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1993年采用回肠或结肠浆肌层补片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21例,17例随访0.5~7年,平均2.6年。通过临床、尿流动力学、血生化及膀胱尿道造影进行评价。治愈率58.8%(10/17),总有效率82.3%(14/17);无死亡病例。重点讨论了去粘膜肠管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去粘膜技术和术后挛缩问题,说明应用该技术的特点,强调神经性膀胱综合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原性膀脱可引起膀航逼尿肌收缩无力,其后果可导致排尿困难、尿储留、肾功能不全而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自1992~1995年采用自行设计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膀优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脱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目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8~25岁。3例均以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双肾积水及双输尿管扩张、便秘、贫血、消瘦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有轻度肾功能损害。2例为隐性骶推裂,1例为囊性骶椎裂。残余尿800~1000ml。3例术前和术后作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膀优通尿肌无反射,尿道压力…  相似文献   

3.
保留膀胱粘膜的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近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un X  Li J  Chen Y  Sun D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16-119
目的 探讨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对术前临床评价均为“差”的2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选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行保留膀胱粘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其中12例合并输尿管返流;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对比手术前后血电解质、尿素氮、肌酐的变化,同时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流动力学观察及临床评价。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尿流率较术前增加,逼尿肌压降低,残余尿/膀胱容量比值较术前降低,无抑制收缩减轻。术后临床评价4例为优,9例为良,改善和差者各4例;7例恢复尿意,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均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异常。结论 保留膀胱粘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近期疗效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膀胱自扩大术治疗高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膀胱自扩大手术治疗高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5~36岁,平均28岁。尿动力学检查显示6例均为膀胱反射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病程5~10年,平均6年。对6例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前后膀胱容量,肾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00~180min,平均120min。安全膀胱容量术前(182±52)ml,术后3个月(315±65)ml,术后10个月(420±105)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导尿间歇平均4h(3~5h),术前5例尿失禁患者尿失禁消失4例,1例经口服抗胆碱药物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前4例肾功能异常者3例恢复正常,1例改善。结论膀胱自扩大术结合清洁间歇自家导尿治疗高反射性小容量膀胱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原性膀胱的发病原因很多 ,常见于脊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往治疗目的主要是引流尿液。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治疗的追求目标。避免上尿路损害、降低膀胱充盈压及控制排尿是目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方向。现对神经原性膀胱中逼尿肌反射亢进类型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以往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通常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 (CIC) ,目前这种方法多用于早期排尿障碍的治疗 ,对于提高病人的预后非常关键。一项对脊髓损伤病人治疗的回顾性调查发现 ,大约有8%的病人在 4年内出现输尿管返流而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可控性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5~1 6.0岁,平均9.6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合并<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10例16侧.18例均采用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10例16侧同时行输尿管抗反流术,6例女童行膀胱颈悬吊,7例男童行膀胱颈紧缩,1例男童行尿道关闭.术后行间歇导尿,平均随访2.3年(6个月~4年).结果 18例患儿中尿失禁消失17例(94%),好转1例;膀胱容量由术前(1 56±85)ml增至术后(420±58)ml(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术前(78±1 6)cm H 2O(1 cm H2O=0.098 kPa)降至(20±11)cm H2O(P<0.01).导尿间隔时间平均5 h,2例需服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手术前后肠道功能无明显变化,无电解质紊乱及尿路结石.术后出现尿路感染症状2例、皮肤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黏膜外翻1例,无尿液外溢.结论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可有效改善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10例,8例优良,2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者6例,术后排尿通畅,残余尿量少于100ml。认为乙状结肠有收缩力强、容量大、可完全包裹膀胱的优点。去粘膜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加强了膀胱通尿肌收缩力,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能有效保护肾功能,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方法,按神经原性膀胱诊断指标,选16例病人,并经B超或X线证实。采用带蒂游离非管状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两组织裸面粘合成统一体,协同收缩加强逼尿肌收缩力,使排尿通畅。术后观察,12例排尿顺利,4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9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表明乙状结肠肌瓣收缩力强,与膀胱同属盆神经支配且两者位置相邻近。本术式加强了逼尿肌功能,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报告采用腹直肌转位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12例。随访1~2年,尿失禁症状均消失,能自行排尿,肾功能恢复正常。提示该术式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方法,按神经原性膀胱诊断指标,选16例病人,并经B超或X线证实。采用带蒂游离非管状乙状结肠肌瓣包装膀胱,两组织裸面粘合成统一体,协同收缩加强尿肌收缩力,使排尿通畅。术后观察,12例排尿顺利,4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9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表明乙状结晶肠肌瓣收缩力强,与膀胱同属盆神经支配且两位置相邻近。本术式加强了逼尿肌功能,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1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10例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32岁,平均16岁。病程4~20年。其中脊髓栓系综合征8例,脊髓损伤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骶神经根切断和膀胱手术。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同时作返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 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结果术后随访11~57个月。术前漏尿者10例,术后仅3例仍有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SCr)由(263.8±109.8)μmol/L降至(113.1±23.2)μmol/L(P< 0.01),膀胱容量由(61.9±37.7)ml增至(373.0±88.1)ml(P<0.01),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由(54.2±44.8)cm H2O(1 cm H2O=0.098 kPa)降至(17.7±10.6)cm H2O(P<0.01)。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由9例17侧减少至1例1侧。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4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按时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0例,其中1例需抗生素治疗。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对9例(男7例,女2例)脊髓栓系所致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自家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年龄(14.2±7.3)岁,术后平均随访(39.3±37.5)个月,随访评估项目包括B超、IVU、膀胱输尿管返流造影、尿动力学、实验室生化全项检查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9例均获随访,均未见肾积水和生化全项异常。2例患者出现一侧轻度膀胱输尿管返流。尿动力学检查示平均膀胱容量(486.7±50.0)m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力(18.3±5.6)cm H2O(1 cm H2O=0.098 kPa)。9例患者均能掌握自家清洁间歇导尿术,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患者顽固性便秘症状消失,7例男性患者勃起功能保留。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能有效增加膀胱的安全容量,消除顽固性便秘及保留男性勃起功能,结合自家清洁间歇导尿可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脊髓栓系所致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本院设计的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39例,效果良好。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主要治疗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压正常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十分重要,随诊中应注意残余尿量,有无尿路感染及结石,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影响疗效及损害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利用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动力学表现。 方法  2 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患者行利用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 16例 ,女 9例。年龄 4~ 14岁。 2 1例获随访 6~ 2 4个月。手术前后行IVU、尿动力学检查及临床评价。 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 (2 4 2 .6 2± 6 0 .0 4 )ml、膀胱顺应性 (8.10± 3.0 0 )ml/cmH2 O(1cmH2 O =0 .0 98kPa)、最大尿流率 (7.6 0± 2 .90 )ml/s均较术前 [分别为 (14 2 .14± 4 5 .88)ml、(3.2 6± 1.5 7)ml/cmH2 O、(3.0 0± 1.0 0 )ml/s]增加 ,逼尿肌压力降低 [术前 (5 2 .0 0± 14 .11)cmH2 O、术后 (33.33± 15 .39)cmH2 O],剩余尿 /膀胱容量较术前减小 (术前 0 .33± 0 .11、术后 0 .16± 0 .10 ) ,P均 <0 .0 1。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和尿道闭合压无改变 ,无抑制收缩减轻。 7例恢复尿意 ,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 结论 利用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 ,降低逼尿肌压 ,减轻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程度。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闭合压低是影响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使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组织工程材料补片行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1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男10例,女性4例.年龄14~65岁,平均29岁.脊髓发育不良8例,脊髓损伤6例.尿动力学检查: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平均为(150.1±64.2) ml,膀胱顺应性平均为(5.2±3.9)ml/cmH2O(1 cmH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压力平均为(44.1±29.2) cmH2O.14例均接受SIS组织工程补片膀胱扩大术,术中将补片锁边缝合至纵向剖开的膀胱浆肌层,达到扩大膀胱的目的,其中7例同期行输尿管抗反流再植术.对术后并发症、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参数、尿路核磁水成像及肾功能进行观察评价. 结果 本组1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为120 min.患者术后无代谢紊乱.复查肌酐水平均正常.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术后6、12、24个月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分别为(274.9±88.7)、(322.5± 144.4)、(279.9± 157.9) m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最大逼尿肌压力为(20.1±9.8)、(20.2± 19.1) 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膀胱顺应性为(26.1±29.4) ml/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例出现膀胱吻合口尿外渗,更换导尿管引流通畅后愈合.术后3个月,1例出现膀胱结石,行经尿道取石术后未再复发.术后12个月,4例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其中2例予膀胱逼尿肌A型肉毒素注射术,术后留置尿管3个月复查反流消失;2例保留导尿,口服琥珀酸索利那新(5 mg,2次/d)和酒石酸托特罗定(4 mg,1次/d)6个月后,1例反流消失,1例仍存在反流.结论 SIS组织工程补片用于膀胱扩大术可达到有效增加膀胱容量的目的.生物工程补片的使用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1984-1992年采用回盲肠代输尿管扩大膀胱术治疗6例结核性膀胱挛缩对侧肾积水患者,术后分别随访7年2例,5年2例,3.5年1例,1.5年1例。排尿正常。血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与术前比较无损害性变化。介绍了手术的操作要点。具有恢复生理排尿,防止和减轻膀胱尿液逆流感染,保护肾功能和远选择性吸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38(12~67)岁。12例术前均有尿失禁、排尿障碍以及膀胱安全容量减小、膀胱内压力增高导致输尿管反流等症状,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术后护理。方法对18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术后做好常规护理。同时切实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定期冲洗膀胱:加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性健康指导。结果本组术后获得11~95个月随访,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下降、肾功能改善。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11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导尿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经按时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8例,其中1例因合并尿路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其余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可保证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初步经验,评价此术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尿流改道术,包括11例Bricker回肠膀胱术,4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6例Studer原位新膀胱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390±46.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70±101.1)ml,1例输浓缩红细胞2个单位。术后3~5 d恢复肠蠕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0%(4/21)。平均随访(12±5.5)个月,总生存率85.7%(18/21),1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具有患者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具备开放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腹腔镜技术熟练的医院可尝试开展。初期开展,Bricker回肠膀胱术可作为首选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新术式-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方法 根据乙状结肠的解剖生理学特性,采用游离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治疗膀胱通尿肌收缩无力症8例。通过临床观察、B超、尿动力学、血液生化及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例病人术后随访1-8年,手术效果良好5例,剩余尿由术前800-1100ml减少至术后的5-50ml,症状改善1例,2例无效。结论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