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研究膀胱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研究58例膀胱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膀胱肿瘤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GFR阳性率为34.5%,其阳性显色分别定位于细胞膜(占55%)和胞浆内(占45%)。其阳性率在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提示EGFR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判定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转化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膀胱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子杂交方法,对膀胱癌产体肿瘤(人)进行TGFα,TGFβ和EGFR mRNA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9例膀胱癌均有TGFαmRNA不同程度的表达,1例癌0旁正常对照未见表达。5对样品(肿瘤和癌旁正常组织自身对照)TGFββmRNA均有表达,其中4例肿瘤样品比自身癌旁正常组织对照量更高。9例肿瘤样品中4例EGFR高表达,均为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由此推测:TGFαmRNA高表达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表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C—ergbB—2基因产物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6例膀胱癌和4例正常膀胱组织的原癌基因C-erbB-2产物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35%(20/56)的膀胱癌C-erbB-2基因产物为阳性,随着肿瘤组织分级上升,该基因产物的表达也增高。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免疫组化定位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少茂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3):157-159
对78例膀胱癌组织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免疫组化研究(ABC法)。结果发现膀胱癌组织中SOD标记阳性率和阳性程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上皮组织(P<0.01)。癌组织中,分化程度越差其SOD阳性率及阳性程度亦越高(P<0.05)。不同类型癌的SOD阳性率以腺癌最高,鳞状细胞癌次之,移行细胞癌最低。结果表明:膀胱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分化程度及预后与SOD含量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膀胱癌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表达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43例膀胱癌、11例正常膀胱、14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PDGFR表达。结果发现PDGFR阳性染色分布于癌细胞、间质、血管及炎症细胞的胞浆、胞膜及核膜。膀胱部组织PDGFR阳性率为81.4%,明显高于正常及癌旁膀胱组织,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PDGFR表达与正常组织生长有关,过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技术,从一株分泌鼠抗人膀胱癌单抗杂交癌细胞中扩增出重链可变区基因,并经序列分析得以证实,为一步表达和制备抗人膀胱癌单链抗体及其免疫毒素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膀胱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的分子生物学行为,采用核酸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1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EGFr基因扩增,mRNA和受体表达状况,并相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3例膀胱肿瘤中EGFr基因未见扩增,5例mRM过表达,7例EGFr阳性,但二者表达的量并无相关性。提示在膀胱肿瘤中EGFr基因扩增并不普遍,而其mRNA及受体过表达则较常见,推断可能系EGFr基因转录和翻译调控机制异常引起。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3和Her4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膀胱癌(12例复发和28例初发)及5例正常膀胱组织的Her3和Her4表达,同时以HM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平均光度及平均灰度。结果:Her4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比正常膀胱组织明显减少(P<0.05),其平均光度显著增高(P<0.05)。此外,Her3的平均光度在膀胱癌组织比正常组膀胱组织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Her4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可望作为了解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对58例膀胱肿瘤中癌基因C-erbB-1/EGFR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erbB-1/EGFR在mRNA转录丰度和蛋白质表达上的阳性率为33.3%和34.5%。其阳性率在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C-erbB-1/EGFR参与了膀胱肿瘤的恶性转化过程,是判定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膀胱移行细胞癌微血管分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肿瘤微血管不同类型与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表达并计数,根据肿瘤组织中微血管(MV)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肿瘤组织的关系,将MV分为两型:Ⅰ型为肿瘤组织内MV,位于癌组织内,血管迂曲,扩张,变形;Ⅱ型为肿瘤旁MV,位于肿瘤边缘,血管分布不均。结果显示浸润性癌组的Ⅱ型MV数显著高于Ⅰ型MV数(P<005),在浅表性癌组中Ⅰ,Ⅱ型MV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Ⅱ型MV数显著高于Ⅰ型MV数(P<005)。认为肿瘤血管的生长有很大的异质性,肿瘤边缘的微血管与肿瘤的浸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应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复发的关系,选择55例有随访结果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病理切片进行PCNA检测,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CNA表达与病理分级关系显著(P<0.05),与临床分期关系不明显。PCNA高表达、PCNA阳性细胞在组织层次中的分布均与肿瘤复发、恶化有明显关系。认为瘤旁组织的PCNA指数增高和复发肿瘤中PCNA高表达均为肿瘤恶化的一个客观指标;PCNA表达对肿瘤演变、术后随访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监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14.
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发现PCNA增殖指数随肿瘤分级的升高而增高,浸润生长肿瘤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乳头状生长者(P<0.001),PCNA高表达组(增殖指数>50%)预后明显差于PCNA低表达组(增殖指数≤50%)。结果表明PCNA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DNA拓扑异构酶Ⅱ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与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抗DNA拓扑异构酶Ⅱ单克隆抗体SWT3D1对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DNA拓扑异构酶Ⅱ增殖指数随肿瘤细胞分级增高而逐步升高,G1、G2、G3分别为(56±17)%、(137±102)%、(232±157)%(P<005),TOPOⅡ在膀胱癌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复发无相关性(P>005)。结论TOPOⅡ指数与膀胱癌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可作为恶性度较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体外膀胱灌注噻替哌和丝裂霉素C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膀胱灌注噻替哌和丝裂霉素C 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对膀胱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 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抗肿瘤药物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BIU87 共同培养至一定时间,采用MTT 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结果 细胞存活率与二药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P< 0 .01) ,而且主要与浓度有关;当超过一定作用时间后,存活率仅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 P< 0 .01) 。 结论 只有保证有效的作用时间,尽量增加药物剂量和有效浓度,才能显著提高膀胱腔内化疗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7.
Expression of p53 product in Chinese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mmary 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was examined in 67 cases of primary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and 6 normal controls using an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on paraffin sections. Positive nuclear staining for p53 in malignant cells was found in 34 (51%) of the 67 cancer patients; no positive staining for p53 was detected in any of the normal controls or in the benign cells, including stromal and inflammatory cells, within the tumor tissue. There were 8 positive cases (33%) in 24 grade G1 tumors, 12 (48%) in 25 G2 tumors and 14 (78%) in 18 G3 tumors. p53 protein was detected positively in 14 (36%) of 39 superficial tumors (Tis-T1) and in 20 (71%) of 28 invasive tumors (T2–T4). Thus, positive staining for p53 was found more frequently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tumors (chi-squared test: G3/G1+G2P<0.01) and in invasive tumors (chi-squared test: T2–T4/Tis-T1P<0.01). Expression of p53 was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of tumors. Alterations in p53 expression may be of prognostic value in cases of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8.
免疫毒素导向治疗膀胱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DI-1与苦瓜毒素(MD)通过化学交联制备的抗人膀胱癌免疫毒素(BDL-1-MD)在体外可以特异地杀伤人膀胱癌细胞;在载瘤裸鼠体内可以明显地抑制人膀胱癌的生长。临床对18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膀胱灌注免疫毒素的导向治疗,其中肿瘤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5例;首发瘤14例,复发瘤4例。随访8~28个月,平均12.5个月,17例未复发,1例复发(5.5%)。表明BDL-1-MD在清除膀胱内小于1cm小瘤灶及防止术后复发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另用底物发色法测定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力。结果显示膀胱肿瘤组织中uPA呈不同程度阳性染色,并与膀胱肿瘤分期分级有关(P<0.05),正常膀胱组织染色阴性。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肿瘤组织之间及不同分期、分级的膀胱肿瘤组织之间tPA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uPA可作为判断膀胱肿瘤恶性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