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 66 例、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计算斑块积分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积分为轻中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血管多为轻中度狭窄.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青中年脑梗死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发生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表明临床心脑血管病是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亚临床血管病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狭窄及斑块等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包括遗传易感性、脑灌注减低、血管危险因素等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和痴呆的相关性,提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测及痴呆的加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15%~20%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及闭塞所致。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切除硬化斑块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手段^[1],有助于恢复颈动脉血流,降低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共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血脂水平、丙氨酸转换酶、肌酸激酶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前共有79个斑块,治疗后54个斑块,斑块消失率32%,其余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缩小(P<0.01),TC、TG、LDL-C明显下降(P<0.01),HDL-C升高(P<0.05),ALT、CK无变化(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汀能稳定和消退粥样斑块,调脂疗效确切,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平均脉压将13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内膜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mmHg的患者(P<0.05)。统计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中层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居高不下,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目前尚缺乏一种安全、价廉、操作简单的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性,探讨颈动脉彩超对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评估和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和血液炎症性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炎症因素(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中单核细胞比例(ORIMT=1.231,P<0.01;OR斑块=1.175,P<0.05)及血沉增高(ORIMT=1.024,OR斑块=1.029,均P<0.01)具有独立预测性,单核细胞比例的独立预测性最高.炎症因素和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沉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hsCRP的关系以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和4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和空腹血糖(FBG)等,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20mg/晚口服。结果2组比较,研究组FMD低于对照组,而IMT,hsCR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辛伐他汀治疗后FMD显著改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hsCRP减低(P〈0.05);FMD与IMT,hsCRP、TG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检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窦部及颈内外动脉,并记录颈总动脉内膜厚度。结果 72例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61例,发生率84.72%;斑块形成者50例,发生率69.4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预警作用,可常规筛查,早期监测,积极治疗,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多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它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近些年因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2],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发展迅速,被更多的患者接受。但支架置入过程中及术后血压、心率的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全身细小动脉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居多,有文献报道行冠脉搭桥术患者冠脉硬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达17%[1]。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内径超过60%)需术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2],对于轻微病变的术中可不予处理,但术后易出现颈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以 160 例脑梗死组与160 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氯吡格雷及辛伐他汀,另一组单用氯吡格雷,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社区40岁以上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为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 据。 方法 研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采用知情自愿的原则,从辖区内抽取4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用问卷筛 选出1729例卒中高危人群,对所有高危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 动脉内膜中层及斑块形态)。 结果 问卷筛查出高危人群1729例,其中男性453例(26.2%),女性1276例(73.8%),平均年龄 为(58.8±9.6)岁。颈动脉超声显示异常的833例(48.2%),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单纯增厚、颈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分别为98例和735例,分别占总高危人群的5.7%和42.5%,分别占超声异常高危人群的 25.1%和88.2%。按照年龄分层,40~50岁、50~60岁、60~70岁和70岁及以上组左侧颈动脉内膜中层 增厚(χ2=15.5,P =0.001)和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χ2=26.7,P<0.001)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率差异也具有显著性(χ2=48.6,P<0.001)。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超声异常发生率较高,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 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梗死与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统计400名脑梗死患者,均经双功能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又、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183例内膜中层增厚,231例颈动脉形成粥样斑块,提示:共297例(74.2%)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且斑块的类型与脑梗死形成有一定关系。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粥样斑块并不少见,软斑更易形成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病因尚不明确。通过对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186例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舒张末期颈总动脉远端、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近端内中膜厚度;以1.00mm≤IMT<1.20mm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存在突入血管腔回声结构或突入血管腔血流异常缺损或局部IMT≥1.20mm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分析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内中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内中膜厚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923,P=0.000;r=0.955,P=0.008)。结论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在不伴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腔隙性脑梗死首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脂质、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共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连续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变化,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水平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减少、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下降(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尿酸血症(H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为实验组,90例尿酸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最大值(最大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值(平均IMT)等方面进行比较。计算2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值和最大值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67.78%高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起直接和(或)间接作用,应在临床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颈部听诊、超声波、血管造影、磁共振和CT血管造影。评价内容为血管杂音、管壁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僵硬度和顺应性、斑块、溃疡、管腔内径及管腔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程度测量方法包括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法(ECST)、颈总动脉法(CC)、颈动脉狭窄指数法(CSI)。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