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给予比沙可啶对大鼠体外结肠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将19只雄性大鼠全结肠随机分为比沙可啶组和生理盐水组。在恒温浴槽内分别经结肠近端及远端腔内给予比沙可啶(bisacodyl)或生理盐水(0.9%NaCl),时空图记录分析离体结肠运动模式变化。结果:1比沙可啶近端灌注可引发簇集性长距离收缩(LDCs)(连续3-8个),频率为3/15 min;2比沙可啶远端灌注可引发规律LDCs,偶可见簇集性LDCs;30.9%NaCl灌注可引发节律性LDCs转换成缓慢推进的节律性运动,无簇集LDCs发生;4比沙可啶及0.9%NaCl灌注均使LDCs频率减低,但头端收缩运动增加。结论:比沙可啶腔内灌注可引发簇集性LDCs和独立的LDCs产生促进结肠传输;依运动模式特征推测神经源性机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状态下大鼠结肠主要运动模式——长距离收缩(LDC)的特征。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酵母抽提物(YE)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急性灌胃3d、神经阻断剂河豚毒素(TTX)和氯贝胆碱(bethanechol)干预、将结肠均分为近远端独立观察,用时空图记录大鼠结肠的基本运动模式LDC的变化。结果:营养物质酵母抽提物(YE)可使LDC收缩时间延长,传播速度减慢;胆碱能M1受体激动剂氯贝胆碱可在神经阻断剂河豚毒素(TTX)作用的情况下使结肠重新出现LDC,但收缩速度同样减慢,变为巨大而缓慢推进的LDC;将结肠头尾端均分开后,尾端结肠仍可独立于近端结肠而出现LDC,其收缩速度明显快于近端结肠,传播时间缩短。结论:营养物质、药物等都可使LDC出现不同的特征性改变,这些运动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结肠的肌源性活性及自主起搏功能,从而对消化吸收产生综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枳实对大鼠结肠肌条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枳实对大鼠离体结肠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结肠肌条在盛有5mlKrebs液实,酚妥拉明,普萘洛尔或L-NNA对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枳实可显著减小结肠肌条的平均收缩幅度及频率,该作用可被酚妥拉明部分阻断,但不受普萘洛尔或L-NNA的影响。结论:枳实可抑制大鼠离体结肠肌条的收缩活动。该抑制作用部分与α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硝基苯磺酸(TNBS)所致狭窄对大鼠结肠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TNBS造模组、TNBS+思密达组、思密达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分别给予2%TNBS灌肠、2%TNBS灌肠+思密达灌胃、思密达灌胃及正常饲养。8d后处死并用时空图记录各组大鼠离体结肠的运动模式。结果:TNBS组远端结肠出现明显狭窄,长距离收缩运动(LDC)无法下传至远端结肠,狭窄部远端结肠出现独立于近端结肠运动模式的节律性运动模式,提示全结肠运动协调性丧失;狭窄部位以上近端结肠观察到LDC、节律性运动复合波(RPMCs)、微小波和分节运动等模式;TNBS+思密达组远端结肠未出现明显狭窄,全结肠协调性完整。结论:TNBS可致结肠神经源性损害、影响全结肠协调性,思密达可防止TNBS造成的结肠狭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维护全结肠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紫苏梗水提液对正常及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结肠环形肌条收缩波平均振幅和张力的影响。[方法]利用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制备胃肠动力障碍(FD)模型。取大鼠结肠环形肌条,置于恒温灌流肌槽内,通过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紫苏梗在结肠环形肌条收缩活动中的作用。[结果]紫苏梗水提液能升高FD模型大鼠结肠环形肌条收缩波平均振幅、降低结肠张力,对正常大鼠则无明显影响。[结论]紫苏梗水提液对FD模型大鼠结肠环形肌条收缩运动具有明显兴奋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结肠收缩运动无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皮对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青皮对离体结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方法:用生理记录仪同时记录安置在各灌流肌槽中的大鼠结肠头端和尾端纵,环行肌肌条的收缩活动。结论:青皮可能通过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或其他途径来抑制大鼠离丛结肠平滑肌条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比沙可啶对家兔近端结肠运动模式影响的神经源性机制。方法 取34 只健康雄性家 兔,分离出具有3 条结肠带的近端结肠部分,置于恒温浴槽内,持续腔内灌注比沙可啶和浴槽内给予河豚毒 素(TTX)。采用影像记录结肠运动过程,时空图量化分析结肠运动模式变化规律。结果 ①持续腔内灌注 比沙可啶可引发长距离收缩运动(LDCs);②当规律性LDCs 发生时,同步发生的其他运动模式,如袋状收缩 和快速收缩被抑制;③ 0.15 和0.25 mg/ml 比沙可啶组引发LDCs 频率高于0.05 mg/ml 比沙可啶组(P <0.05), 但LDCs 持续时间、推进速度及振幅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④ TTX 可阻断比沙可啶引发 的LDCs ;若预先给予TTX,比沙可啶不能引发LDCs。结论 持续腔内灌注比沙可啶可引发神经源性LDCs。  相似文献   

8.
结肠代食管术后移植段结肠运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结肠代食管术后移植段结肠的运动变化。方法 应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仪对10例行结肠代食管术的食管癌患者分别在静息、干咽、湿咽的不同状态下进行移植段结肠腔内测压.并结合术后胃肠功能等级评定对不同移植方向的结肠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共记录到低幅非推进性收缩16次,高幅非推进性收缩13次.低幅推进性收缩21次,高幅推进性收缩23次。湿咽较干咽食管收缩波更易通过吻合口向移植段结肠传导.并诱发结肠的继发性收缩波。移植段结肠推进性收缩波的方向取决于结肠移植的方向。结肠顺蠕动移植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等级评定优于结肠逆蠕动移植的。结论 移植段结肠存在着稳定和匀质的收缩。结肠代食管术中应力争行结肠顺蠕动移植。  相似文献   

9.
张倩  陈继红 《医学综述》2014,(14):2497-2499
由于道德伦理的约束和离体结肠的获取困难,人体结肠的研究大为受限。因此,要了解结肠运动模式的种类及其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特征,动物结肠实验的开展尤为重要。在离体全结肠浴槽实验或肌条实验的基础上,用钙成像、离子通道测定、结肠测压和时空图等方法研究动物结肠运动模式及其机制,为人体结肠运动模式及其机制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吴茱萸碱对大鼠结肠运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给药组给予腹腔注射吴茱萸碱2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剂。采用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胆囊收缩素1受体(CCK1R)在结肠的表达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使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两组肌条自发性收缩活性。结果:给药组大鼠8,12,24h排便量、结肠肌条收缩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而4h排便量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CK1R在结肠全层皆有弥散表达,但肌层表达最多,且给药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大鼠结肠CCK1R表达上调(P<0.05)。结论:吴茱萸碱可抑制结肠运动,并可诱导结肠CCK1R的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治疗肠道动力紊乱的相关药物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肌细胞的鉴定。结果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5d后,显微镜下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8周的诱导细胞Myosin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3周的细胞有MyoD1和Myosin表达。结论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向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替加氟脂质体在Wistar种大鼠结肠中的分布。方法:替加氟脂质体(T-LPO)和替加氟片剂混悬液(T-TAB)鼠灌胃给药,用RP-HPLC法测定结肠中替加氟的浓度。结果:替加氟脂质体与替加氟片剂混悬液相比,结肠中药物浓度明显提高。结论:替加氟脂质体改变了药物在结肠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结肠靶向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多巴胺(DA)引起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离子转运在不同节段的异质性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用短路电流技术(ISC)探测DA引起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离子转运在不同节段的差异及其介导受体;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介导DA反应的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不同节段的表达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DA在结肠近肛门端(结直肠交界处,DC1)引起的短路电流(ΔISC)为(-14.32±3.14)μA/cm2,明显高于远端结肠的其他部位(-3.19±1.44)μA/cm2(P<0.01)。多巴胺D1样、D2样受体拮抗剂及α受体拮抗剂phentolamine均不能抑制该反应。但β1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atenolol和ICI118、551却明显抑制多巴胺产生的反应,抑制程度分别为63.79%(P<0.05),87.27%(P<0.01)。realtime-PCR结果显示,在远端结肠黏膜上,介导该反应的β1和β2受体的mRNA在远离肛门处的远端结肠(DC4)的表达为DC1表达量的48.6%(P<0.001)和56.5%(P<0.05)。结论DA在大鼠远端结肠引起的黏膜离子转运具有异质性,即在DC1的反应明显高于远端结肠的其他部位,这可能与为介导该反应的β1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在DC1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V235E、V235L、V411三个结肠肿瘤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现象。DNA电泳分析和AO/EB荧光染色形态学检查表明,这三个肿瘤细胞株均存在自发性凋亡。提示肿瘤细胞,包括恶变的癌细胞仍可保留与增殖相对立的凋亡过程。肿瘤细胞存在自发性细胞凋亡的观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此外,这些细胞株也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其调控提供了有用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淑意  陈云波 《广西医学》2009,31(11):1574-1576
目的探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最优体外培养方法与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差异贴壁等手段进行组织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并应用相差显微镜和即用型SP-9001免疫组化试剂盒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镜下培养细胞生长多呈多彤性、扁平状,胞体较大,胞突较多较长,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偏于胞体的一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浆为掠褐色,细胞核为蓝色,呈阳性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在95%以上。结论本法可获纯度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体外的细胞模型为研究细胞因子对其功能的调控作用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