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腺癌和Barrett食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于食管的腺癌约占食管癌的5%~10%,食管腺癌患者中约86%起源于Bsrrett食管,少数来自异位胃粘膜或食管粘液腺体.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食管特殊型肠上皮化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对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应纳入内镜监测计划,定期追踪和监视观察,使肿瘤在早期阶段检出.  相似文献   

2.
方道连  王年吉 《肿瘤》1989,9(6):283-284
Barrett食管为Barrett 1950年首先报道,系指食管下段粘膜的鳞状上皮为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自Morson等报道在Barrett食管上发生腺癌以来,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人认为Barrett食管事实上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10例食管癌高发区的原发性食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32例门诊病人的Barrett氏食管内镜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进行了抗癌基因P53的检测。结果显示:30%的原发性食管腺癌和47%的Barrett氏食管出现P53蛋白的阳性表达,表明P53阳性表达可能是Barrett氏食管上皮到食管腺癌发生过程中一个极早期的改变。对这些病人将进行长期的随访研究。在国人中,原发性食管腺癌和Barrett氏食管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王学举 《癌症进展》2011,(6):592-592
背景流行病学资料显示Barrett食管患者发展为食管腺癌和异型增生的概率显著增加,该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人群队列对照研究来确定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方法该研究在丹麦病理协会和丹麦肿瘤协会两大机构的协助下,统计了1992~2009年期间丹麦11028名Barrett食管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从Barrett’s食管到食管腺癌的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方法 取同一食管腺癌患者大体手术标本经病理确诊的腺癌组织、Barrett’s 食管组织及正常组织,分别提取组织上皮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mRNA逆转录合成以Cy5和Cy3标记的cDNA链做探针,分别混合后在两张基因表达谱芯片上进行杂交。用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用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食管腺癌与正常食管上皮比较差异2倍以上共有214个基因;Barrett’s食管与正常食管上皮比较差异2倍以上共有90个基因。而Barrett’s食管组织和食管腺癌组织均下调的基因有24个,均上调的基因有21个。其中符合从Barrett’s食管到食管腺癌演变趋势的基因中,上调的有9个,下调的有18个。 结论 这些基因或其产物可作为Barrett’s食管具有癌变高危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道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癌症》1992,11(5):380-381
Barrett食管是发展成为食道腺癌的危险因素。本文报告了Barrett食道腺癌12例,占同期食道癌发生率的12.9%,食道腺癌的33%。10例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4例有长期胃食道返流病史,10例接受了外科治疗。结果支持Barrett食管是食道腺癌的癌前病变并提出应对Barrett食道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7.
 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在西方国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往往伴随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发生。Barrett’s化生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是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预测腺癌发生最可靠的方法是从组织学上发现有高度的非典型性增生,对BE进行长期的内镜和组织学随访可预防食管腺癌的发生和获得早期发现。尽管EAC常伴随Barrett’s化生,但仍有大部分病人并不能从这种内镜检查中诊断出BE。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BE 和EAC 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探索生物标记物( biomarker) 在BE 和EAC 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方面的重要意义。为了早期诊断EAC ,提高其生存率,最有希望的方法是对生物标记物的鉴定。从肿瘤发病的分子学角度看,对BE 和EAC 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周期蛋白(Cyclin)B1及D1在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合并不典型增生(DY)和食管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68例患者食管组织标本Cyclin B1和Cyclin D1,其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RE)25例,Barrett食管(BE)35例,其中8例DY,8例食管腺癌(EA),另取1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Cyclin B1 和Cyclin D1在 BE、DY、EA组检测样本中均有高表达,而在正常对照组及RE组黏膜组织中仅有少量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yclin D1表达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组织依次增高(分别为50.04、 67.94、7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yclin B1和 cyclin D1可以作为肿瘤进展标志物来评估Barrett食管患者进展为腺癌的危险性,并可能是食管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随访是提高Barrett食管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即内镜下任何长度的食管黏膜出现柱状上皮样改变并经病理确诊为特异性肠化上皮。但由于早期病灶的微小性和局灶性,内镜下准确的识别特异性肠化上皮及不典型增生在临床上仍比较困难。亚甲蓝染色内镜利用亚甲蓝可以被吸收活跃的细胞吸收着色的原理,通过内镜下喷洒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提高内镜对胃肠道黏膜结构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内镜医师对肠化上皮的鉴别,但是否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原发性食管腺癌的手术治疗情况及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探讨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的类同和差异。方法:对42例食管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1938例外科治疗的食管鳞癌进行对比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可能影响原发食管腺癌及鳞癌预后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食管腺癌患者的男女比为4.3:1,发病中位年龄61岁,平均病程4个月,肿瘤平均长度5cm: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1%和7.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0%、35.7%、16.7%。结论:原发性食管腺癌与食管鳞癌在一般临床特征上相似,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高。食管腺癌患者预后取决于肿瘤病理分期、侵犯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根治性手术及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COX-2与Barrett食管及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严格地讲它是胃食管交界上方至少3cm的食管粘膜被柱状上皮覆盖,因此又称为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columnar-linedesophagus)。目前,人们对Barrett食管癌前性质的认识日渐深入。许多研究表明COX-2活性可能与消化道肿瘤的形成有关,并被看作是肿瘤形成的早期事件犤1犦。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正在就Barrett食管及其腺癌与COX-2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对这一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27例经组织学证实的原发性食管单纯腺癌,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5%、51.9%和22.2%,治疗后5年内约有76.9%的病人死于肿瘤局部未控、复发或远处转移,影响原发性食管单纯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其临床分期、肿瘤外侵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根据本文结果,笔者认为食管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与肺腺癌基本相似;其发生与Bsrrett's食管可能无明显关系;对于较早期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手术切除后如何配合有效的放疗和化疗仍是提高原发性食管单纯腺癌疗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被认为是食管腺癌发生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度不典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到腺癌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内镜下治疗和抗反流等外科治疗存在较高复发率,食管切除术能够完整切除病变,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也需根据不同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1448例名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农村自然人群中进行了Barrett’s食管的内镜普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对1991~1995年门诊病人中Barrett’s食管的检出率进行总结。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P53、EGFr在Barrett’s食管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自然人群中Barrett’s食管的患病率为0.69%,返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8.9%。门诊病人中Barrett’s食管检出率为1.6%。p53阳性表达率为29%、EGFr为56%。研究表明Barrett’s食管中p53、EGFr的阳性表达是一种很早的生物学改变,其实际意义需长期的随访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食管腺癌——附外科治疗2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原发性食管腺癌27例,占同期食管癌的1.1%(27/2456)。27例全部施行了手术切除,术后一、二、三、四年生存率分别为66.7%(18/27)、34.6%(9/26)、19.0(4/21)和7.7%(1/13),无五年生存者。疗效较食管鳞癌显著为未食管腺癌组织来源有三种:食管本身腺体、食管的异位胃粘膜、Barrett食管。组织学分四种类型:单纯性腺癌、腺鳞癌、表皮粘液样癌和囊性腺样癌,其中以单纯性腺癌和腺鳞病占绝大多数(26/27)。食管腺癌的诊断须有病理检查证实。早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肥胖与肿瘤是全球两大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肥胖增加食管腺癌的发病及死亡风险。脂肪组织能够分泌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脂肪因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近年研究发现脂肪因子在胃食管返流病、Barrett食管及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肥胖及脂肪因子与食管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10例食管癌高发区的原发性食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32例门诊病人的Berrett氏食管内镜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进行了抗癌基因P53的检测。结果表明:30%的原发性食管腺癌和47%的Barrett氏食管出现P53蛋白的阳性表达,表明P53阳性表达可能是Barrett氏食管上皮到食管腺癌发生过程中一个极早期的改变。对这些病人将进行期的随访研究。在国人中,原当性食管腺癌和Barr  相似文献   

18.
单纯Barrett’S食管腺癌108例临床分析;带蒂空肠移植重建食管血供的保护/王鲁峰;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无力症的诊断与治疗探讨;经左胸腹联合切口切除贲门癌的临床价值;先天性膈疝的临床表现和诊治分析  相似文献   

19.
Han JQ  Liu Q  Liang RX  Qu FS  Yan TX  Sun YH  Li XQ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6):470-473
目的分析单纯Barrett’s食管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加用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Barrett’s食管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Barrett’s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者92例,其中术后单纯放疗者76例,术后放疗后加用化疗者16例;姑息性手术治疗者16例,其中有4例患者于术中死亡,另12例患者在术后均采用放疗 化疗。放疗采用60钴或6MV-X线,体外常规分割照射,靶区放射治疗总剂量为55~70 Gy;化疗采用FAM或CMF方案4~6个疗程。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率,本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5%、51.9%和22.2%,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单纯放疗者5年生存率为15.8%,术后放疗加化疗者为75.0%;有肿瘤外侵者5年生存率为9.1%,无肿瘤外侵者为33.3%;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4.3%,无淋巴结转移者为33.3%;姑息性手术治疗术后加放、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0。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Barrett’s食管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及时加用放、化疗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食管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54~2006年潮汕地区16954例食管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954例病例中,食管恶性肿瘤11996例(占70.8%),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4958例(占29.2%)。食管恶性肿瘤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的男女之比分别为3.06:1和4.63:1。食管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是55.93岁,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是59.76岁。食管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以食管中段(69.74%)最多见,其次为食管下段(16.91%)与食管上段(13.32%)。食管恶性肿瘤的大体类型主要为溃疡型(44.82%),其次为髓质型(37.29%)。组织学类型上,食管恶性肿瘤以鳞癌为主(95.47%),其次为腺癌(3.234%);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95.22%),其次为鳞癌(3.53%)。[结论]食管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作为广东潮汕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女发病比例、发病年龄、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特点方面,潮汕地区与国内其他高发地区比较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