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肺不张病因。 方法2004—2006年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05例小儿肺不张患儿全部行胸部X线正侧位片检查,其中67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60例行胸部 CT扫描。 结果105例小儿肺不张病因为:炎症62例,占59.05%;先天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27例,占25.71%;异物7例,占6.67%;结核5例,占4.76%;管外压迫3 例,占2.86%;肿瘤1例,占0.95%。 结论炎症、先天支气管肺发育异常、异物是小儿肺不张的三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分析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在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对原因不明的肺不张、反复或持续喘息、慢性咳嗽等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男57例,女35例,年龄2个月至15岁,应用Olympus BF3c-20纤维支气管镜,在异丙酚无痛麻醉下进行病因检查和局部治疗。结果38例肺不张纤支镜术检查显示炎性狭窄、阻塞最多见,为18例(47.4%);经局部灌洗、给药治疗,2周内复张率高达76.3%(29/38)。25例反复或持续喘息患儿,纤支镜术显示炎症所致分泌物阻塞、狭窄14例,气管-支气管软化、狭窄9例,细小异物2例,经局部灌洗给药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29例慢性咳嗽中4例为支气管异物,19例为慢性支气管内膜炎,其他6例。92例患儿均采用异丙酚无痛麻醉,术中氧饱和度在0.90以上。结论儿科开展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对肺不张、反复或持续喘息性疾病、慢性咳嗽等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对支气管细小异物的诊断有独特价值。异丙酚无痛基础麻醉下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术,使得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风险,增加了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转归、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时机及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116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17例合并肺不张,出院后1.0~1.4年复查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功能,接受随访者共36例。结果 (1)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为10.03%。(2)随访时,36例肺不张患儿胸部HRCT检测仍异常者23例,占随访患儿总数的63.89%。其中马赛克征9例次、支气管扩张12例次、支气管壁增厚11例次、血管细少2例次、小结节或树芽征3例次、黏液栓1例次、单侧透明肺1例次、条索状不张10例次。(3)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在病程 < 20 d与病程≥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随访27例患儿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6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为主1例。(5)在随访的36例肺不张患儿中,临床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9例,占25%(9/36)。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10.03%;远期随访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后肺部后遗症主要为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可能会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肺功能随访,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后部分患儿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在纤维支气管镜镜下形态学表现特点及介入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方法收集1996-01—2006-06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住院患儿170例,临床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予以病变局部介入治疗。 结果所有患儿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均可见黏膜粗糙、肿胀、分泌物附着,部分患儿有血管走行粗重(117例,68.8%),纵行皱褶(65例,38.2%),黏 膜花斑样改变(24例,14.1%),黏膜腺体小结样突起(19例,11.2%),黏膜糜烂(5例,2.9%);管腔开口炎性狭窄(94例,55.3%),甚至闭塞(27例 ,15.9%),段支气管通气不畅(120例,70.6%);管腔分泌物多数呈半透明或灰白黏稠状,部分形成黏液栓阻塞细支气管(46例,27.1%)。经过治 疗,所有病例均有改善,141例(82.9%)患儿介入治疗1~4次,最多10次。 结论支原体肺炎可并发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下主要特点为支气管黏膜病变和黏液栓阻塞,管腔开口炎性狭窄、闭塞,段支气管通气不畅;早期 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治有利于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局麻下支气管镜和球囊扩张术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信宜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94例,均在局麻情况下行支气管镜诊断,并根据诊断情况予以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包括高压球囊扩张术。观察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与心率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肺部感染67例、肺不张15例、反复咳喘8例、支气管异物2例、发育异常2例;治疗后心率与血气分析各指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支气管镜检查能够有效对疾病类型进行确定,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定;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气道狭窄症状,促进其临床症状改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82例难治性喘息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积极寻求其病因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因难治性喘息而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纤维支气管镜检结果、病原学结果及并发症。结果 82例患儿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呼吸道异常包括喉软骨软化30例,会厌囊肿3例,声门下不规则瘢痕形成和声门闭合不全2例,先天性喉蹼1例、声门下新生物1例。气管-支气管异常包括气管软化26例,气管上段乳头状瘤1例,气管和局部支气管狭窄23例,气管、支气管异物15例;气管性支气管3例,支气管桥2例;气管食管瘘1例。78例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获取肺泡灌洗液并送培养,细菌培养阳性27例(34.6%),真菌培养阳性11例(14.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氧血症、心率一过性下降,5例患儿出现术后发热。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于寻求难治性喘息患儿的病因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4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分析总结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治作用。 方法对2000 08—2005 07在贵阳市儿童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断的气管支气管异物为42例。年龄9个月至10岁,其中<3岁37例(88.1%)。病程2h至3个月。位于Ⅱ级以下支气管36例(85.7%),30例(71.4%)为右侧支气管异物,6例(14.3%)为左侧支气管异物。食物性异物38例(90.5%),小塑料制品异物4例。仅8例可通过X线检查确诊异物。X线表现:肺炎、肺不张、支气管阻塞征等。经纤维支气管镜成功取出11例异物,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经硬镜取出,9例行开胸术,全部病例治愈。 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术是明确诊断及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宝鸡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定位诊断的疾病谱及其预防保健措施。方法从医院His系统下载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小儿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2015年小儿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共8 595例,占全部住院患儿的57.9%(8 595/14 842),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23.6%(2 029/8 595),下呼吸道感染占76.4%(6 566/8 595)。累及气管支气管的下呼吸道感染占23.1%(1 983/8 595),小儿肺炎4 583例,占53.3%(4 583/8 595)。各年龄组小儿上、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各有特点,发病高峰年龄组均在3月龄至1岁。其中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诊疗率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3.2倍,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宝鸡地区住院患儿死亡的首位病因,占全部住院患儿死亡的38.7%(12/31),其中因新生儿肺炎和小儿重症肺炎死亡的患儿占全部死亡患儿的32.3%(10/31)。结论宝鸡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小儿住院治疗的首位病因,而且疾病谱复杂多样,发病高峰年龄为3月龄至1岁;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诊疗率远高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仍是宝鸡地区住院患儿死亡的首位病因,认真细心做好各年龄阶段的预防保健、提高诊治水平,对降低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潮气呼吸法支气管舒张试验在5岁以下哮喘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近2年我院诊治的19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据年龄分3组,6~12个月为Ⅰ组(26例)、1~3岁为Ⅱ组(72例)、3~5岁为Ⅲ组(92例)。据支气管阻塞程度分轻、中、重度组,以0.5%沙丁胺醇作为支气管舒张药物,用潮气呼吸肺功能分析各组吸药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1)190例哮喘患儿及其中Ⅱ组患儿吸药前后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重度阻塞患儿吸药前后TPTEF/TE、VPEF/V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不同阻塞程度患儿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潮气呼吸法支气管舒张试验可以反映5岁以下哮喘患儿气道阻塞的可逆性特征。潮气呼吸法支气管舒张试验在阻塞程度较重的哮喘患儿中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226例胸腔积液患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儿童胸腔积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26例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胸腔积液生化检测)。结果(1)感染性因素居首位,感染性胸腔积液209例(92.5%,209/226),临床考虑细菌感染性胸腔积液172例(76.1%),其中第一诊断为重症肺炎的48例(22.9%),麻疹并肺炎者3例(1.4%);支原体感染72例(31.8%);非感染因素17例(7.5%)。(2)50例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符合渗出性改变的48例,漏出性改变的2例。(3)痰培养阳性者有75例(33.2%)。(4)同一病因所致胸腔积液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支原体感染在3岁以下者明显少于≥3岁患儿,结核感染所致者均在7岁以上,≤3岁组患儿在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占比较既往研究高;(5)平均住院时间16d。结论儿童胸腔积液病因中感染性因素占首位;同一病因所致胸腔积液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3岁患儿在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占比较既往研究高;胸腔积液患儿住院时间均较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010年10 至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及普通儿科呼吸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喘息患儿9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规范采用联合降阶梯疗法患儿作为治疗组,以仅采用门诊常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非联合降阶梯疗法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综合性治疗,包括吸氧、退热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口服泼尼松5 mg/d,每天1次,疗程3 d;口服阿奇霉素0.1 g/(kg·d),疗程3 d;每晚用妥洛特罗贴剂1贴(0.5 mg/d),疗程7 d;口服氯雷他定3 mL/d,疗程 14 d;口服孟鲁司特钠4 mg/d,疗程 21 d。对照组采用目前门诊常用治疗方案,包括采用静脉滴注琥珀氢考或甲强龙、平喘药物、抗生素、祛痰止咳合剂、雾化吸入激素等。 结果    治疗组患儿咳嗽、喘息、哮鸣音评分及症状体征消失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1个月内复发次数、治疗费用、家长误工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治疗组患儿对该方案接受度较高(P < 0.05)。 结论    联合降阶梯疗法应用于婴幼儿喘息疗效肯定,且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征与卡介苗(BCG)接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4—2007年122例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按是否接种BCG分为BCG组(54例)和未接种BCG组(6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0~5岁为发病高峰(67.2%);以农村患儿为主(72.1%);临床分期以中晚期为主,其中未接种BCG组的晚期发病例数明显高于B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G组临床预后明显好于未接种B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临床特征及是否发生脑积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CG组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率较未接种BCG组低,并且其预后好于未接种BCG组。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广州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OSAHS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1例患儿在肺动脉高压未纠正前接受传统方法扁桃体剥离联合腺样体刮除手术,1例患儿术前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纠正肺动脉高压后接受等离子双扁桃体切除联合腺样体消融手术。结果 术前纠正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前未纠正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反复出现严重低血氧症,导致不能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在重症监护室2d后才转入普通病房。对2例患儿进行3个月以上随访,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憋气均明显改善,呼吸暂停指数术前分别为90.0、29.2,术后为3.5、4.6;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0.43、0.63,手术后为0.95、0.92,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伴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的OSAHS患儿,手术是一线治疗方案,但OSAHS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出现率高,围术期处理非常重要,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可纠正患儿肺动脉高压,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总结儿童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的临床特征及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反应。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6—2010年收治的14例OMS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复发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4例OMS中男8例,女6例。发病年龄12~44个月(平均20.7个月),主要症状为眼球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睡眠障碍、易激惹。其中1例合并神经母细胞瘤。所有患儿脑电图均未见异常放电。明确诊断前14例均被误诊,其中7例误诊为急性小脑共济失调,3例误诊为癫痫,3例曾误诊为脑炎,1例误诊为遗传代谢病。14例均予ACTH治疗且均有效,7例在ACTH治疗后3~12个月(平均5.7个月)复发。结论 OM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且与神经母细胞瘤相关。临床表现为快速、不自主、无规律的眼球运动(眼球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睡眠障碍、行为改变,因目前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被误诊。ACTH治疗有效,但易复发且神经系统后遗症明显,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比较10 d序贯疗法(包括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克拉霉素)和7 d传统三联疗法(包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洛阳市机车医院123例Hp阳性胃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进行7 d传统三联疗法,治疗组(82例)给予10 d序贯疗法。疗程结束7 ~ 10 d后检查消化性溃疡愈合情况和Hp清除率,评估症状积分和副反应。结果 溃疡愈合率对照组为40%,治疗组为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p清除率治疗组为92.68%,对照组为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为(56.89 ± 4.32)分,治疗后为(14.96 ± 2.13)分;对照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为(58.75 ± 5.12)分,治疗后为(21.42 ± 3.78)分,两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P < 0.01)。治疗组副反应低于对照组(6.1%对17.1%,P > 0.05)。结论 包括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及克拉霉素的10 d序贯疗法治疗儿童Hp阳性胃病比7 d传统三联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临床发病及诊断情况,增强儿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3年5月至2007年12月诊断的135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时症状体征、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免疫学结果及诊断情况。结果 135例患儿中以抗体缺陷最多,占34.8%,吞噬细胞缺陷占18.5%,其他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占14.8%,联合免疫缺陷占11.9%,免疫失调性疾病占5.9%,补体缺陷占0.7%,其他PID占13.3%。男女比例为110∶25,临床诊断与基因诊断比例为98∶37。1993—1996年诊断9例,1997—2000年诊断23例,2001—2003年诊断31例,2004—2007年诊断72例,诊断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2001—2003年基因诊断7例,2004—2007年基因诊断30例。结论 PID为一组主要见于婴幼儿的遗传病,是引起儿童反复、严重、致残、致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诊断的PID病例数逐年增加,基因分析是确诊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冲动行为与其执行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科、郑州市儿童医院保健部的187例ADHD儿童(均符合DSM-IV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与126名对照组儿童分别进行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IS)和威斯康星(WCST)卡片分类测验。结果 ADHD冲动组、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组间WCST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IS的3个因子及冲动总分与WCST卡片分类测验的非持续性错误数呈显著的负相关(P < 0.05)。结论 ADH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执行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冲动行为越强烈,儿童出现随机错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鼻腔给药治疗儿童急性惊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将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3例急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治 疗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鼻腔滴入咪达唑仑0.16~0.32 mg/kg,平均(0.24±0.05) mg/kg;对照组静脉推注氯硝西泮0.04~0.10 mg/kg,平均(0.077± 0.021) mg/kg。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43例有效,有效率87.76%;对照组39例有效,有效率88.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惊厥控制时间为1~7 min,平均(2.13±1.30) min;对照组惊厥控制时间为1~5 min,平均(1.96±1.08)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全面性发作及局灶泛化全面性发作两种不同类型发作的治疗方面,有效率及惊厥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 组未发现明显副反应,对照组1例患儿在用药30 min后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咪达唑仑鼻腔给药可有效控制儿童急性惊厥,与静脉推注氯硝西泮疗效相当,且更安 全方便。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高危因素、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8例初发LCH患儿分3组进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头颅MRI检测,并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评估疗效,Ⅰ组为多系统危险组(57例),Ⅱ组为多系统低危组(19例),Ⅲ组为单纯骨破坏组(22例)。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儿共24例,占24.5%,其中Ⅰ组17例,Ⅱ组7例。19例合并颅面骨破坏;16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中枢性尿崩9例。头颅MRI显示受累部位为垂体者共14例次。对中枢受累患儿按LCH-Ⅲ方案联合化疗,目前处于非活动性疾病状态6例,疾病稳定状态10例,疾病进展4例,死亡4例。结论 颅面骨破坏、合并危险器官受累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的高危因素。最常见的影像学改变是下丘脑-垂体轴受累。早期及随诊中进行MRI监测非常重要。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出现器质性病变常不可逆,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