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患儿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152例,并随访。结果 152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明确病因的105例,出院3个月后随访明确病因的19例,共确诊124例,不能明确病因的28例。感染性疾病是占儿科FOU病因中占第1位。本组病例感染性疾病占68.5%。感染性疾病中最多的是EB病毒和结核感染。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占FUO的18.5%,其中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多见。结论感染性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本组FUO的主要病因。对诊断不明患儿必须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2.
原因不明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不明发热(FUO)是内科临床的疑难病症。FUO的定义虽不尽统一,但目前仍多遵循如下标准:发热3周以上、3次体温超过38.3℃和住院1周以上仍未能确诊者。本文按上述标准就1997-07以来收住我科的74例资料完整的FUO患者进行临床病因分析。以从中吸取经验,拓宽临床医师的诊断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大多数儿童FUO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基本及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疾病,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性疾病。FUO患儿除长期发热以外,常常缺乏突出的定位症状及体征,常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发现,加之患儿家长提供的病史不可靠等各种因素导致诊断困难。儿童FUO明确诊断时间长,误诊率高,甚至找不到确切病因。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儿童FUO相关的文献,从定义、诊断方法及病因三个方面对儿童FUO进行阐述,为儿童FUO的诊断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发热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腋窝温度在37℃以上,且除外生理因素可认为在发热。小儿、老年人、妇女月经期、排卵期与妊娠期、饮食、剧烈运动、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情绪激动等均可使体温稍高。  相似文献   

5.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内科临床的疑难病症。其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我们对在1999—01~2004—12收住我院的98例FUO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实验室检查,为诊断发热提供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2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因,并对各病因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2例FUO患者中257例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4.5%,包括:感染性疾病177例(65.1%),风湿免疫性疾病47例(17.3%),肿瘤性疾病22例(8.1%),药物热4例,亚急性甲状腺炎4例,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相比,后者具有显著升高的血清铁蛋白及AST水平,且以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结论 FUO患者经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测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因不明的迁延性发热有时成为诊断上的难题,根据Petersdorf 和Beeson 的标准即发热三周以上,体温超过38℃,住院一周以上还不能明确诊断者才可以作为原因不明的发热。这样可以除外短期的病毒性发热,一些原因明确的发热、手术后发热以及极少数“习惯性”体温升高。这类患者经过多次的非手术分析检查是必要的,但长期的观察会延误特定有效的治疗,以致影响疗效。如果怀疑引起发热的原因在腹腔时,可考虑施行诊断性的剖腹探查术。我院外科自1969年1月至1981年12月共收治因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而行剖腹探查者共18例,其中男11例,年龄19~67岁。女7例,年龄20~46岁。持续发热1~4个月入院。  相似文献   

8.
丁美琳 《河北医药》2005,27(5):327-328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04年9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诊治的符合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患者105例。结果105例患者中明确诊断97例,确诊率为92.4%;未明确诊断8例占7.6%。明确诊断的97例中,感染性疾病49例占50.5%,结缔组织病24例占24.8%,恶性肿瘤17例占17.5%,其他疾病7例占7.2%。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大多数FUO的病因,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是FUO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李海永  许天一  魏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081-1081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为探讨FUO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我们对近10多年收治的101例FUO病例进行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于1988年8月-2001年8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101例。男60例,女51例;年龄15天-13岁;平均年龄7.1岁,发热时间15天-4年,平均52.2天。  相似文献   

10.
原因不明顽固性咳嗽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坚 《江苏医药》1993,19(12):667-66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在儿童长期发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偶氮偶联磷酸奈酚AS-BI法测定63例发热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以阳性率和阳性指数表示。结果NAP阳性率在发热组为71.3%±24.1%,对照组为74.6%±11.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阳性指数发热组为138.7±78.6,对照组为95.3±26.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NAP阳性率及阳性指数在细菌感染组为87.6%±12.9%和196.0±76.3,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48.7%±21.8%%和69.9±39.3)和对照组,在病毒感染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支原体感染组及结缔组织病组。结论NAP活性在长期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尤其在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在阳性率和阳性指数两个指标中,阳性指数更能反映NAP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78例小儿腹部肿块的声像图分析,探讨小儿腹部肿块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小儿腹部肿块的声像图特征,结合手术、病理及细胞学检查对比的结果,探讨各种小儿腹部肿块的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要点.结果 非肿瘤性肿块31例,占39.7%(31/78);肿瘤47例,占60.3%(47/78),其中恶性肿瘤44例,占所有病例56.4%(44/78),占肿瘤病例93.6%(44/47).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符合率79.5%(62/78);与手术对照,定位准确率92.3%(72/78);诊断不明确12例;误诊4例.结论 超声检查可提示腹部肿块的大小、部位、来源、性质、与毗邻脏器的关系及有无转移灶、并发症等,是小儿腹部肿块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自2022年1月以来,欧、美、日等多个地区和国家陆续出现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病例,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感染者多为16岁以内儿童,以消化道症状、黄疸以及转氨酶升高为共同表现,部分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需临床高度重视。为及时识别诊治该病,更好应对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疫情发生,通过梳理国外文献报道及国内外儿童肝病相关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制订本诊疗建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 C 反应蛋白(CRP)联合降钙素原(PCT)检测儿童感染性发热病因。 方法:选取132 例发热患儿,其中 74 例细 菌感染性发热患儿,58 例病毒感染性发热患儿。 测定患儿血清 CRP、PCT、白细胞(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 )。 结果: 细菌感染性发热患儿 CRP、PCT、WBC 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性发热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 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RP、PCT、WBC 诊断细菌感染性发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 0.864、0.810、0.654。 CRP对儿童细菌与病毒感染性发热的辨别力最佳。 CRP( >11 mg/ L) 诊断细菌感染性发热的灵敏度为 86.5% ,特异度为69.0% 。 PCT(>0.37 ng/ mL)诊断细菌感染性发热的灵敏度为70.3%,特异度为89.7%。 平行诊断试验灵敏 度为96.0% ,特异度为61.9% 。 系列诊断试验灵敏度为60.8%,特异度为96.8%。结论:血清 CRP 和 PCT 能辅助鉴别儿童感 染性发热;二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细菌感染引起发热的诊断的灵敏度(平行诊断试验)和特异度(系列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肥达反应、血培养、腹部B超在伤寒患儿发病不同阶段诊断的阳性率,探讨儿童伤寒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某医院2000年至2007年入院的68例0~14岁伤寒患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利用B超观察发病1、2和3周内患儿肝脏大小、脾脏大小、回肠末段肠壁厚度及回盲部淋巴结的改变,并与相同时间段患儿肥达反应及血培养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发病1、2和3周回肠末段肠壁增厚患儿分别为62例(91.1%)、67例(98.5%)、54例(79.4%);回盲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分别为59例(86.7%)、64例(94.1%)、48例(70.5%);肝脏肿大患儿分别为25例(36.7%)、29例(42.6%)、20例(29.4%);脾脏肿大患儿分别为29例(42.6%)、31例(45.6%)、24例(35.3%);肥达反应阳性患儿分别为33例(48.5%)、47例(69.1%)、50例(73.5%);血培养阳性患儿分别是25例(36.7%)、11例(16.1%)、0例(0%)。结论B超检查操作简便、费用低、准确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儿童伤寒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常用药品说明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药物使用的安全隐患。方法:收集北京市7家医院2013年8月-10月14周岁以下的住院儿童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的药品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35种常用药品的说明书进行分析,分析其儿童用法用量及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结果:儿童用专用药品种较少,儿童用药品说明书的安全性信息较为缺乏。结论:北京市儿童药品使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关部门需要针对发现的问题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血液病伴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动态水平值,探讨临床优化感染用药及其使用价值。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7例采用快速半定量法(PCT-Q)检测,观察临床优化感染用药前后PCT动态水平值的变化;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T动态水平值的变化。结果血清PCT动态水平值与患者感染细菌严重程度有关。试验组的抗菌疗程、住院天数、抗菌药使用强度(AUD)和药品不良反应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药师利用PCT动态水平值,对血液病伴不明原因发热感染者的鉴别判断、早期诊断及临床抗菌药短期优化治疗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总结中药外治各类小儿发热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以“中药外治”和“小儿发热”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2010年1月-2019年12月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归纳总结引起小儿发热疾病种类及外治方法、用药情况、药物类别、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外用疗程、给药频次、部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筛选出214篇临床中药外治小儿发热的文献;使用中药外治的小儿发热疾病以外感及肺炎为主,治疗方法以药浴、足浴、灌肠、穴位贴敷居多,多使用柴胡、荆芥、薄荷、石膏、青蒿等中药,用药以解表药、清热药为主,以寒性、辛味,归肺经为主。核心药对以解表药与清热药为主。治疗时常以3 d左右为1个疗程,用药频次以每日1~2次居多,用药部位与给药方式密切相关。结论 外治小儿发热以解表药、清热药为主,多选择药性偏寒,味辛并归肺经的中药,临床可着重考虑柴胡、青蒿、薄荷、荆芥、石膏等中药的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注射剂与发热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短期发热(SFUO)的危险因素,论证最早上市的葛根素注射剂——普乐林与发热的相关性。方法:采取1:2匹配病例对照,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5~1997年住院的心脑血管病病例为调查对象.将符合SFUO标准的45例纳入病例组,对照组为相匹配的90例病例。选取普乐林、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抗生素、生物制品、其他西药注射剂、阿司匹林服用、过敏史、微侵袭手术、重大精神刺激等9项候选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使用普乐林”筛选为发热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为13.772.P〈0.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终有统计学意义的只有普乐林注射液,OR值10.947。结论:最早上市的葛根素注射剂——普乐林的使用是SFUO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异位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我院1991年3月至2010年4月859例小儿阑尾切除术病历, 分析105例异位阑尾临床特征,总结诊断与手术经验以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859例小儿阑尾切除术中有105例异位阑尾炎, 经阑尾切除术后临床全部治愈.术前明确诊断69例,剖腹探查明确诊断36例.结论:小儿异位阑尾炎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复杂多变,常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而发生多种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术中妥善处理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