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结果共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7株。主要来源是痰液(82.8%),其次胸(腹)腔穿刺液(8.1%);临床分布则以呼吸科(25.3%)、神经外科(17.2%)和ICU(13.8%)多见。该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敏感率最高,均大于7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严格根据CLSI要求选择进行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安徽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该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2017年住院患者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59株,采用纸片法测定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菌株药敏结果、感染临床分布及药物耐药性变化。结果:该院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导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的抗菌药物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12—2017年某院住院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率,以及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革兰阴性菌23 994株,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 331株(占5.55%),主要来源于痰(54.02%),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21.49%)。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1.79%、7.66%和13.37%,其中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现年度升高的趋势(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恶唑烷酮类的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均P0.05);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与大环内酯类的使用强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变化与某些常用类别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现正相关,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感染诱因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63,自引:16,他引:47  
目的为了观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临床抗生素耐药情况及临床感染诱发因素。方法对临床分离出的35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了感染诱因分析,同时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抗生素耐药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菌株对头孢一代、头孢二代全部耐药,头孢哌酮耐药率54.3%,头孢他啶为60.0%,喹诺酮类体外呈现出较好的抗菌效果。培养阳性的患者当中34.3%患有恶性肿瘤、20.0%的患者接受过激素治疗、22.9%接受过气管插管。结论患者患有其它疾病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增加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机会。各种创伤性检查和治疗手段如气管插管等诱发了细菌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尤其内酰胺酶类,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分布及耐药谱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存在情况以及耐药谱型。方法2006年7月-2007年12月自临床标本分离60 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分析其基因intⅠ、qacE△1 sul 1。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60 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13.33%(8/60),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80%的仅有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其具多重耐药性, 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工类整合子的分布及耐药谱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存在情况以及耐药谱型.方法 2006年7月-2007年12月自临床标本分离6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分析其基因int Ⅰ、qacEl△l-sul 1.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 6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13.33%(8/60),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80%的仅有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其具多重耐药性,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1~2004年分离出的22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选用19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判断。结果 22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占76.8%,其次为腹水和血液;其临床分布以ICU(64株,29%)和呼吸科(61株,27%)为主。22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4%、19.5%和25.7%,但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曲南和头孢菌素高度耐药,但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病区的感染菌株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经验治疗,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或氯霉素。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非发酵菌耐药性情况,探讨抗菌药物治疗对策。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分离出的非发酵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非发酵菌227株,以铜绿假单胞菌(122株)、不动杆菌(65株)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7株)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其它抗菌药物保持中度或低度耐药。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环丙沙星等敏感。结论非发酵菌是基层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其分布范围广且耐药率高,临床抗菌药物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方法对32例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分别为87.5%、78.1%、81.2%,对亚胺培南100.0%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结论高龄、严重基础疾病、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是呼吸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危险因素,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0.
12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以前称为嗜麦芽假单胞菌,后又称嗜麦芽黄单胞菌,1993年改为现名.该菌由于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常成为严重的院内感染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各类临床标本中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率、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共检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902株,分离率为4.3%。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93.2%;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最多,占42.6%。该菌除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等天然耐药外,对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等也近乎完全耐药,对多粘菌素E、环丙沙星、替卡西林/棒酸等的耐药率达40%以上,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米诺环素均保持较好的药物敏感性。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多种抗菌药物完全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005~2009年间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流行特征及耐药趋势。[方法]对2005~2009年间111株院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医院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1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标本来源以呼吸道分泌物最多,占58.56%。16种抗生素中,环丙沙星耐药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复方新诺明有逐年降低趋势。10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除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35%,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低于51%外,其余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严重;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也呈高度耐药,耐药率均大于85%;所有抗菌药物中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低于8%,其次为左氧氟沙星与复方新诺明,均低于26%。[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院内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耐药性广泛,感染后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十分有限,临床应加强监测,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避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32株婴幼儿血培养分离鉴定嗜麦芽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对32株婴幼儿血培养分离鉴定嗜麦芽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为婴幼儿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采用美国BD原装培养瓶及BD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②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NC21阴性药敏复合板相关配套试剂及德灵M icrosan antoscn 4细菌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判断结果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标准进行。结果:①32株嗜麦芽假单胞菌对18种抗生素最敏感的是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达93.7%,其次是环丙氟哌酸87.5%,丁胺卡那霉素50%,其它15种抗生素耐药率达59.4~100%。②2天~11月年龄组,婴幼儿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率达65.6%,其它组随年龄增长感染率下降。结论:婴幼儿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密切关注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对这弱体保健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浙江省象山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和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感染的分离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月临床送检的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的65株SMA进行培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象山地区2所医院分离的65株SMA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占52.3%,其他依次为尿液占26.2%,血液占12.3%,胸水占4.6%,腹水占1.5%;65株SMA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和亚胺培南表现出100.0%的耐药;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5.4%、92.3%、83.1%和75.4%;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81.5%和83.1%;对喹诺酮类较为敏感,对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1.5%、90.8%和83.1%;对米诺环素最为敏感,敏感率达95.4%。结论象山地区2所医院,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SMA耐药较为严重,临床在抗感染治疗中,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总结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规律。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间住院的65例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41.54%)、神经内科监护病房(29.23%)、神经外科监护病房(10.77%)、呼吸内科(10.77%)较常见;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70%;感染患者大多为年老体弱、基础疾病多、住院时间长且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感染前反复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者;部分病例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34.55%)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00%)较多。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病情重,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掌握其临床特点、感染分布及耐药规律,对临床预防与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最常见的肺部感染痰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对207例RICU肺部感染患者280次阳性痰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 G 菌77株,占2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3株占18.9%;G-菌162株,占57.9%,占前4位者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6株(2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5株(8.9%),肺炎克雷伯菌17株(6.1%),鲍氏不动杆菌14株(5%);真菌41株,占14.6%;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仍然对碳青酶烯类敏感. 结论该组RICU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构成主要G-感染菌株;MRSA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19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并对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标本来源以痰液最多,占91.7%,其次为尿液,占4.1%;科室分布以ICU最高,占59.6%,其次为呼吸内科及神经内科,占15.0%、12.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性较高,其敏感率分别为83.4%和78.8%,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呋喃妥因、亚胺培南、氨曲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性较高,耐药率为92.2%~99.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虽敏感率为44.6%,但中介率达41.9%.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多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加强耐药性监测,为合理经济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某院重症监护室(ICU)3种常见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非发酵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182株3种常见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91例多重耐药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ICU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3种非发酵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1.36%,79/191)、鲍曼不动杆菌(40.32%,77/191)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62%,26/191)。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达8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35%以上,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达70%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2010年(66.67%)与2009年(7.14%)相比,显著上升(χ2=7.66,P=0.00),并出现了耐米诺环素菌株(8.33%)。医院感染持续时间>2周 (OR=4.53,P=0.03)、联合用药时间>72 h(OR =3.51,P=0.03)是独立的ICU多重耐药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结论非发酵菌为ICU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严重。严格把握入住ICU临床标准,针对有意义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等对防止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非发酵菌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