳时相的选择可以提高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量化评估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不同重组时相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最佳重组时相与心率关系。资料与方法102例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1±9.7)岁,平均心率(66.4±11.5)次/min。心率<65次/min(n=43)为Ⅰ组,65~75次/min(n=34)为Ⅱ组,>75次/min(n=25)为Ⅲ组,每例患者的4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共分为12个节段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5%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组冠状动脉图像,采用横断位、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结果Ⅰ组60%、65%和70%为最佳时相,Ⅱ组60%、65%时相为最佳时相,Ⅲ组右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35%、40%,左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60%、65%。结论心率和重组时相的选择是决定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平均心率≤75次/min,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在心脏运动的舒张中期(60%、65%)最佳;>75次/min时,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进行重组能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减小心电脉冲窗范围对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的价值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心率稳定的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和心电脉冲窗的范围分成4组:心率<7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61%~77% R-R间期组;心率<7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25%~80% R-R间期组;心率>8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31%~47% R-R间期组;心率>80次/min,心电脉冲窗范围为25%~80% R-R间期组。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参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个慢心率组间、两个快心率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4组的平均有效剂量依次分别为(7.06±2.13)、(11.34±3.65)、(6.67±1.97)和(9.92±3.15)mSv,慢心率患者和快心率患者使用较窄的心电脉冲窗时分别减少约37.74%和32.76%的辐射剂量,而两个慢心率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及两个快心率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运用较窄的心电脉冲窗可以明显降低心率稳定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最优相位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RCA最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最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中心率与重建相位宽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心率相关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最合适的相位宽度。资料与方法选取110例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检查患者,评价不同心率组(Ⅰ组,<60/min;Ⅱ组,60~62/min;Ⅲ组,63~65/min;Ⅳ组,>65/min)在R-R间期75%、60%~80%和40%~80%3个相位宽度中最佳重建相位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Ⅰ、Ⅱ组在75%和60%~80%相位宽度图像质量高于Ⅲ、Ⅳ组(χ2=75.408,P<0.01),增加相位宽度至40%~80%,Ⅲ、Ⅳ组图像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心率较高时增加重建相位宽度可提高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而心率<63/min时适合用窄相位宽度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心率波动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心率波动情况下最佳扫描条件.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以心脏冠脉扫描模式对心脏体模进行扫描.心率设置为以60次/min、85次/min为中心上下波动2组,每组分别设置波幅为2.5次/min、5次/min和10次/min各3小组,分别对6组心率波动情况下的心脏体模以心脏冠脉扫描模式进行扫描,所有扫描数据在R-R间期5%、15%、25%、35%、45%、55%、65%、75%、85%、95%相位分别进行单扇区(Segment)、双扇区(Burst-2)和四扇区重建(Burst-4).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模式.由1名高年资医师和1名技师分别对不同重组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分析.结果 (1)方差分析显示,总模型具有显著意义(F=22.58,P《0.0001),各变量(心率、波幅、算法和相位)具有显著意义,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有影响;(2)不同心率之间比较心率为60次/min者图像质量评分均数显著高于心率为85次/min者(P《0.05);(3)不同波动范围之间比较波幅为2.5次/min和5次/min者,图像质量评分均数高于波幅为10次/min者(P《0.05),但波幅为2.5次/min和5次/min无显著差异(P》0.05);(4)不同重建算法之间比较算法为Burst-4和Burst-2者图像质量评分均数显著高于算法为Segment(P《0.05),但Burst-4和Burst-2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5)不同相位之间比较相位为45%,95%显著高于其他相位(P《0.05),但上述二者相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位为15%者,图像质量最差.结论 新型心脏动态体模评价心率波动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心率波动情况下最佳扫描条件分析,能够为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健康体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每位患者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结果心率≤65次/m in有89.3%(100/112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66~80次/m in有81.1%(198/244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80次/m in有64.3%(36/56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律不齐或前后波动>5次/m in有25%(8/32支)的血管可用于诊断。结论MSCTCA图像质量受心率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16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探讨最佳时相重建时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163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平均心率为(69.3±14.6)次、min(42~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7.9±4.5)次/min(1~25 次/min),最佳时相重建时,LAD图像质最与心率间无相关性,RCA、LCX和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间存在相关性(P<0.05);各支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变异间无相关性.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在较人的心率和心率变异范围内完成对冠状动脉的观察,高心率对图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但足以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率不稳定时,多层螺旋CT3种不同重建算法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及时间分辨力,明确快速心率条件下最佳成像方式。方法对象为一个新型动态心脏体模。调节体模,模拟心率60bpm、85bpm和105bpm,各种基础心率都有0、2.5、5、10、15次几种波动。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基础心率为60bpm和105bpm时电流300mA,X线管旋转时间为0.5s/周;基础心率85bpm时电流250mA,X线管旋转时间为0.6s/周。将原始数据分别以Snapshot Segment、SnapshotBurst、Snapshot Burst Plus3种方式重建成层厚0.625mm,间隔0.625mm影像,标准重建算法(std),舒张期(ED)采用R-R间期的90%,在Adw4.2工作站进行VR及能显示狭窄层面的MPR重组。依影像质量优劣制定5分评分标准,由3位放射医师采用盲法对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取3位医师对重建影像的平均评分进行比较。计算不同基础心率不同重建模式下的时间分辨力。结果(1)在每种基础心率下,随波动幅度增加,3种不同算法所得影像质量都下降。(2)心率60bpm时,同一波动幅度下3种不同算法在对影像质量影响差别不大,仅波动2.5次时Snapshot Segment略差,而波动10、15次时Snapshot Segment略好。对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250ms、245ms、245ms。(3)心率85bpm及心率波动为0、2.5、5时Snapshot Burst Plus所得影像质量最高,而心率波动为10、15时以Snapshot Burst所得影像质量最高。相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为300ms、214ms、80ms。(4)心率105bpm时,心率波动为0、2.5、5、10时Snapshot Burst Plus所得影像质量最高,而心率波动为15时以Snapshot Burst所得影像质量最高。相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250ms、191ms、84ms。结论在每种基础心率状态下,3种不同重建算法所得最好影像质量皆随心率波动幅度的加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平均心率对最佳图像重建时相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58例房颤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均未服用美托洛尔.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好、中等和差.分析平均心率和患者总体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判别分析法计算获得总体图像质量为好和中等的平均心率阈值和最佳重建时相在收缩末期的平均心率阈值.结果:平均心率和患者总体图像质量之间呈负相关(r=-0.43,P=0.001);患者总体图像质量为好和中等的平均心率阈值分别为80次/min和95次/min;最佳重建时相在收缩末期的平均心率阈值为85次/min.结论:控制患者平均心率在一定阈值以下并结合舒张中期蕈建.能保证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 bpm以内.排除标准为心率不能控制在70 bpm以内及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采集期相70%R-R间期.B组30例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 bpm以下,窦性心律且规整.排除标准为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2组中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20 kV,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00 kV.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476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372段冠状动脉.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为(3.48±0.59)分,B组均值为(3.53±0.58)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2,P=0.187).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51±0.54)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4.55±3.54)mSv,2组之间平均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4,P=0.000).结论 在严格掌握心率及心律的基础上,可成功实现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