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88例CH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实施连续性护理计划,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自我照顾认知及出院后1、3、6个月 MLHF量表的测量。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出院6个月疾病加重次数及再次入院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MLHF的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领域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CHF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计划可提升患者自我照护能力,减少疾病加重次数、减少再入院率、减少住院费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复护士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恢复期的作用,探讨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的规范化护理模式。方法将76例颅脑损伤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一定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和康复专科护理指导。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0d及入院90d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ADL能力。结果在每一阶段康复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较入院时改善明显,改善幅度较大,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以康复专科护理指导,可促使患者全面掌握颅脑损伤后ADL能力训练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院计划对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照顾能力、降低再住院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抽取对照组20例、干预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给予出院计划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6个月、12个月的再入院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月、3月、6月自我照顾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后6月、12月再次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计划服务可以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照护能力,减少再入院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干预对哮喘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和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选取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6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实施过渡期护理干预;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出院8周后应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及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BREF)对两组病人不确定感和及生存质量进行测评;记录两组病人出院后急性发作次数、再次入院次数、发作时间间隔。[结果]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再次入院次数、发作时间间隔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及总不确定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渡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期病人出院后再次入院次数,降低病人不确定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元化连续性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再次入院率的影响。方法:根据抽签法将12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出院后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化连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病死率及干预前后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元化连续性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CHF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首发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首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随访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后连续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当日、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出院后复诊、服药、锻炼、饮食等遵医行为依从性,出院当日、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出院当日、出院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口述、演示得分均低于出院当日(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口述、演示得分均高于出院当日(P0.05),且观察组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口述、演示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随时间变化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呈升高趋势(P0.05)。两组出院6个月简明生活质量量表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纬度与出院当日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复诊、服药、锻炼、饮食等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首发脑卒中患者采取连续性护理干预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神经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训练,入院后、出院时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和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训练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促进其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及口头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健康教育并延续到出院后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临床疗效、出院后治疗依从性,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FMA运动功能评估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护理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规律服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48h内和出院前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自我效能感(GSE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并比较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GSE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GSES、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SES、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于出院时认真登记,并督促其按时复查,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半年的院后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P<0.05 ).结论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其再次入院次数和病死率,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恢复期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传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复发、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ADL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复发风险,提高患者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士通过观看肛肠医生术后换药对术后护理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由6名观看肛肠医生术后换药后的护士主管,对照组患者由5名没有观看肛肠医生术后换药后的护士主管,两组患者均接受全程、连续性的专科护理,出院前采用访谈和满意度表调查并比较护理的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口出血、便秘、尿潴留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观看肛肠医生术后换药后再实施专科护理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也有利于专科护士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0例,依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活能力(ADL)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出院时ADL评分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院时ADL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出院时日常生活评分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评分较入院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出院时QOL总分、心理、社会、物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评分较入院时有所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86例哮喘患儿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3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及过渡期护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出院后发作情况、疾病不确定感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患儿急性发作次数及再入院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发作间隔天数则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明确性、不可预测性、复杂性、信息缺乏4个指标得分及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儿生理、心理、环境、社会领域4个指标得分及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过渡期护理可有效减少患儿出院后发作次数与再入院次数,提升患儿对治疗的信心及依从性,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3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01例)和干预组(102例)。对照组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呼吸锻炼、运动管理、饮食管理及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环境控制、情感管理、用药管理、症状处理及社会支持等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肺功能监测指标、6 min步行试验和再入院次数。结果过渡期护理模式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干预组病人肺功能监测指标、6 min步行试验较对照组高(P0.01),再次入院次数较对照组低(P0.01或P0.05)。结论过渡期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病人再次入院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于出院时认真登记,并督促其按时复查,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半年的院后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P<0.05 ).结论: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其再次入院次数和病死率,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240名心内科危重室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20例,其中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毒性心脏病患者以及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对照组患者按照心脏内科常规护理要求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联合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并观察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后ESCA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122.8±13.7)分和(45.7±6.6)分,优于对照组的(105.4±12.5)分和(39.6±4.6)分,且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LVEF为(47.3±1.2)%,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改善心内科患者自我护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助于心功能改善,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专科护士与医务社工联动随访干预模式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护理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术后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专科护士与医务社工联动随访干预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随访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干预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出院随访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活质量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随访干预6个月及12个时,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科护士与医务社工联动随访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护理结局,随访经验值得其它肿瘤疾病及慢性疾病在长期随访干预中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对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将124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术治疗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延续护理干预。通过分析所有入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scale, 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和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1个月后的神经功能和领悟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的BDNF水平、NIHSS、BI、mRS和PS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的BDNF水平、BI和PS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IHSS和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1个月后的BDNF水平、BI和PSSS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两组出院1个月后的NIHSS和mRS评分低于入院时(P<0.05)。结论:对接受微创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应用出院计划服务的效果。方法将100例COPD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实施出院计划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分别在出院后1、3、6个月进行西雅图阻塞性肺疾病问卷(SOLDQ)的测量。结果干预期间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疾病加重次数、再入院次数及自我照顾认知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OLDQ的生理功能、情绪功能、照护满意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应对技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计划服务可以提升COPD患者自我照护的认知能力,减少疾病加重次数及再入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