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皮肤病朱晓,席丽华呼市中蒙医医院(010030)荆防败毒散是解表,散风,祛湿的常用方,临床应用甚广,笔者临床用此方剂随证加减治疗各种皮肤病症收到较好疗效。慢性湿疹孙某某,男,58岁,工人。1992年5月,双下肢胫脓骨前缘皮肤上生有密...  相似文献   

2.
荆防败毒散出自<摄生众妙方>,由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桔梗、枳壳、甘草组成,功能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风寒湿表证者.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高热不退4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45例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44岁,发热时间最短4天,最长45天。发热4天者8例,5~6天者6例,7~10天者13例,11~15天者17例,16~20天者5例,45天以上者1例。体温最低者38.5℃,最高者41℃。45例中,产后发热10例(产褥感染8例,败血症2例),肾盂肾炎6例,肺部感染4例,伤寒5例,丹毒8例,原因未明者12例。45例中除8例丹毒  相似文献   

4.
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外感眩晕40例云南省普洱县中医院(665100)李捷主题词眩晕/中药疗法荆防败毒散/治疗应用近几年来,笔者应用荆防败毒散加党参为基本方剂,随证加减治疗外感眩晕4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0例,其中女37例,男3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采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产后高热10例,疗效显著,现简介于后:一、一般资料本组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36岁。发热时间最短者4天,最长者45天。发热体温最低38.5℃,最高41℃。西医诊断:败血症2例,产褥感染8例。辨证分型:外感风热1例,瘀血发热2例,暑湿发热2例,气血两虚发热6例。本组10例患者均经西医综合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6.
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外感眩晕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初诊日期:2015年12月15日。主诉:反复发热畏寒2 d。患者发病前14 d出差马来西亚1周,有蚊虫叮咬史,同住当地舍友于2015年12月12日因"反复发热数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登革热。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7℃,轻畏寒,无汗,头重如裹,眼塌不适,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疲倦乏力。自服三九感冒冲剂、布洛芬对症处理,服药后汗出上症好转,随后上症旋即复起,反复发热(体温38~39℃)。刻诊: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疾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俗“蛇串疮”、“串腰龙”,文献上叫“缠腰火丹”。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肝胆火盛及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笔者拟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32例门诊病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荆防败毒散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外感风寒湿邪所致过敏性皮肤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经验。结论: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 荆防败毒散见于《外科理例》治疗疮疡时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杂病源流犀烛》,治疗捻头瘟(又名虾蟆瘟),喉痹失音,项大、腹胀,如虾蟆状。现代临床常作为外感时邪通用解表剂,鲜见治疗食道重度增生,现将其治疗食道重度增生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9~58岁。主要临床表现:胸痛、吞咽不利、吞咽时疼痛加重,易于感染(部分)。均经食道镜活检病理学证实:食道重度增生。病程8个月至3年。 治疗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荆防败毒散加减配合拔罐治疗风寒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确诊为风寒感冒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口服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麻黄等,1次/4 h,体温降至38℃以下,改为1剂/d)的基础上配合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拔罐,1次/d;对照组31例口服葛根汤颗粒(3次/d,6 g/次)治疗3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6.7%,显效46.7%,有效13.3%,无效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22.6%,显效41.9%,有效16.1%,无效19.4%,总有效率8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防败毒散加减配合背部拔罐治疗风寒感冒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葛根汤颗粒,风寒之邪入侵皮毛后,尽快予以拔罐,可驱邪外出,防止入里传变。  相似文献   

12.
王桂云 《山西中医》2006,22(2):22-22
目的:观察荆防败毒散辨证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以荆防败毒散为基本方,分别根据辨证属温毒入侵,邪在卫分;温毒蕴郁,卫气同病;温毒炽盛,内犯营血的不同进行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3~10日。结果:显效50例,有效6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0%(95%CI=91.1%~98.9%)。对1~10天达显效、有效标准的患者114例进行统计,其治疗天数为4.67±2.97天。结论: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较好,1~3天的分布概率为F(3)=0.2005。  相似文献   

13.
清瘟败毒饮首载于《疫疹一得》,是治疗温疫发斑的重要方剂。中医研究院庄国康教授,根据本方气血两清之义,经过化裁,拟为“加减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毒热炽盛引起的多种皮肤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笔者运用玉屏风散合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6例,取得满意疗效,并和西药治疗的86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败血症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产生的一种严重而危急的全身性感染,起病急骤,临床多见寒颤、高热、头痛、烦躁、大量出汗、昏睡、白细胞显著增高等症状,因其变化迅速,应及时正确抢救,防止病情恶化。笔者现将清瘟败毒饮治疗败血症3例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6.
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带状疱疹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翔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21-1121
笔者1998年以来运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带状疱疹1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例带状疱疹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4岁;病变部位于腰肋部10例,头面部2例,下肢2例.  相似文献   

17.
荆防败毒散出自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由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桔梗、荆芥、防风、川芎、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之功.治疗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笔者在临床中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显著.现将治验4则报道如下.1水痘许某,女,24岁,于2007年11月初诊.自诉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后及颈部淋巴结如黄豆大小,有触痛,余无特殊,未予重视.1天前开始发热,并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黄豆大小,自服退烧药晨起热退,头面、躯干见少许皮疹,瘙痒,即来就诊.诊见:躯干、头面部少许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分布稀疏,此起彼伏,成对出现,大如黄豆,小如粟米,少气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数.诊断:水痘(邪伤肺卫).予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方予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10 g,柴胡10 g,前胡10 g,独活10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10 g,荆芥10 g,防风15 g,川芎10 g,甘草5 g,蝉蜕10 g,薄荷10 g.4剂.水煎,早中晚3次温服,余药汁外洗患部,1日1次.嘱患者避风,清淡饮食.服后1d即见全身出疹,多而密.第3d未见新疹,旧疹渐回,淋巴结无肿大.守方继服3剂,水痘完全干痂,痊愈.  相似文献   

18.
荆防败毒散出自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由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桔梗、荆芥、防风、川芎、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之功。治疗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笔者在临床中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显著。现将治验4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清瘟败毒饮首见于余师愚"疫病篇",由生石膏、生地黄、乌犀角、黄连、黄芩、栀子、桔梗、知母、赤芍、玄参、连翘、丹皮、竹叶、甘草等14味药物组成。近年来,笔者应用加减清瘟败毒饮治疗危重败血症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选择2010-07~2011-10本院门诊急诊患者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6月~2岁29例,2~5岁46例,>5岁11例。患儿急性起病,伴有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儿在病程、年龄、性别、症状及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