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具有心肌缺血临床症状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要症状[1].随着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SMI患者得以发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的24h心电资料,参照监测日志,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432次,其中SMI发作383次(88.7%),有症状发作49次(11.3%),SMI发生于睡眠中(51.2%),及日常活动中(36.7%),有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在活动(8.4%),睡眠(3.7%).结论:动态心电图不仅用于心律失常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监测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最好方法,对早期检出SMI及时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报告154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其中无冠心病史组22例,均有2项以上冠心病高危因素,SMI发作平均每例3.72次;132例冠心病患者中,心肌梗塞组36例,心绞痛组96例,SMI发作次 有症状发作次数的7.1倍和7.7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中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作用。方法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对健康中老年人体检者共1860例连续监测24h,并详细记录其检测时间内活动情况。结果86例有SMI的发生;SMI发作的次数,ST下移最大、最长时间均以上午6~12点为多;ST段下移越严重,下移时间越长,合并心律失常越多。ST段下移多发生于休息及日常轻度活动时。结论SMI与心绞痛发作有同等的预后意义,可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应加强其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随着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人得以发现。我院应用国产便携式Holter监测仪 ,自 1995年 3月~ 1999年 5月期间对 2 96例病人进行监测。现对其中 112例ST段下移心肌缺血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资料112例均符合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按年龄分 :6 0岁以上 (甲组 ) 5 4例 ,男 2 5例 ,女 2 9例 ;40岁~5 9岁 (乙组 ) 5 8例 ,男 32例 ,女 2 6例。1.2 方法长春曙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制造的MEM 2 40 0电脑动态心电图 ,能够分析记录 2 4小时内和时间段的心电…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 ,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的临床分型。由于临床无症状 ,不易被病人察觉 ,且难以由一般临床检查和常规的心电图所发现 ,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能够发现缺血型ST -T变化的形态、程度、持续时间、频率分布及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9- 2 0 0 0年做Holter检查的均无临床症状的可疑冠心病者 72 0人做为观察对象 ,男 48人 ,女 2 4人 ,年龄 38- 72岁 ,其中心绞痛 34例 ,陈旧心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2例,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24h持续监测,将无肌缺血症状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有心肌缺血症状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率及心率失常发生率,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阈变异性(IV)。结果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IV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三通道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中常可见缺血性ST段改变,且大多数为无症状性,对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1资料和方法1.1资料85例系我院2004年1月 ̄2004年6月,每年一次的老干部体检中的人群。其中男50例,女35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1.2方法采用美国美林公司生产的三通道动态心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5例,且这些患者造影前已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及结果。结果符合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发作要求(ST段压低≥0.1mV,持续时间≥1min,2次间隔≥1min)的有82例,占总例数的71.3%,其中共发生缺血性ST-T改变353阵次,其中SMI发生率(79.9%,282/353)高于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20.1%,7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00~12:00SMI发生率(52.8%,149/282)最高,0:00~06:00SMI发生率(8.9%,25/282)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发作时,231阵次伴平均心率≥85次/min,占81.9%,51阵次伴平均心率〈85次/min,占18.1%,SMI发生时心率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的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DCG记录的70例冠心病患者ST段下移次数,当时有无症状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0例,女性20例,年龄(56.6±8.8)岁。结果缺血性ST段下移210次,其中无症状发作189次(90%),有症状发作21次(10%),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11.1±24)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2.5±28)min/次,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CG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115例、608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76阵次(78.3%),发作时间高峰在6:00~22:00(79.8%)。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其病情的判断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8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402例有3884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07例2930阵次(75.44%)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其中60岁以上者发作2135阵次,占SMI的72.87%,无症状与有症状组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但无症状较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上午6:00~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43.46%),明显多于夜间24:00~晨6:00的13.62%(P<0.01)。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共327例,无症状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多见,容易引起患者忽视而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更具有潜在危险,在诊治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84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之后分析检查结果。结果经动态心电图检查,8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有63例存在心肌缺血,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2.5%,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17.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血性ST下移占比为62.2%,其中18例ST段压低≥2.5 mV,34例ST段压低〈2.5 mV。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AECG)检测冠心病(CA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以探讨其患者的发生率、发病规律、病情和预后关系,并由此评价AECG诊断SMI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意义。方法采用12导联AECG记录系统对224例CAD患者连续监测48h,回放分析观察ST段移位值、心肌缺血阈等指标。结果224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204例(83.48%),共检出1387次心肌缺血发作,而其中1178次为SMI(84.93%);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作以6:00~12:00时最为频繁,而0:00~6:00时出现最少;夜间缺血ST段下移持续时间延长,Ⅳ值增高;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结论AECG是较理想的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冠心病(CH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CHD患者进行DCG监测,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岁(38~85岁).结果:检出有缺血性ST-T改变者52例,其检出率为86.7%.检出缺血性ST-T改变186阵次,其中140阵次为SMI,占缺血性ST-T改变的75.3%;46阵次为有症状发作,占缺血性ST-T改变的24.7%.140阵次SMI中102阵次(72.9%)发生于上午6时~12时,仅38阵次(27.1%)发生于夜间0时至次日晨6时.检出各种心律失常44例.结论: DCG监测CHD患者SMI检出率高,SMI与CHD预后密切相关,应重视SMI的检出、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77-7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为患者提供动态心电图检查,持续时间1 d,随后经过回放的形式分析结果中ST段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 140例冠心病患者127例出现心肌缺血,占90.7%,心肌缺血次数423次,包括有症状性心肌缺血68次,占16.1%,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早晨8点到晚上6点的ST下移为(0.18±0.04)m V,下移的持续时间为(3.23±2.11)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4.95±1.41)%,患者晚上6点到次日早晨6点的ST下移(0.13±0.02)m V,下移持续时间为(6.16±3.32)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7.17±1.90)%,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的心率为(90.3±12.0)次/min,心肌缺血发作后的心率为(70.4±7.0)次/min(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ST下移(0.18±0.02)m V,心肌缺血发作后ST下移(0.07±0.01)m V(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为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掌握及后续回访、治疗等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南医学研究》2017,(8)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且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Cohn分类均为Ⅰ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24 h心电图动态监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分析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好发时间为6:00至11:00,观察组有症状、无症状ST段下移时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平均心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为100次,无症状发作阵次为79次(79%),有症状发作阵次为21次(2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效果显著,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冠心病患者应用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结果本组25例冠心病患者中,检出心肌缺血20例,其中65.9%缺血性ST改变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及时检出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的有效的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