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贮存时间广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贮存时间对广陈皮挥发油的影响。方法:用GC-MS-DS法分析不同贮存时间的广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结果:不同贮存时间的广陈皮药材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都发生了变化,总体上呈现分子量较小的成分减少,分子量较大成分增加的趋势。结论:贮存时间对广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其成分和含量可以供进行品质优良度鉴定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贮存期的陈皮及陈皮炮制品质量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穗 《中成药》1993,15(6):20-21
通过对不同贮存期的陈皮及陈皮炮制品的外观性状及其有效成分橙皮甙和挥发油的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贮存期的陈皮及陈皮炮制品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基本相同,但橙皮甙含量相差较大。放置时间越长,其橙皮甙含量越高。不同贮存期的陈皮及不同炮制方法的陈皮的挥发油含量有明显差异,而且挥发油的成分和折光率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广陈皮及其近缘品种鲜果皮挥发油成分并寻找其特征成分。方法收集包括广陈皮(茶枝柑)、陈皮(红橘)和金橘等11种品种鲜果皮,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挥发油的成分,对所有样品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测鲜果皮挥发油均以柠檬烯为主要成分,同时含萜品烯、异松油烯和芳樟醇萜烯烃类化合物。聚类分析结果与鲜果皮品种分类结果一致。结论与其他陈皮近缘品种果皮比较,广陈皮(茶枝柑)挥发油中含有特有成分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柠檬烯的相对含有量最低,而萜品烯相对含有量最高,可作为广东新会陈皮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琼 《中医药学报》2003,31(1):27-28
目的:研究陈皮贮存时间、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方法:以陈皮苷、挥发油含量为指标,考察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结果:贮存时间越长则陈皮中挥发油的含量逐渐降低,而陈皮苷的含量则逐渐增大。炮制方法主要影响陈皮中挥发油的含量,而对陈皮苷(除炭制品外)的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均对陈皮的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树龄白木香经火烫法处理所获得沉香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探讨树龄对结香效果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C-MS)对6年、9年及20年树龄火烫法结香沉香样品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按2015年《中国药典》版比较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及浸出物含量。结果 GC-MS结果显示三组样品均具有苄基丙酮等沉香特征性成分及4种色酮,但相对含量有所不同。三组样品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及浸出物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但20年树龄组醇浸出物含量达到20.35%,显著高于对照药材,且其薄层色谱更接近对照药材。结论不同树龄白木香经火烫法处理所得沉香品质有一定差异,树龄可能为影响结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青皮与陈皮均为常用中药,二者基原相同,但采收季节不同,临床功效各异。青皮与陈皮中的化学成分相近,均含有黄酮类、萜类与挥发油、生物碱类等,也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成分,但尚缺乏系统地归纳和比较。近年来关于青皮、陈皮所含化学成分分离、分析方法开发以及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如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等对黄酮、生物碱、挥发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此外少数研究探讨了青皮、陈皮及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该文系统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对青皮、陈皮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与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报道,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青皮、陈皮的药效物质基础、品质评价和标准提升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陈皮主含的挥发油和橙皮甙为指标,对晒干、不同温度烘干及炒炭后的陈皮饮片做了含量测定、薄层层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晒干与烘干的饮片质量无明显差异;陈皮制炭存性有一定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8.
国产姜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为姜黄属中药材品种系统整理与质量标准规范化提供了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比色法、薄层层析比色法及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测定姜黄属不同种类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共34个样品的总姜黄素、姜黄素和挥发油。结果和结论:姜黄属不同种类植物的总姜黄素类和姜黄素含量差异悬殊,可达上百倍,挥发油含量差异可达6倍,同一种类的不同产地之间差异较小;并且不同种类的姜黄素含量与挥发油含量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远红外、微波、热风干燥陈皮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远红外、微波、热风干燥的陈皮质量,选择干燥陈皮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模拟生产试验方法,以陈皮药材和饮片的性状以及挥发油、水分、橙皮甙含量为指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的效果。结果:微波与热风干燥使饮片挥发油成分损失较大;不同干燥方式对橙皮甙影响不显著。结论:远红外干燥陈皮质量最好,为最佳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比较《中国药典》中四个品种来源(江西南昌、江西新干、广东新会和福建福州)的陈皮挥发油对兔离体肠肌运动的影响,初步探讨挥发油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肠肌实验,用BL-420S生物机能分析系统记录陈皮挥发油部位对正常肠肌及加入工具药后肠肌的影响,采集肠肌的振幅与频率,计算出各抑制率。结果陈皮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对兔离体肠肌自发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温州蜜柑和福橘挥发油对十二指肠部位的作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对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促进十二指肠收缩同样有抑制作用。结论陈皮挥发油对肠肌运动有抑制作用,作用部位可能在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陈皮挥发油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测定陈皮挥发油密度和折光率;采用气相色谱法,条件为:色谱柱为HP-1石英毛细管柱(320.00μm×0.25μm×29.9 m),载气为氮气,进样口温度与检测器温度为250℃,采用程序升温,内标法测定陈皮挥发油中柠檬烯的含量。结果:3批供试品平均相对密度为0.8518(g/mL),折光率为1.474;柠檬烯含量在0.087451.3992 mg·mL-1范围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5),精密度为1.94%%,加样回收率为99.11%。3批供试品平均含量为80.9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为陈皮挥发油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温吸附干燥技术在陈皮干燥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低温吸附干燥系统的工作原理,研究了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对陈皮感观质量的影响,并与热风工况下陈皮干燥后的挥发油含量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是影响干燥品质的主要因素。结论低温吸附干燥系统提供的常温低湿度工况有利于改善陈皮的干燥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超滤法与乙酸乙酯萃取法对青皮含油水体进行油水分离,并对其挥发油得率与化学组成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用超滤法与乙酸乙酯萃取法对青皮含油水体进行油水分离并进行GC-MS分析,比较化学组成差别.结果:超滤法收集的挥发油化学组成较乙酸乙酯萃取法更接近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且收率高于乙酸乙酯萃取法.结论:超滤法是一种较好的青皮含油水体油水分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青皮饮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方法,比较不同规格青皮饮片指纹图谱的差异,为完善青皮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aters 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5 nm;柱温为40℃。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规格的青皮饮片指纹图谱的差异。结果:建立了青皮饮片的U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7个共有峰,各色谱峰有较好的分离,但不同规格青饮片指纹图谱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法简单、高效,可为青皮饮片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陈皮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制备15批陈皮饮片标准汤剂,采用HPLC测定陈皮饮片标准汤剂中橙皮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光谱法(UV)和红外光谱法(IR)建立陈皮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对不同批次陈皮饮片标准汤剂的光谱图进行比对。结果:15批陈皮饮片标准汤剂中橙皮苷的质量分数0. 82%~2. 60%,出膏率实测值32. 02%~46. 11%;与紫外和红外对照指纹图谱相比,各批次陈皮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别为 0. 897和 0. 942,双指标分析法结果显示各批次陈皮饮片标准汤剂的共有峰率均62. 50%,变异峰率均46. 67%。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可用于陈皮饮片标准汤剂的系统性评价,可为陈皮配方颗粒等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陈皮水提物的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建立21批陈皮水提物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1%的磷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采用指纹图谱软件中的相似度评价,SPSS 24.0二维聚类分析和SIMCA 14.1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1)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陈皮水提物灌胃,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值,诱导第12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实验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谱效关系。结果:确定了陈皮水提物中25个共有峰,鉴定出5种物质,并且将21个不同品种、产地的陈皮分成了2类;与模型组比较,灌胃陈皮水提物的各组大鼠空腹血糖下降,认知能力得到改善;灰色关联分析及最小偏二乘回归分析谱效关系表明,19,15,4,17,6号峰与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关联性较大。结论:不同品种、产地之间的陈皮水提物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化学计量学可以方便、快捷的对不同产地的陈皮水提取物质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并且陈皮水提物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值及改善认知能力,其发挥作用是多种有效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其中19,15,4,17,6号峰是与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广陈皮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广东陈皮的简称,作为道地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广陈皮"的道地药名在宋代文献中比较罕见,但经笔者考证其另有别名"真橘皮"、"真陈皮",提前了"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使用的起源时间,而之前有学者认为是源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广陈皮历来是"广药"中的大宗药品,畅销海内外,为各地医生推崇和群众喜爱。广陈皮在2016年入选广东省首批立法保护的8种岭南药材之一。新会皮做为广陈皮中的上品,两者经常可以互相指代,特别到了清代,很多地方出现广陈皮即是指新会皮,所以它们也有共同的发展脉络,但新会皮也有其独特的道地药史。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并公告新会陈皮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引入分光测色计,将中药材性状品质这一经验指标数据化,依据获取的中药材颜色信息实现对中药材品种的鉴别,为研究中药鉴定共性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以陈皮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陈皮药材,采用色度学分析方法获取陈皮颜色特征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建立陈皮品种鉴别的数学预测模型和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L*a*b*色度空间的陈皮药材品种鉴别的数学判别模型,其判别符合率为100%,双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陈皮:L*(66.621 5~73.916 5),b*(29.329 5~52.211 0);广陈皮:L*(53.950 0~63.260 0),b*(24.610 0~30.770 0)。结论:实验证明分光测色计获取的颜色信息可实现陈皮药材品种的鉴别,采用色度学分析方法对中药品种鉴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促透剂促透效果评价的可行性,为促透剂评价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以双氯芬酸钠为模型药物,氮酮、陈皮挥发油、桉叶油、薄荷醇和冰片为促透剂,以离体SD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上进行透皮试验。采用HPLC测定接收液中双氯芬酸钠含量,流动相甲醇-水-冰乙酸(80∶20∶0.5),检测波长276 nm,计算渗透系数、稳态流量、滞后时间、增渗倍数,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各促透剂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各组促透剂对双氯芬酸钠均有不同效果的促透作用,其中氮酮、薄荷醇和冰片表现为优,最大隶属度分别为0.761 1,0.582 1和0.495 4;陈皮挥发油和桉叶油表现为良,最大隶属度分别为0.454 2和0.480 9。结论: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对中药促透剂的促透效果进行客观、清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任桂林  柯刚  郑琴  黄锐  朱丽云  蒲清荣  杨明 《中草药》2021,52(5):1323-1334
目的揭示挥发油(volatileoil)的挥发规律,探讨介孔二氧化硅350FCP载体材料固化陈皮、青皮挥发油的稳定性。方法考察二氧化硅系列载体材料对陈皮、青皮挥发油的吸附能力,分析挥发油与载体材料保留率、挥发率的差异,优选最佳的固化比例。绘制挥发油、载体材料固化粉末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随时间变化的挥发曲线,并对化学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其挥发规律。结果根据吸附率、挥发率等多因素,优选出介孔二氧化硅350FCP载体材料固化挥发油的最佳比例为3∶5。根据挥发性成分的挥发规律,将挥发油中的34个化学成分分为A、B 2类,A类成分挥发较快,B类成分挥发较慢。挥发油经载体材料固化后,其挥发油的释放变得平稳缓慢。结论介孔二氧化硅350FCP作为载体材料固化陈皮、青皮挥发油,具有稳定缓慢释放的作用,其制备工艺简单、方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