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腑祛瘀、清化痰热疗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中风病理因素的论述,虽有风、火(热)、痰、瘀等多方面,但究其病理基础,总由人体阴阳偏盛、气血逆乱、平衡失调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均翔实地指出了中风的昏厥,是因血与气并,冲逆上至巅顶,而致充血、溢血,精明失用所致。轻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疾病,以起病仓急,如矢石之中的,又如暴风之疾速而命名,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关于中风,前贤今哲,阐发良多。  相似文献   

3.
中风症,是中医在临床上的一个病名,始于《内经》邪气、脏腑病形等篇,称为卒中、昏倒、不省人事、或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等症。但它和伤寒论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不同,二者必为详加区别。《素问》调经篇云,“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脉解篇云。“肝气当  相似文献   

4.
一、病因学上的内风、外风之争中风病因属外风入中或内风所为?还是二者兼有之?历代医家一直争论不休。《内经》称本病为“仆击”,“偏枯”,而有关“厥”的记载与本病尤为相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载:“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载:“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不仅认识到本病病因与饮食、情志、气血内虚等因素有关,而且指出其病机为气血逆乱。相反,《内经》所论诸风,多指外受风邪,故无神昏等证。如《素问·风论》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金匮  相似文献   

5.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病名有大厥、仆击、偏枯等称,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中风也称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中风患者的80%[1].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以风、火、痰、瘀、劳倦、气虚等为主,而现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其中[2].与全身细菌感染类似,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也与先天免疫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赵斌 《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0):443-443
中风中脏腑型早期治重风火一得742500甘肃省成县中医院赵斌对于中风中脏腑型的病机,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调经论》中云t“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以其论述过于简单,使后世医家多有争议,至清代叶天士、...  相似文献   

7.
血厥论治     
血厥来势急骤,瞬息之间即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若不积极救治,严重者,常可一厥不复,导致死亡。急救之要,必须首分虚实,实为血菀于上,主要由于平素肝旺,或素有高血压,突受精神刺激,暴怒伤肝,肝气上逆,气迫血升,气血?塞于上,阻闭神明,以致突然昏厥,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有力。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的薄厥,“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当此  相似文献   

8.
补肾活血化痰法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缺血性中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机与五脏诸虚有关 ,总以肾虚为本 ,病理因素可见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却以瘀血、痰浊为要。治疗不必求其本 ,谨守病机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就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依据作简要论述。1 历史渊源中风病以肾亏气虚为本之源可上溯至内经“内虚邪中”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素问·调经论篇》云 :“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灵枢经·刺节真邪篇》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 ,…  相似文献   

9.
中风之病机,固为本虚标实。临床施治,大多投以潜阳、降逆、滋阴、熄风、通络、补气、疏达等法。然以本人管见,在中风的病理过程中,每因痰热郁阻,风火内闭,病势险恶而危及病者生命,此时救治,上法虽良,却不若通腑降逆法效捷。今不揣浅陋,略述浅识,以求正于同道。《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明确指出,气血并逆于上,挟风、火、痰、淤闭阻络脉,蒙闭清窍,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素问·通平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一个自觉症状。眩即眼目昏花,晕即头脑运转。《伤寒明理论》谓:“眩为眼黑。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谓之眩运者,有谓之眩晕者。”此症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坐舟车,常伴有恶心、呕吐等。其发病原因,历代医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河间六书则》认为此乃风火所致,“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把它归之于痰,所谓“无痰则不作眩”;景岳认为“无虚则不作眩”,本病乃由虚而来。总之,眩晕一证,病机变化多端,历代诸医家有风、火、痰、虚等各种论点。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等等,临床表现,每每以眩晕为主。殷师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立法用药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兹结合临床实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所称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溢血、脑动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统赅在中医“中风”的范畴以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头痛眩晕,意识障碍,语言蹇涩或失语,肢体偏废,视力模糊,或伴呕吐,或伴鼻衄,或伴二便失禁等症。本病病因是多方面的,情志失调,肝肾先虚于下,是病因之本;风、痰、火、瘀僭越于上,是病因之标。正由于病因多端,所出现的病情非常复杂而多变。但其病理变化,总离不开气血的逆乱。《素问·调经论》指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又说:“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一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五运行大论”中均提出“心生血”之说,而注家则认识不一,有的避而不谈,如高士宗等人;张景岳径把“生”释为“主”,其注云:“心主血脉也”;有的也推崇“心生血”之说,但解释不甚清楚,如王冰注云:“心精气生养血也”,张志聪注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历次编写的中医专业本科统编教材,对“心生血”都避而存疑。从历代医家的意见来看,支持“心生血”者也不乏其人,《张氏医通》认为:“气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中风证包括脑出血及珠网膜下腔出血等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变危险,昏迷者往往预后多不良,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生命。中风病机,早在《黄帝内经》里已有明确的记载。《脉解篇》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日煎厥。”《调经论》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生气通天论》又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3段经文勿须诠解,不难理解是讲本病的发病机理的。后世医家,以此为宗旨,经过验证、概括、总结,至近代张寿甫氏倡导气血并逆学说即“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使对本  相似文献   

14.
中风,在古代有许多病名,《内经》将中风病多称为"劂"、"巅疾"、"击仆"、"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指的是受到精神刺激,气机上道,血菀于脑,以致昏厥。《素问·调气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明确指出了发生暴厥的原因是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巅就是巅顶.指人体脑就而言。"巅疾"就是指脑部疾患。除此而外,《内经》还多次论述了"偏枯"击仆",并指出过嗜肥甘可导致中风的发生。后世医家,更指出了"类风"非风"…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突发严重的头痛,随即意识模糊或昏迷,甚至导致突然死亡。祖国医学中虽无此病名,但《内经》中有相类似的记载。《素问·厥论篇》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观察及追问病  相似文献   

16.
淤血的治疗原则,肇始干《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宣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针解篇》谓“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这些原则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得到充实与完善。笔者认为,活血化淤可约言为十法。一、益气化淤法益气化淤法适用于气虚血淤之证。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赖阳气推动而布周身,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充血旺,则五脏安和、百病不生;若气虚无力运血,则血行滞涩,而为淤。即如周学海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淤”  相似文献   

17.
鼻渊之名始于《内经》。《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从上述经文可知:鼻渊系因气之厥逆,使胆移热于脑而成。其症状为鼻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病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多发生中老年人,尤其有动脉硬化史、高血压史,脑血管畸形者易发。本病以起病突然,顷刻遽变,致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因其如风之速变,故中医归“中风”范畴。又称大厥,经云:“气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返则生,气不返则亡”此之谓。以突发昏迷,一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三厥”理论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调经论》所论煎厥、薄厥、大厥三种厥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理论,对后世眩晕、中风及现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指导意义。一、三厥的成因与病机 1.煎厥的成因与病机:有关煎厥的成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  相似文献   

20.
“泾溲不利”出自《素问·厥论篇》及《素问·调经论》。《厥论篇》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瘦不利……”《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素问识》则云:“泾溲即是小便。溲者,二便之通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